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东北已经装上空调,欧洲人还在“装”?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贝塔商业 时间:2025-07-29 18:56:50
东北已经装上空调,欧洲人还在“装”?

贝塔商业

清凉,是现代社会该给每个人的基本体面。

前几天刷到一条新闻,说长春气温飙到37℃,有博主打趣说,这哪儿是东北啊,这是赤道啊。评论区里还有人晒出宾馆房间的风扇,说整晚靠着一瓶冰矿泉水扛过来。

作为一个南方人,我一开始还以为是段子,后来越看越觉得不对劲:原来东北真的还没怎么装空调。

与此同时,另一边的欧洲也在闷热中喘不过气。今年6月,西班牙、意大利多地高温逼近40℃,但部分欧洲媒体和居民的论调还是一如既往:我们有专门设计的房子、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不需要靠空调降温。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这个夏天,一边是东北抢装空调的全民大行动,一边是欧洲人传统的生活方式。天气越来越热,对比越发明显。谁在为清凉买单,谁又还在咬牙硬撑?

东北不淡定:热得太快,装得太急

东北,曾经的避暑天堂,如今成了烤验现场。

2025年夏天,一场史无前例的高温侵袭了这个本该清凉的地方,漠河冲到39℃,哈尔滨、长春连续几天地表温度高达65℃。在这样的酷暑下,不少东北人第一次感受到了空调才是续命神器的现实。

问题是,东北还没准备好。

根据《中国住户调查年鉴2023》的数据,黑龙江每百户仅有13.3台空调,吉林17.7台,远低于全国145.9台的平均水平,更别说浙江那种218.8台/百户的家家两台级别。

所以,当热浪突袭,很多东北家庭压根没有空调可开,只能开风扇、蹭商场,甚至有大学生在操场扎帐篷睡觉。

空调就这样,从南方刚需变成了东北救命稻草。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全民抢装。奥维云网数据显示,2025年618期间,黑龙江线下空调销售额同比增长817%,吉林达788%。原本冷门的空调市场,一夜之间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苏宁、美的、海尔等品牌纷纷从南方调派空调特种兵,跨省驰援东北。美的甚至创下单日安装24.5万台的纪录,有安装工日均收入已经突破千元。

但抢得来机器,装起来却没那么容易。

首先是物流。东北本地几乎没有空调生产能力,黑吉两省年产空调为零,90%的货要从南方调来,物流普遍延迟好几天。

其次是结构问题。东北房子保温层厚、墙体结实,打一个空调孔往往要一个小时,效率只有南方的四分之一。而且,由于过去需求少,当地持证安装师傅严重不足,比如长春全市只有500人左右,根本忙不过来。

这不是一场短暂的消费热,而是一次集体性的生活方式转变。

为了缓解空调荒,黑龙江商务厅出台紧急政策,预拨家电补贴资金,推动安装周期从10天压缩到3天。哈尔滨工程大学也紧急招标采购空调,计划花1849万元给学生宿舍装上9955台空调。

厂商方面,据悉已经有头部品牌在针对东北地区的特别需求开发空调产品,用来应对今后可能持续的高温常态化。

结局并不悲观。数据显示,截至7月中旬,东北重点城市空调安装延迟情况已经缓解,日均安装效率恢复至95%以上。短短一个月,东北完成了从空调盲区到装机重镇的转变。

换句话说:东北人不是不装,是没预料到热得这么快。但一旦开始装,行动力并不比南方差。

同样高温环绕,欧洲不需要空调?

