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5日,理想汽车宣布对刚刚上市不足一周的SUV车型i8进行重大配置调整,由于该车型上市时间极短就进行重大调整,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人士的关注。
在汽车行业里,一款新车刚上市几天就进行如此重大的配置调整并不常见。大家应该还记得小鹏G9上市初期,就因为配置复杂、命名混乱引发消费者吐槽。小鹏汽车在48小时内迅速调整车型版本命名、简化SKU,同时优化价格策略。像奇瑞iCAR V23上市3天,官方迅速调整权益,包括赠送积分、优化选装包政策,并承诺交付延期全额退款。
上述两个案例,都引发公众热议。
从正面角度来看,车企上市就“降价改配”反映出一个事实——消费者对高端配置的强需求远超预期,而复杂的版本划分成为购买障碍。车企此举被业内视为对用户需求的快速修正,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
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这意味着其整体回归“理想ONE模式”,所有核心功能一次性给到用户,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为了尽可能聚拢用户,快速建立市场口碑、转化销量。
理想i8统一配置
理想汽车最新推出的i8系列于7月底正式亮相,计划在下旬开始交付。新车定位为中大型纯电SUV,采用2+2+2六座布局,车身尺寸为5085×1960×1740mm,轴距达3050mm。
该车型共推出三款配置:Pro版售价32.18万元,Max版34.98万元,Ultra版36.98万元。
理想i8采用97.8kWh三元锂电池,CLTC续航至720公里。依托全域800V高压平台和5C超快充技术,车辆在理想自建的5C超充桩上仅需10分钟即可补充500公里续航。动力系统方面,全系标配前150kW+后250kW 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400kW(544马力),零百加速仅需4.5秒。
然而,i8的舒适配置并没有达到用户预期。Pro版还不提供智能冷暖双用冰箱;Max车型不提供21.4英寸3K后舱娱乐屏,要想凑齐“大冰箱和大彩电”,只能选择36.98万元的顶配Ultra版。用户认为多版本划分复杂,且部分配置(如冰箱、二排娱乐屏)无法灵活选装,影响购买决策。数据显示,在i8开放预订的72小时内,98%的订单集中在Max和Ultra版本,而缺少车载冰箱等核心配置的Pro版本几乎无人问津。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变化,理想汽车决定统一配置版本——以理想i8 Max车型作为标准配置,将售价从34.98万元调整为33.98万元,同时赠送价值10,000元的铂金音响,并提供后舱娱乐屏套装作为选装,价格10,000元;原以36.98万元选择Ultra版本的用户,只需要34.98万元的价格,即可实现原选择的全部配置;原选择Pro版本的用户,理想汽车将为其退订或升级。
想想也是,理想当初能够从一众新势力品牌中一骑绝尘,凭借的就是“大冰箱和大电视”,而i8却自废武功,“阉割式”的配置策略直接削弱了品牌原有的家庭场景优势,被消费者质疑“高价低配”。市场反馈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反应速度很迅速
此次调整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特殊规律:当车型价格突破30万元门槛时,用户对"全系标配"的期待值显著提升。换句话说,用户对核心功能缺失的容忍度急剧下降。
理想i8最初将冰箱、后排娱乐屏等标志性配置仅保留给顶配版本(36.98万元),导致32.18万元的Pro版被市场视为“高价低配”,甚至不及28万元级L6的配置水平。这种“阉割式”策略直接触发了用户的价值感知失衡——在高端市场,消费者认为“基础价格已包含为完整体验付费的预期”,而非传统车企通过低配版拉低起售价的营销逻辑。
这一现象反映了市场消费逻辑的深刻变革。
2024年7月份,宝马在中国市场大幅降价,例如宝马i3的裸车价从35.39万元的指导价腰斩至17万元左右,5系燃油车起售价降至约31万元(相当于七折优惠)。尽管降价短期内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但销量并未显著提升,反而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下滑。例如,宝马i3在7月销量环比6月暴跌41%,华晨宝马8月销量环比缩减28.81%,远高于奔驰和奥迪的同期表现。
豪华品牌降价,使得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降低,除了有降价可能伴随成本削减而出现质量问题的担忧之外,更动摇了品牌长期构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价值。传统豪华车的价格曾是身份象征(如宝马5系原价40万+象征成功人士),但降价至30万以下后,其“稀缺性”和“尊贵感”被稀释。甚至评论区有人调侃“19万的宝马还是宝马吗?”
这一逻辑在理想身上同样通行。理想作为“大冰箱和彩电”的始作俑者,在i8身上却成了选配。试想一下,你花了32万买Pro版本,却混不上大冰箱和彩电,这让i8车主情何以堪。如果理想这次不调整配置,过不了多久,社交媒体上就会出现“理想初心不再”的评论。届时,竞争对手再上个强度,i8的口碑自然就落至谷底。都不用到那个时候,现在和乐道L9的对比中,理想i8就已经处于下风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理想作为造车新势力的第一把交椅果然名不虚传,市场响应速度确实很快,动作也很到位。这背后是组织架构、用户洞察与战略弹性的三重协同。当行业从"产品定义竞争"进入"用户运营竞争"阶段,这种闭环效率将成为破局关键。正如其CEO李想所言:"在新能源深水区,纠错速度比初始正确更重要"。
百姓评车
理想汽车此次案例,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义逻辑正在经历深层变革。未来,如何精准把握不同动力类型用户的消费心理,将成为车企产品规划的关键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