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一年花上千块来录音,是韭菜还是真有用?

IP属地 中国·北京 差评XPIN 时间:2025-11-08 00:24:01


AI 硬件,好像是这两年来最短命的一个热点。

各家都拉着“干掉手机” 的大旗,但却没一个能活过几个星期。

玩投影的 AI Pin 原地破产,只卖出了一万多台。


搞时髦的 Rabbit R1 开局整了十万预售,但整到最后、活跃用户只剩下了四位数。

这些想要“干掉手机”的 AI 硬件全都不声不响的 G 了,但就在这么一副满地凉凉的情况下。

一个“兼容手机”的AI硬件却反而在偷偷闷声发大财,把产品给卖出百万台,甚至还盈利了。


这家公司的名字,大家可能都没听过,但是它做的这个硬件,还蛮有意思的。

那就是录音笔。


传统的录音笔,就是在笔里藏一个录音机,好无趣,好无聊

而 Plaud 的产品☝。。。

但,似乎又并非只是录音笔这么简单。

论外形,Plaud 和传统的录音笔完全不同,Plaud Note 的外形,就像是一张卡片,长 85 ,宽 54.1,厚度更是直接干到了 2.99。

当然,单位是毫米。


而这张卡片在配上了官方的皮套之后,可以通过 MagSafe,稳稳的吸在 iPhone 背后。


主打一个你根本看不出来是录音笔,变的仿佛天生就应该长在那里。

国庆的时候,托尼带上了 Plaud 和朋友一块出去玩,一直玩了好几天,结果一直没有人发现这玩意可以录音,大家都以为只是个卡包罢了,隐蔽性直接拉满。


这么个小玩意的操作逻辑也很简单,在最新的 Plaud Note Pro 上,只要长按机器上唯一的那个按键,就会自动开启录音,再次长按就会停止录音。


OK,到这儿,你已经学会了整个 Plaud Note Pro 66.6% 的操作了。

剩下的三分之一则是更加简单。

当我们在录音的过程中,如果你感觉正好聊到了啥关键信息的话,就可以再按一下这个唯一的按键。


Plaud 就会自动高亮这一分钟的录音,方便咱们回头查找。

这样就能在后续把语音给转录成文字之后,自动在高亮这时候大家在聊的东西,赛博划重点了属于是。

当然,如果只是能做到录音转文字的话,那它顶多算个“高级版超薄可磁吸 iPhone 版 AI 转录录音笔”。


但实际上,Plaud 另一半的核心竞争力,其实藏在它配套的 App 里。

在硬件端完成了录音的工作之后,咱们就可以打开 Plaud 配套的手机 App,找到这条录音,然后稍微等一会,Plaud 就会给这条录音自动转写成文字,同时利用AI进行总结、提炼和归纳


也可以随便编辑发言人的名字,方便咱们回头来看。


在 Plaud 开始录音的时候,咱们也可以同步打开它的 App,然后在里面直接拍照。

这些额外的信息都会被自动打上时间戳,完美地嵌入到录音的时间轴里


这意味着当我们回顾录音的时候,不仅能看到那时候听到了啥,还能把当时看到的东西给一起回味了。

对托尼这种经常出差参加各路厂商发布会的人来说,简直是绝配。。。看发布会的时候可以同步拍照,看完会就可以直接生成一份完整的总结,方便我回头慢慢整理。

而且 Plaud 还有更多的 AI 功能,能够让咱们直接对着笔记来提问,让大模型来帮我们捋一遍过去的记忆。


当然了,看到这里,肯定会有差友要问了。

“录音这件事,就不能用手机吗?”

方便打开,也不用钱,如果需要 AI 总结的话,整个飞书妙记也很方便。

确实,手机录音肯定是能用,不过 Plaud 这么个硬件产品摆在这里,还能卖出不少台,那看起来,确实是能解决掉一些手机录音的痛点。

Plaud 的朋友也告诉我们:录音其实只是第一步,是信息捕捉的关键。总结和呈现对话中的关键价值,才是他们真正的目标。

首先,它最大的优势之一,是方便。

就拿 iPhone 举例,如果,我们不去设置一些快捷指令,用侧边的 Action Button 来一键打开录音功能的话。

那想要录音,怎么也是得看着屏幕操作个二三四五六下的。

但到了 Plaud 这边,只要一下就行,任何时候,咱们都不需要多看,盲操长按唯一按键就能开始录音。

而且用了 Plaud 之后,你还不用考虑携带问题,毕竟是用 MagSafe 直接吸在手机背后的。


你可能会忘了带录音笔,但是绝对不会忘了带手机。

更关键的一点是,Plaud 作为一个物理硬件,提供了比手机 APP 更强的稳定性。

经常录音的差友们应该都知道,iPhone 自带的录音功能,是会被电话给打断的。

录到一半突然被打断,这确实不太好顶。

而 Plaud 作为一个外置的硬件,完全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甚至于,它还能顺手帮 iPhone 用户解决一个曾经的世纪难题。。。

通话录音。

没错,把 Plaud 贴到手机背上之后,它是可以帮我们完成通话录音的。


而且这个外置硬件,还帮了 iPhone 用户一个大忙。

众所周知,iPhone 的电池容量一直不是很理想,如果参加个几个小时的会议全靠手机录音的话,那可能会还没开完,手机的电量就要报警了。

之前托尼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一般在出差的时候,都会额外带台安卓手机,来以防万一。

