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冲上新浪微博热搜。在广东(广州、深圳为主)、广西、海南部分城市的门店试点推出“星子自习室”,免费入座、不强制消费,无需预约、不限时长。多家广州、深圳星巴克门店店员确认,新推出“自习室”供客户学习,并提供免费电源插座、稳定WiFi、温水服务;部分门店设共享读书区。不过,自习室和饮品区没有分开,大家会在一张长桌上学习。
夏日炎炎,星巴克推出自习室,让学生、备考群体以及自由职业者多了一处可以学习的避暑好去处。这并非星巴克首次探索空间价值。2021年,星巴克在上海开设高端付费会议室(4人间50元/小时),瞄准商务人群;4年后,转向“普惠性”自习室。只是,星巴克中国官方审慎回应:暂未明确全国推广计划。
2024财年,星巴克中国客单价同比降8%,营收跌6.13%;瑞幸同期营收猛增41.2%。面对瑞幸9.9元咖啡的冲击,星巴克今年6月被迫开启入华26年来首次降价,部分饮品跌至19元。星巴克推出免费自习室、吸引客流,无疑是商业逻辑的内在驱动。
放眼来看,免费自习室的爆火折射出公共资源的紧张。截至2023年,我国平均每44万人拥有一座公共图书馆,远低于国际图联每5万人一座的标准;社区活动中心在二线以下城市覆盖率不足30%。从各地图书馆一位难求、社区空间开放时间有限,到山东聊城肯德基老人躺椅占座,再到上海麦当劳变“老年棋牌室”,无不反映出普罗大众(尤其学生、老年)对避暑空间的巨大需求。
如何更好满足城市居民的现实需求?或许,政府可以扩大公益图书馆与社区中心覆盖,将“15分钟便民生活圈”落到实处;企业在承担社会责任时,设置合理规则,如星巴克部分门店采用“高峰期限流”平衡自习室体验;同时,引导多元主体,参与空间共建,比如开发地铁空旷空间、文旅景区防空洞等等。
星巴克自习室成功与否,不止体现在门店KPI是否增加,更在于启示我们:当都市人在商业空间里“漂泊”,城市的舒适宜居应建立在坚实的公共基础设施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