和东北人疯抢空调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洲人的冷静。

欧洲今年也不凉快。意大利、法国、西班牙等地气温动辄突破40℃,多个城市报告高温相关死亡案例。但欧洲人的反应却依旧克制,甚至有些装。

空调在欧洲,依然是个稀罕物。

英国和德国的家庭空调普及率还不到5%,连最热的意大利也不到50%。不是他们不热,而是因为空调太贵,电太贵,装太难。

在法国和德国,装一套普通空调,光安装费就要1500欧元起跳(约合1.1万人民币),更别提还有几千欧元的设备费用和之后使用和维护的费用。在意大利,开空调的电费可能占到一个中产家庭月收入的5%。

不少人吐槽,这不是不想吹,是吹不起。而很多欧洲本地的华人则坚持另一个观点:欧洲不少国家也就夏季白天热那么几周,忍忍就过去了,大部分时候用不到空调,为什么要装?

更别说欧洲老房子多,动辄是上百年的老建筑,不但没有预留空调外机位置,很多还在历史保护区范围内,想打个孔得过邻居、物业、政府三道审批。简直比中国老小区加装电梯还复杂。你热得冒汗,但审批流程比你更慢。

当然,部分欧洲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环保。但这个说法近两年越来越站不住脚。法国某政党领袖勒庞直接喊出要启动全国空调计划,公开批评精英吹着空调,却忽视了普通人的生存权。

2024年巴黎奥运会坚持低碳办赛,拒绝在运动员村统一安装空调。结果是什么?不少代表团自费采购移动空调设备,把空调一台台运进了驻地宿舍。

环保要紧,命更要紧。在高温和竞技状态之间,他们的选择很直接,也很务实。

而数据也在悄悄证明,欧洲人正在用钱包投票。2025年前五个月,中国出口到欧洲的家用空调同比增长了31.5%,总数高达1277.3万台。

欧洲人嘴上说不装,身体却很诚实。

对欧洲部分人而言,空调不是什么环保问题,而是阶层问题。精英阶层在写字楼、会议室里享受中央空调,低收入家庭却在家里靠气候扛过高温期。这一切包装,越来越多人不愿意再忍。

清凉自由不该靠忍耐

东北的空调荒已经在被迅速解决。但它真正提醒我们的,不只是赶紧多装几台空调这么简单。

这个夏天,全国用电负荷屡创新高。7月4日,全国最大电力负荷达到14.65亿千瓦,90%的新增负荷来自空调用电。

可无论是哈尔滨的居民区,还是广东的工厂,因为高温而宕机的概率都在被无限降低。

越发完善的的电网系统和能源布局,把每个人家里的空调,稳稳托住。

比起少开几天空调调低两度电费为了环保忍忍热这种听起来道德正确却无效的做法,中国人的解决方式实在得多:热,就让你吹得上空调,而且是可持续地吹得上。

我们不靠喊口号,而是靠技术。2024年中国发电总量突破10万亿千瓦时,其中风能、太阳能占比持续上升。当一部分领域用上了清洁能源,整体的碳排放自然会低下去,环保用电也就成为了现实。

而在这个基础上,清凉自由这个生活的起码尊严,也就得到了保障。

相比之下,欧洲背靠气候优势的故事,有些精致但苍白。

他们有最完备的碳中和议程,有几十年来提倡节能生活的文化自信,但热浪来的时候,仍然没办法让低收入家庭装得起空调、用得起电。许多历史建筑连外挂机都不能安装,空调审批程序一拖数月。等装上了,夏天也快过去了。

东北这一波装空调,反倒更像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绿色转型。补贴直给居民,安装快速响应,厂商针对性帮扶,一整套基础设施顺着需求动起来。不光解决了热的问题,还推动了产业链的改善。

这才是对气候变化的正面回应:你来,我接住,不靠牺牲舒适感,不靠阶层呼吁,而是让每一个普通人都过得下去。

结语

2025年了,空调早已成了现代社会的基础设施。

今天,即使我们空调缺失的重灾区越来越多设施老旧的大学,也逐渐被催着装上了空调,足以证明在热浪来袭的时候,普通人清凉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

从随机断电到稳定保障,从所谓电网带不动到该装就得装,其中的转折在这个夏天汇成了一个结论:

装还是不装,不该成为一个问题。空调背后,是生存的尊严。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