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果自由,也不是靠一个商业模式来实现。消费者吃水果的选择,也不需要一家连锁企业来教育。
前几天,百果园董事长余惠勇发视频回应水果贵,是这么说的:
「我想要给顾客留下一个便宜的印象是很容易的,但我决不在品质上做让步。」
「我认为商业就两种,第一个利用消费者的无知,第二个教育消费者成熟。」
「百果园这么多年来都走在一条教育消费者成熟的路上。我们不会去迎合消费者。」
没准过几年,当百果园和钟薛高一个下场的时候,余惠勇会后悔,当初说出这几句话,毕竟水果刺客这四个字,可不是任何一家公司能担得起的。
至于为什么百果园会成为水果刺客?完全就是因为,他偏要勉强。
这期内容我们就来聊聊百果园。
01
创立百果园之前,余惠勇就在水果生鲜行业浸淫多年,也赚到了不少钱,于是决定做水果店连锁。
当时开水果店,也确实是有搞头。
因为那时候卖水果要么是流动摊贩,要么是菜场摊位,消费者最反感的就是缺斤少两。
光是够秤,在当年就足以成为一家店的卖点了。
2002年第一家百果园开业,余惠勇打出的标语就是「足秤」。
门店开业当天,营收高达19000元,开业第一个月,流水就突破40万元。
连续开了几家店后,虽然生意都还不错,但都面临一个巨大问题:利润太薄。
余惠勇的思路是,利润薄,是因为店面不够多,店多破万法。于是开放加盟,加速开店。
这个思路在各行业的连锁也很常见,包括今天的咖啡奶茶都是这个思路下的受益者。
只有把加盟做起来才能快速扩张,只有快速扩张才能获得上游议价权,只有获得上游议价权才能把成本打下来,只有把成本打下来才能反过来把对手挤出市场,只有把对手挤出市场才能获得盈利。
百果园在这个时期,规定是逢8开店,且一个月不能少于3家。
随着店面扩张,但预期的成本降低,盈利增加并没有出现。
一开始,他觉得到10家店就能盈利,但发现账面上还是亏得厉害。
公司内部又认为,等开到50家店,必然能盈利,结果店开出来了,钱亏得更凶了。
到2004年,公司已经开了70家店,创业时800万启动资金已经烧光了,百果园进入了举债运营阶段。
大规模放开加盟,用规模摊平成本的方法,怎么就没在百果园身上生效呢?
这里有个很简单的道理:
凡是能用规模摊平成本的,都是工业化大生产能搞出来的标准品。
可水果不是,哪怕在生鲜领域里,水果也是离工业化大生产最远的品类。
水果行业的上游极度分散,尤其是一些特色品种,种植户的规模太小,一个品类往往只能对应一个产区,一个县镇。
像蔬菜可能还有种植基地的说法,有大规模生产的能力,水果可就全靠天南海北的采购经理去寻找好的产品。而且因为分散,种植户也没有能力建立自己的标准品质体系,没有能力优化品种,培育更优质,更高产的产品。
这妥妥的就站在了工业化的反面了。
这还没完,水果是一种非常容易腐坏的品类,行业平均损耗率高达35%—45%。这一点,看过《长安的荔枝》就懂了。
于是在中游的运输和下游的终端门店,管理损耗就成了难题。草莓非常容易磕碰腐坏,但猕猴桃摘下来都还比较生,能存放很久。
不同的水果,甚至不同的品种,不同的采摘时间,都对应各自的管理方式,流通方式和库存周期。一家门店七八十个品类,可能就对应着七八十种员工操作标准。
这标准化程度就更低了。
没有标准化的扩张,每多一家加盟店,都是母公司身上沉重的负担。
02
2004年,公司陷入危机之后,余惠勇尝试了一系列自救方式。最绝望的时候,甚至跑去香港找到了郎咸平求建议。
郎教授倒是有话直说:水果是那么成熟的商品,连锁也是如此成熟的模式,可在西方都没有这样的大型企业,这是为什么?为什么这么大一个品类,世界上会没有大型企业?这一定不符合商业的本质。
把百果园否定一番后,郎教授图穷匕见:小余啊,要不你给我20万港元,我找几个博士给你快速做个研究,提炼出水果行业无法连锁化的本质,让你关门也关个明白。
没想到,余惠勇还真就花了这20万,买了一份自己公司的死因研究。
总之,为了求生,余惠勇什么都尝试了,的确也有一些效果,但都没能改变公司缓慢下滑的趋势。直到2008年,余惠勇做出了决定:
停止加盟,回购已有的加盟店,进行直营级别的严格管控。
加盟转直营,是百果园逆转命运的关键一招。
此前,百果园的加盟体系已经乱成一团了,因为母公司供的货,并不比其他渠道来得更便宜更优质,因此,加盟商选择自己采购其他渠道的便宜货品,无视总部策略自行定价。
除了还留着百果园的招牌,和个体水果摊已经没有区别了。
将加盟转回直营,其实就是重新让门店的价格、产品实现标准化。
经常买水果的人都很清楚,水果是一种信息极度不对称的商品。
