环球网
(环球网双碳与ESG 沈应时)“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古人“观天识云”,预知天气变化。
如今,飞机、火箭、高炮和无人机等搭配不同催化剂——在特定天气条件下,“化云为雨”已经成为可能。
从“观天识云”到“化云为雨”,这一转变的背后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的不断进步。
2025年全国气象工作会议强调,要健全工作体制机制,强化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事业自1958年肇始,历经六十余载砥砺奋进,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历史性跨越,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安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
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其发展现状与国际地位如何?以低空经济、商业航天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如何赋能其效能提升?面向“十五五”,其发展蓝图如何擘画?在中国气象服务协会主办的首届气象经济博览会上,环球网专访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首席专家周毓荃。
周毓荃,中国气象局人工影响天气中心二级正研、首席专家,中国气象局领军人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人影工程原总设计师。主要从事云降水物理、大气遥感和人工影响天气理论研究及业务技术研发,提出和创研了中国特色人工影响天气五段业务和关键技术及云水资源精准开发利用技术体系,为我国云物理和人工影响业务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拓展服务领域 发挥多重效益
什么是人工影响天气?“人工影响天气是指通过人工干预技术,在特定局地范围内实现天气条件的改变,以达到增雨抗旱、防雹减灾、消雾保航等目的的工程性措施。”周毓荃介绍,“具体而言,是在适宜气象条件下,利用飞机、火箭、高炮、地面燃烧器等装备,向云中播撒适当的催化剂,影响云物理结构和发展过程,引导其向预定方向演变。”
目前,我国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以人工增雨和人工防雹为主,还包括人工消云减雨、人工消雾、人工防霜冻等。随着技术的发展,人工影响天气的服务领域不断拓展。如今它已经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趋利避害的一项重要举措,可以作用于农业抗旱减灾、云水资源开发、江河湖泊蓄水、生态环境改善、森林草原防火、机场公路消雾、重大活动保障、改善空气质量、应对突发污染事件、城市降温等多个方面。2020年至2024年,我国年均人工影响天气作业影响面积超510万平方公里,共增加降水近2000亿吨,防雹减损经济效益超600亿元。
周毓荃表示,我国已建成世界规模最大的现代化人影作业体系,整体技术水平处于国际先进,核心优势体现在先进的指挥技术、装备技术和分析技术等构成的业务体系,有力支撑了大规模、高效率的作业实践,成为各级政府防灾减灾、趋利避害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
融合前沿科技 提升作业效能
人工影响天气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
以人工增雨为例。人工增雨主要包括增雨云条件的预报、目标云的探测、催化播撒实施和效果检验等多个环节。
在目标云的探测环节,需要依赖雷达、微波辐射计等地基、探空仪、飞机观测等空基和静止卫星、极轨卫星等天基多种观测手段。周毓荃特别指出:“近年来,商业航天发展提供的具备定制化能力、搭载多样化载荷的商业卫星,配合已有的星-空-地观测将显著提升了对云结构、演变和作业条件的精细化、精准化观测能力。这使得作业目标云的选择、催化时机的把握、作业部位的确定及调度指挥更加科学完备和有针对性,为实现‘适当部位、适当时机、适当催化’的精准作业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催化剂播撒实施环节,低空经济装备展现出独特优势。“无人机等低空智能装备的应用,极大便利了针对云系特征在适宜高度层实施播撒作业,有效解决了有人机在复杂气象条件下空域获取难、飞行安全风险高的问题。”周毓荃强调,这不仅显著提升了对具有丰富云水资源的低层云系的作业机会和增雨、防雹、消雾等效果,也反向促进了低空运载装备的技术迭代与应用场景拓展。人工影响天气开发云水资源服务不同领域的巨大需求与低空经济先进装备的发展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低空空域资源的优化利用和新业态的形成。
面向“十五五” 科学谋划发展蓝图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在下一个五年,人工影响天气技术有哪些主要发展方向?周毓荃表示,面向“十五五”,人工影响天气技术将重点在六个方面发力:
一是深化认知能力,从全球视野和大气水物质循环角度,系统认知空中云水资源分布与演变规律及可开发性;
二是提升预测能力,基于认知深化,发展完善的大气水资源和云条件预测系统,显著增强空中云水资源开发的长期、中期和作业条件的短期及临近预测能力;
三是强化监测能力,构建并融合天基、空基、地基的“星空地”一体化联合监测系统,提升对云水资源、云系宏微观结构的监测和作业条件、作业效果的识别能力;
四是发展催化能力,发展更加绿色高效的催化剂、催化技术和装备,形成全覆盖高适应的人工催化技术体系。
五是优化指挥能力,提升不同目标云的作业方案设计能力,充分利用低空通讯等技术发展,打造更加高效、智能的空-地一体的作业指挥调度体系;
六是完善评估能力,发展科学、客观的作业效果识别与评估技术,准确量化增雨、防雹、消雾等作业的实际成效。
“通过六大能力的协同发展,将推动人工影响天气业务向更精准、更高效、更可评估的方向迈进。”周毓荃总结道。
作为建设气象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工影响天气已经成为我国防灾减灾、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的有力手段,随着技术不断发展、能力不断提升,人工影响天气还将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