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跳出吹毛求疵的程序掣肘,重申“成果评价”这一科研价值主线|封面评论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任飞扬 封面新闻 时间:2025-08-05 18:23:41


蒋璟璟

如果材料科学的研究人员项目结题时,因为订书钉的材料“不合格”就不给通过,你觉得滑稽吗?许多科研工作者反映,他们每天打交道的一些科研管理部门,对项目管理的要求越来越“细”、越来越“精”,甚至在无关紧要的细节上吹毛求疵,让不少研究人员大感头疼。最近几年,为科学家松绑减负日益成为各界共识,但一些科研人员反映,他们各种非学术负担仍然较重,尤其是一线科研人员大量精力被“无用功”耗费的问题,仍然有待破解。(半月谈)

科研管理局部呈现出繁琐细碎、吹毛求疵的倾向,之于此,不少科研工作者怨声载道。诚然,科学研究是个精细化、按部就班的过程,但其同时也有创造性、随机性的一面。理论上,整个的科研管理模式,必须匹配这一基本特征才是,这就是科研管理的科学性。然而现实中,一些单位的科研管理,确实管得过细、卡得过死。其看似缜密,实则并没有多少道理可言。于是乎,所谓的科研管理非但不能助力科研,反倒可能起到某种反作用。

程序性的科研管理,最初的目的,乃是为了服务科研团队、催化科研成果,有着后勤保障、资源支撑的性质。只不过,在长久的实践中,其渐渐发生变化。简而言之,某些科研管理动作,不再是“服务科研”,而是“约束过程”“强化合规”,这显然是对以往种种“套取科研课题经费”操作的制度性回应。其本意无可厚非,只是若过犹不及,就是另一回事了。现实中,一些单位的科研管理,过度关注细枝末节、进展报告频繁催更、项目验收搞车轮战,叫人烦不甚烦。

科研管理的繁琐化,与应对“科研管理”的专职化,彼此强化。这两个进程,深度重构了科研的文化。于是我们看到,很多项目组、课题组,都有所谓“科研助理”的岗位,其工作任务与实质性的科研关系不大,而更多是承担着文书处理的工作,比如说填表、报账、写材料等等——这种非核心的甚至可说外围的工作,正在占据科研过程越来越多的资源和精力,这绝非幸事。很多课题组,都是报告写得很漂亮、票据表格毫无瑕疵,就是没做出什么有分量的科研成果。

是要程序完美的科研,还是成果卓越的科研,这本不是选择题。然而,随着“形式合规压倒一切”渐成气候,我们或许还是有必要重新梳理下科研事业的价值排序,尊重智力密集型的创造性工作,尽可能“无事不扰”理应成为共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