而现在,Plaud 的电量完全独立,官方更是宣称能一直录 30 小时,待机 60 天。


随时待命了属于是。

当然,Plaud 也不是完美的,托尼用了一个多月之后,还是发现了不少缺点的。

第一个小问题,来自于它的手感。

虽然 Plaud 已经很努力得让自己变得很轻了,但是在带上了能够磁吸的保护壳之后,整个 Plaud 的重量达到了 56g。

一台 iPhone Air 在贴上了 Plaud 之后(163g + 56g),整体的重量就要向 iPhone 17 Pro Max(231g) 看齐了。

而且因为整个 Plaud 的重量都集中在手机的下半部分,和咱们平时练成的 “手机最重的地方是上半部分的镜头模组”的肌肉记忆不太一样。

就会导致这看起来薄薄的一张卡片,会让我握手机的手感变得完全不同。

第二个问题,就是来自于它的定价了。

拿咱们手上的 Plaud Note Pro 来说,定价 1299,看起来好像还行。


但这个价格,只是个入门砖,不开会员的话,一个月只能把 300 分钟的录音给转换成文字,属于是完全不够用了。

想要无限制的转换录音的话,一年得多花 1099 块钱,这块的性价比属实不高了。


不过在托尼看来,这个 1099 的卓越会员,其实更像是衬托专业会员的一个靶子。

在这个价格的对比下,“只要” 339 的专业会员好像怎么看怎么实惠了。。。

而且比起卓越会员来说,没有任何功能上的削减,只有把语音的转写时长,限制在了每个月 1200 分钟。

对绝大多数人来说,是够用了的。

所以说这个产品值不值得花,其实主要还是看你的需求。

Plaud 是一个优缺点非常明确的产品。

如果你对记录会议、采访、讲座有着非常强烈且专业的刚需,那么 Plaud 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

不然的话,咱们用手机就够了。

不过,看到 Plaud 在海外爆卖的样子,我倒是想到了另外一件事。


表面上看,这只是一个“ 高级版超薄可磁吸AI转录录音笔 ”。但往深了想,Plaud 的成功,可能给所有 AI 硬件从业者都上了一课。

AI Pin 和 Rabbit R1 的暴死,证明了在当下,高喊‘干掉手机’这句口号的行为,那就是个笑话。

至少到目前为止,智能手机依旧是这个世界上最成熟,最具有生命力,最完善的计算平台,甚至没有之一。

任何试图从零开始、正面挑战它的新物种,都无异于蚍蜉撼树。

即使你有钱有人有技术如苹果,也在 Vision Pro 上吃了个闭门羹。


Plaud 的聪明之处在于,它完全放弃了这种妄想。它不抢夺手机的生态位,而是选择“兼容”或“补强

至于 Plaud 是如何走上这条 AI 硬件路,并且背后有啥故事,咱们也有幸和 Plaud 合伙人、中国区 CEO 莫子皓聊了聊,感兴趣的差友也可以品一品。


以下是差评 X.PIN 与莫子皓的对话(内容经不修改本意的删减与编辑):

差评 X.PIN: 这两年做AI硬件的特别多,有人做眼镜,有人做戒指,有人做陪伴玩具之类的。那最开始你们想到做 AI 录音,或者说现在这个产品形态的点是什么?有没有背后的一些故事?

莫子皓:是 Calling 和我们过去的生活,和我们对这个世界认识的堆积,让我们走到这一步。像 Charles 和我们的联创,原来是 Sogou 的团队;然后 William 原本做了很多的海外电商,我做了十几年的产品经理,做了很多互联网,原来保险行业的那些 SCI、电销、企业系统等等都是我们做的,所以我天天在跟“讲话”打交道,天天在跟大模型打交道。所以说是我们过往的生活,导致我们的经验堆积,教会了我们这些人就做这个东西,或者说别的我们也不会做。是价值观选择了我们,我们也选择了价值观。

差评 X.PIN: 其实这两年AI硬件出了很多,但也死了很多。目前在 AI 硬件方面,有哪些趋势或方向,您觉得风险很大或者泡沫比较大?

莫子皓:我觉得没有 Agent 的那种硬件是不会升级的。我用某某影像产品时,带了一个星期,实在找不出来有啥用,它只能满足我问我三天前的这个时候在干嘛?事实是我不需要知道我三天前这时候在干嘛,所以核心就是我不care,它根本不知道你的目的是什么。无论声音、视频,我觉得都有这个问题。

差评 X.PIN:您曾提到欣赏乔布斯、张小龙,然后您提到你可能并不是太喜欢“赋能”或者“生态”这些词。那咱们的产品您觉得哪些地方可能是最像乔布斯或张小龙他们的理念的?然后有哪些方面你尽量避免了像“生态”?

莫子皓:给你举个特别简单的例子,就有很多人问,能不能够说我不买你们硬件,只用你们软件?我们不做这种事情,为什么?因为我们觉得软硬结合,但凡你单纯只是做了软件提供服务这种事情,不管多不多人用,我要分散精力,我要投入成本做维护;而另外一个点在于是我们其实不太愿意在这个阶段就做什么AB测试,或者说大家提到的一些上个时代的流量驱动的这些功能,我们更多真的是基于理念、基于逻辑,基于说我们想象的世界,我们想要长成这个样子,我们再来做这个东西。为什么我们会从哲学性里面去思考,在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予我们设计和生存,然后我们去找以前他们的高度抽象出来的东西是不是能指导我,包括我们深度学习,我们去看 Agent 的幻觉。在我们这里幻觉可能是好事情,因为在你的智能边界以外和大模型的智能边界中间的这一块,幻觉就是新的idea,如果没有幻觉的,那就永远只会跟着你的想法去走,如果没有幻觉,没有风险,没有突变,没有基因,就永远不会有能力。所以我们更多的还是基于什么是对,和我们基于我们想要的事情,来做这件事。

撰文:早起

编辑:江江 & 面线

美编:萱萱

图片、资料

Google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