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宏微科技(688711)与瀚海聚能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将在可控核聚变实验装置的主电源等核心系统中深入合作,采用国产IGBT功率模块。可控核聚变商业化探索正加速推进,此次合作为国产功率器件进入“人造太阳”核心环节提供了验证路径,有望在后续推进中为突破高端技术“卡脖子”问题积累示范经验,也为国产IGBT器件打开了向高能极端场景迈进的工程窗口。
聚变商业化提速与民营力量崛起
当下,全球范围内核聚变商业化进程正在提速,各国纷纷加大投入,我国亦将核聚变列为未来能源发展的重点方向。2024年工信部等七部门明确将核聚变纳入“未来产业”重点领域,我国规划在2025年推动聚变工程实验堆立项,2035年建成实验堆,2050年建成商业示范电站。
资本市场同样看好这一“终极能源”赛道:截至2024年,全球私营聚变企业累计获得逾71亿美元投资,超过七成公司预计在2035年前实现并网发电。Helion Energy公司计划在2028年向微软供电50MW聚变电力,谷歌母公司与联邦聚变系统公司签署了200MW聚变电力采购协议。行业预测,核聚变一旦商业化,未来能源市场规模有望达到万亿美元级别。
在此背景下,中国本土涌现出一批探索聚变商业化路径的创新企业,瀚海聚能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瀚海聚能成立于2022年,专注于可控核聚变核心部件研发及技术商业化推广,其自主研发的国内首台商业化直线型场反位形(FRC)聚变装置HHMAX-901已成功实现等离子体放电点亮。业内人士表示,此举被视为我国民营聚变探索的重要里程碑之一,表明民营力量正在聚变能源前沿崭露头角,与国家项目共同推动这一终极能源技术的早日实现。
国产IGBT助力聚变装置主电源系统
根据协议,宏微科技将为瀚海聚能的HHMAX系列装置的核心脉冲电源系统提供定制化的IGBT功率模块。FRC聚变装置的主电源系统是实验装置的核心支撑部分之一,需要为等离子体的产生和维持提供强大且可精确控制的脉冲电能。因此,主电源系统中的开关器件不仅要具备超强的功率处理能力和极快的响应速度,还要在高电流冲击下保持高度可靠、稳定和一致的性能。
宏微科技是国内功率半导体领域的领军企业之一,也是国家IGBT和FRD标准的起草单位。公司自2006年成立以来专注于IGBT等功率芯片及模块的设计制造,在工业控制、新能源发电、新能源汽车等领域有广泛应用基础。双方合作范围涵盖聚变装置的多个关键供电系统,未来通过深度协同研发,宏微科技的国产功率器件将融入瀚海聚能聚变装置的核心供能链条,为装置的性能优化和工程化推进提供关键支撑。
核聚变场景下的国产替代路径
证券时报记者从公司了解到,宏微科技是首家,也是唯一一家深度捆绑可控核聚变主机厂的功率器件厂商,且率先实现了产品研发和应用。上述业内人士表示,此次合作标志着国产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始向可控核聚变核心环节探索拓展,具备重要的示范意义。长期以来,高功率IGBT因工艺复杂、应用门槛高,被视为电力电子领域的技术高地,长期由海外企业主导。近年来,随着新能源汽车、电网设备等市场需求上升,IGBT已被纳入多个“十四五”重点支持方向,国产替代节奏显著加快,尤其在车规级和轨道交通等高端场景中逐步缩小差距。
值得关注的是,国产IGBT在核聚变中的验证路径有望向核电、新能源、军工等战略应用延伸。高端IGBT器件是先进电网、核电控制和国防电子装备中不可或缺的核心部件。过去,这些领域受制于进口技术与供应链安全,如今国产技术通过前沿项目实现验证,为其拓展更高价值链场景打开通道。
行业专家指出,宏微科技与瀚海聚能的此次合作,反映出我国科技制造企业正逐步通过工程化路径,向前沿能源技术体系实现嵌入与协同。当功率半导体硬核技术与核聚变尖端探索实现深度融合,不仅有望加快聚变电源系统核心技术的突破,也为打造自主可控的未来能源产业链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