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8 月 5 日,理想汽车宣布对刚刚上市不足一周的 SUV 车型 i8 进行重大配置调整,由于该车型上市时间极短就进行重大调整,这一不寻常的举动吸引了行业内众多人士的关注。
在汽车行业里,一款新车刚上市几天就进行如此重大的配置调整并不常见。此前,小鹏汽车 G7 上市 48 小时内,小鹏迅速调整了车型版本命名、简化 SKU,同时优化价格策略,将 G7 Pro 版价格下调 1 万元,起售价来到 23.99 万元,还新增了带副驾娱乐屏的 Max 版车型,售价 26.99 万元。从正面角度来看,车企上市就 “降价改配” 反映出一个事实 —— 消费者对高端配置的强需求远超预期,而复杂的版本划分成为购买障碍。车企此举被业内视为对用户需求的快速修正,以更好地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要求。对于理想汽车而言,这意味着其整体回归 “理想 ONE 模式”,所有核心功能一次性给到用户,降低用户决策成本,为了尽可能聚拢用户,快速建立市场口碑、转化销量。
理想 i8 统一配置理想汽车最新推出的 i8 系列于 7 月底正式亮相,计划在下旬开始交付。新车定位为中大型纯电 SUV,采用 2+2+2 六座布局,车身尺寸为 5085×1960×1740mm,轴距达 3050mm。该车型共推出三款配置:Pro 版售价 32.18 万元,Max 版 34.98 万元,Ultra 版 36.98 万元。
理想 i8 采用 97.8kWh 三元锂电池,CLTC 续航至 720 公里。依托全域 800V 高压平台和 5C 超快充技术,车辆在理想自建的 5C 超充桩上仅需 10 分钟即可补充 500 公里续航。动力系统方面,全系标配前 150kW + 后 250kW 双电机四驱系统,综合功率 400kW(544 马力),零百加速仅需 4.5 秒。
然而,i8 的舒适配置并没有达到用户预期。Pro 版还不提供智能冷暖双用冰箱;Max 车型不提供 21.4 英寸 3K 后舱娱乐屏,要想凑齐 “大冰箱和大彩电”,只能选择 36.98 万元的顶配 Ultra 版。用户认为多版本划分复杂,且部分配置(如冰箱、二排娱乐屏)无法灵活选装,影响购买决策。数据显示,在 i8 开放预订的 72 小时内,98% 的订单集中在 Max 和 Ultra 版本,而缺少车载冰箱等核心配置的 Pro 版本几乎无人问津。
正是基于这样的需求变化,理想汽车决定统一配置版本 —— 以理想 i8 Max 车型作为标准配置,将售价从 34.98 万元调整为 33.98 万元,同时赠送价值 10,000 元的铂金音响,并提供后舱娱乐屏套装作为选装,价格 10,000 元;原以 36.98 万元选择 Ultra 版本的用户,只需要 34.98 万元的价格,即可实现原选择的全部配置;原选择 Pro 版本的用户,理想汽车将为其退订或升级。
想想也是,理想当初能够从一众新势力品牌中一骑绝尘,凭借的就是 “大冰箱和大电视”,而 i8 却自废武功,“阉割式” 的配置策略直接削弱了品牌原有的家庭场景优势,被消费者质疑 “高价低配”。市场反馈不理想,也在情理之中。
反应速度很迅速此次调整揭示了新能源市场的特殊规律:当车型价格突破 30 万元门槛时,用户对 "全系标配" 的期待值显著提升。换句话说,用户对核心功能缺失的容忍度急剧下降。
理想 i8 最初将冰箱、后排娱乐屏等标志性配置仅保留给顶配版本(36.98 万元),导致 32.18 万元的 Pro 版被市场视为 “高价低配”,甚至不及 28 万元级 L6 的配置水平。这种 “阉割式” 策略直接触发了用户的价值感知失衡 —— 在高端市场,消费者认为 “基础价格已包含为完整体验付费的预期”,而非传统车企通过低配版拉低起售价的营销逻辑。这一现象反映了市场消费逻辑的深刻变革。
2024 年 7 月份,宝马在中国市场大幅降价,例如宝马 i3 的裸车价从 35.39 万元的指导价腰斩至 17 万元左右,5 系燃油车起售价降至约 31 万元(相当于七折优惠)。尽管降价短期内吸引了部分消费者,但销量并未显著提升,反而导致品牌溢价能力下滑。豪华品牌降价,使得消费者对其信任度降低,除了有降价可能伴随成本削减而出现质量问题的担忧之外,更动摇了品牌长期构建的身份认同与情感共鸣价值。传统豪华车的价格曾是身份象征(如宝马 5 系原价 40 万 + 象征成功人士),但降价至 30 万以下后,其 “稀缺性” 和 “尊贵感” 被稀释。理想作为 “大冰箱和彩电” 的始作俑者,在 i8 身上却成了选配。如果理想这次不调整配置,过不了多久,社交媒体上就会出现 “理想初心不再” 的评论。这背后是组织架构、用户洞察与战略弹性的三重协同。当行业从 "产品定义竞争" 进入 "用户运营竞争" 阶段,这种闭环效率将成为破局关键。理想汽车此次案例,也说明了新能源汽车产品定义逻辑正在经历深层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