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商业利益超越宏大使命,个人诉求主宰太空雄心,NASA如何跌落“神坛”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环球网资讯 时间:2025-07-31 10:28:31

环球时报

美国《大西洋月刊》7月28日文章,原题: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如何走向衰败 曾几何时,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被美国政府视为“皇冠上的明珠”。然而,随着美国民众对政府信任的下降,这个曾创造奇迹的机构也面临“大厦将倾”的局面。NASA由盛转衰,并非资本主义政府谋求发展的典型案例,而是一个两党政府都“怀揣好意”、追求宏伟抱负、却缺乏真知灼见和实干能力或足够资金去实现梦想的故事。


NASA发布的“阿耳忒弥斯”登月计划航天器模型

1/5地球人观看美国登月直播

NASA成立于1958年,正处于美国人对政府信任的巅峰时期,其初衷是向世界自豪展示美国优越的生活方式。美国前总统肯尼迪在竞选中承诺开辟“新边疆”,但就在他上台的第3个月,1961年4月12日,苏联将宇航员尤里·加加林送入太空轨道,成为进入太空第一人。肯尼迪急于扭转舆论,正式启动了阿波罗计划。

在巅峰时期,阿波罗计划雇了约40万名员工,耗资高达280亿美元。在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登陆月球的过程中,NASA成为美国强大能力和自信的象征。据估计,地球上1/5的人观看了阿姆斯特朗月球行走的直播。用肯尼迪的话来说,阿波罗计划是一次“具有历史意义的胜利”。那时的NASA宇航员就像美国牛仔,在浩瀚宇宙中纵横驰骋,即使是在那些不喜欢美国人的国家和地区,他们也会受到人们的钦佩。NASA工程师们系着细领带、挽起袖子的经典形象,也成为了好莱坞电影的传奇素材。

大幅削减科研经费

后来,NASA向美国前总统尼克松阐述了载人火星计划:希望到1982年,NASA能用两艘核动力行星探测器登陆火星,每艘探测器搭载6名宇航员。但尼克松不想把这么多钱投入到一个与宿敌肯尼迪的美好回忆紧密相关的项目上。同时,技术官僚主义的时代已经结束,政府赤字和公众情绪的急剧转变注定了NASA辉煌的终结。很多美国民众认为应该将大笔资金投入教育、养老等社会项目。就在尼克松希望缩减开支之际,NASA提出的计划每年要花100亿美元,并将持续十多年。最终,尼克松同意给NASA每年略高于30亿美元的预算,并大幅削减了该计划中除空间站和航天飞机之外的组成部分。许多带领NASA走过太空竞赛的领导人开始跳槽到私营公司。随着预算紧缩,NASA赋予私人公司更大的航天器设计权。

多年来,NASA一直依赖着波音等大型私人承包商。这些公司古板乏味、依赖政府,官僚机构也各自为政。他们的项目成本高昂,业绩却不佳。NASA官员深知这些机构的不足,却也无能为力。随着美国政府公信力的衰落,NASA也渐渐走上末路。

探索宇宙的价值无法货币化

美国对自我成就伟业的能力失去信心,它开始将宇宙探索的重心转向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创始人埃隆·马斯克,将其视为“潜在的救世主”,并最终可能臣服于他。为了实现马斯克的个人愿景,政府正在削减NASA的科学使命。在2026年预算提案中,美国政府提议斥资10亿美元加速马斯克的火星探测计划,这些资金将从NASA的拨款中抽调,导致该机构的总预算预计缩减近25%,员工人数也将减少1/3。然而,在支持马斯克、将公共事业私有化的过程中,美国政府却让这位亿万富翁拥有了过大的影响力。如今,他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关闭卫星群,孤立一个国家,甚至瘫痪整支军队的行动。

太空曾是一个需要人类合作探索的领域,探索宇宙的意义超越了纯粹的商业利益和军事追求。但现在,亿万富豪的个人价值观逐渐主宰了美国的太空雄心,耗尽了NASA昔日极富诗意的宏大使命。对宇宙奥秘的人文探索已被对火箭动力的痴迷所取代,私营企业想把火星殖民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事业强加给政府,甚至可能借机中饱私囊。

几十年来,NASA的探测器曾在火星平原上漫游,钻探岩石,寻找古老的水和生命痕迹。探索宇宙是人类自我认知的途径——私营企业永远不会追求这些发现,因为它们的价值无法货币化。(作者富兰克林·福尔,王建国译)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