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友商抄作业!”90后少帅陈萃在全新MG4预售发布会上高调喊话,仿佛根本不把月销几万的比亚迪海豚、吉利星愿放在眼里。当讲到上汽为名爵投入“100亿研发资金”时,这位新任MG品牌事业部总经理陈萃一度哽咽,现场掌声雷动。
镁光灯之外,质疑声却迅速蔓延。
“半固态电池跳票”、“入门版配置堪比‘石器时代’”、“100亿花在哪了?”——这款被名爵寄予厚望的战略车型,预售仅一天就陷入舆论漩涡。
半固态电池“跳票”,一场技术豪赌的延期半固态电池,曾是名爵为MG4预埋的最大技术爆点。发布会前,“十万级半固态电池”的宣传铺天盖地,暗示消费者能以A0级预算享受“准固态”技术红利。
然而8月5日公布的预售方案中,四款车型清一色搭载传统液态电池,半固态版本被推迟至9月公布售价,批量交付更被延期至年底。
这一“跳票”引发连锁质疑。普通版预售起售价7.38万元,顶配已达10.58万元。若半固态版本定价再上浮,将彻底脱离“十万级”范畴。
上汽清陶总经理李峥虽在采访中强调“第二代半固态电池正极材料取得突破”,却未解释量产延期的真实原因。
更令用户不满的是“技术落差”。普通版入门车型搭载的42.8kWh瑞浦兰钧电池,此前在宝骏云朵夏测中续航达成率不足50%,其标称的437km续航被指“水分明显”。
当消费者期待半固态电池弥补续航短板时,延期消息无疑放大了信任危机。
百亿资金的沉重遗产:从南汽困局到上汽包袱陈萃哽咽提及的“100亿投入”,在名爵发展史上并非首次。2007年南汽运作名爵项目时,就被曝出高达90亿元的资金缺口。时任南汽董事长王浩良曾紧急提案,呼吁“国家政策银行支持二三十亿”。
这笔历史债务最终由上汽接盘。2007年上南合并后,名爵被定位为“海外战略先锋”,与荣威形成“国内绅士 vs 海外跑车”的错位竞争。这种分工让名爵在国内市场逐渐边缘化——2023年其全球销量突破80万辆,国内占比却不足11%。
如今重启国内市场,名爵面临双重挑战,既要撕掉“出口特供”标签,又要消化历史投入的成本压力。此次为突破特斯拉热管理专利壁垒,名爵耗资5亿元研发铝稀土合金材料,虽实现熔点630℃、抗拉强度200MPa的性能突破,但分摊到MG4的定价上,却被迫在配置上“锱铢必较”。
配置“昏招”:丐版方向盘与消失的智能科技翻开MG4配置表,争议扑面而来。入门版(预售价7.38万元)的“塑料方向盘+织物座椅+钢制轮毂”组合,被网友调侃为“2025年新能源石器时代配置”。
更关键的是,名爵前期高调宣传的8155芯片与MG×OPPO智联系统,在入门版中遭阉割,车机退回上代平台。
这种“技术断层”在次低配版(预售价8.08万元)仍未解决。该版本虽升级皮质座椅和8155芯片,但360度全景影像需额外支付3000元选装——而该功能在竞品比亚迪海豚上已是标配。
用户若要获得L2级智驾、OTA升级大屏等核心体验,必须选择10.58万元的顶配,价差高达3.2万元。
“陡峭的配置曲线暴露了成本控制的窘迫。”一位业内人士指出,名爵在CTB电池车身一体化、后驱架构等硬件投入后,只能通过简化舒适配置平衡成本。
所以,当竞品将智能化下沉至入门车型时,MG4的“技术诚意”反而显得单薄。
电池疑云:瑞浦兰钧的续航谜题与安全博弈即便忽略半固态电池延期,普通版的电池方案仍存隐忧。入门版选用瑞浦兰钧42.8kWh电池包,该品牌因配套宝骏云朵时续航达成率低于50% 遭第三方测试曝光。
尽管名爵宣称MG4通过“电池双针刺实验”,但瑞浦兰钧的电芯一致性、低温性能尚未经历市场验证。
更高阶的安全焦虑指向配置差异。次低配版仅配备4个安全气囊,比顶配少2个;其电池防撞结构亦未采用高配的三重防撞梁设计。
这种“因价异质”的策略,与名爵发布会上强调的“全域安全”形成微妙反差。
撕裂的双重人格:海外基因与本土化困局“为了兼顾全球审美,MG4的设计过于内敛了。”上汽设计总师邵景峰在采访中坦言。这句无意透露的纠结,折射著名爵的深层矛盾:既要延续英伦血统攻占欧洲市场,又需迎合中国用户对“科技感”的偏好。
这种撕裂在产品定义上尤为明显。MG4在欧洲主打驾控乐趣(后驱+50:50轴荷比),但国内消费者更看重空间与智能。尽管其轴距达2750mm,但入门版后排座椅仅支持整体放倒,灵活性输给海豚的4/6分折;顶配的L2智驾在9.08万元的中配版本上完全缺席。
更严峻的是认知落差。当陈萃喊出“吊打海豚”时,MG4今年上半年国内月均销量不足千台,而海豚单月销量稳定破2万。
名爵的“海外光环”在国内已褪色为陌生感——发布会后,一位正在观望萤火虫的消费者在微博发布评语:“没关注过这车。”
转型阵痛:百亿能否买回一张船票?名爵的奋起背后,是海外市场的危机倒逼。欧盟对中国电动车加征至47%关税后,MG在英国生产基地的产能已难覆盖成本压力。
反攻国内市场,既是寻找新增长极,更为验证技术再输出海外——但这条路的残酷远超预期。
上汽为MG4押注的技术筹码不可谓不多:5亿破壁:铝稀土合金热管理系统打破特斯拉专利垄断;生态扩容:首搭OPPO手车互联,兼容苹果/安卓/华为生态;平台革新:CTB电池车身一体化、后驱架构。
然而当这些亮点遭遇“半固态跳票”“丐版减配”的舆论反噬,折射出传统车企转型的典型困境——技术长板难抵用户体验的短板。
结语:陈萃的哽咽或许真诚,但市场的掌声只留给实打实的价值。
当那位犹豫购买萤火虫的用户刷到“半固态电池延期”的新闻时,随手划过了推送——在她长达三页的新能源备选清单里,名爵始终未能挤进前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