在真的吃到嘴里之前,消费者只能判断水果的新鲜程度,至于口味甜不甜?口感脆不脆?是不是符合我的口味?都要看概率。另外,如果成箱购买,那遇到坏果或者不成熟的果实,也是一个概率问题。
总之,水果的盲盒属性很强。
但是,连锁店的基础就是产品标准化。要是沈阳的蜜雪冰城跟广州的喝起来不是一个味道,北京的海底捞跟上海的菜品截然不同,那连锁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了。
余惠勇的做法是,没有标准,就生造一个标准。从酸甜度、新鲜度等等几个指标出发,把水果分为招牌、A、B、C四个等级。
这里面最大的问题就是,水果标准化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
想要把成本赚回来,就只能羊毛出在羊身上。
在百果园体系内,水果质量从招牌级,再到ABC级,依次降低。
想要多赚钱,很简单,多卖高端水果,少卖普通水果就好。
打开百果园历年财报就可以看出,最高端的招牌级水果,销售比重连年提升,从2019年占比不到10%,到2023年,占比超过14%。
如果算上次高端的A级,两个档位加起来的份额,已经从2019年的52%增加到了66%。
这个策略说来其实蛮简单的。
消费领域里,经常是一分钱,一分货,十分钱,两分货。在百果园,招牌级别的水果,毛利率就是要比B级高出3个点。把这些品质高的水果选出来单独售卖,加大在门店里的陈列比例,就能有效地优化整个企业的利润。
一句话,水果行业想要标准化,就必然越卖越贵。百果园也逐渐走向「水果刺客」这条路。
03
而让百果园在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的,则是余惠勇对加盟扩张的执念。
2009年,百果园一度盈利,财务压力小了,余惠勇好了伤疤忘了疼,很快再次启动了扩张。
只是他这次小心了一点,没有选择加盟模式,而是采用类似海底捞的做法,从内部培养店长,让店长持股一部分,总部持股一部分,有利润大家分。
通过这样的办法,百果园也开了不少新店。
到2015年,公司已经有了差不多1000家门店,财务状况也比较良好。
此时,余惠勇选择按下了加速键。
2015年,百果园和北方水果巨头果多美完成了合并,是当时行业最大的并购案。
也就在同一年,百果园完成了一轮4亿元的融资,开始向资本市场敞开怀抱。此后5年里,连续完成了8轮融资,其中包括一轮高达15亿元的B轮融资,直到2022年,百果园成功登陆港交所,成为上市公司。
资本市场的钱不是白给的,它们要规模,要业绩。
于是,在资本的催化下,余惠勇在2016年再次开放加盟,此后,百果园进入了疯狂的扩张期。
2018年3000家,2021年5000家,到2023年,门店数突破6000家,达到巅峰。
疯狂的扩张,需要大规模建设标准化的供应链。
用人话说就是,得加钱。
所以百果园在扩张的同时,不断增加招牌级和A级贵价水果的销售,希望能够拉动利润。
但是到了2024年,情况直转急下。百果园门店从6000多家直接减少到5000多家,净关店将近1000家,毛利率降低4个点,营收将近跌掉10个点,亏损接近4个亿。
显然,消费者并不为高端水果连锁这个概念买单。
我认为一个很关键的因素是,新鲜果蔬,在我国属于民生刚需。
这里我想从商人和消费者的角度,聊一个商人短视的问题,未来还会经常提到。
前面说到,余惠勇曾经去拜访过郎咸平,并且买了一份报告。
这就很有意思,涉及到商人是如何去判断市场需求的。
其实对于很多创业者来讲,即使是行业老兵,对于未来的市场判断也未必有底。成了,在以后的故事里就是高瞻远瞩,败了,你可能连他的故事都看不到。
就像是买股票,一顿分析猛如虎,回头一看也可能套牢了。
很多人会采用市场调研报告的办法,但是报告真的准确吗?未必。
如果大家看过一些研报就会发现一个现象,许多报告判断国内未来市场的方法,经常是和其他国家进行比较。
比如说水果,我没有查到非常准确的人均摄入量。但在一份市场报告里,大概率会这么写:美国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日本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相比之下我国目前人均水果消费是多少,最后得出结论:我们消费方面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市场很大,连锁水果行业有空间,高端水果消费有空间。
如果美国和日本的苹果都是50一斤,而我国的苹果是10块一斤,那苹果就还能涨价。
我想,这也就是为什么余惠勇会抱着一种教育消费者的心态。
2016年,余惠勇提出万店计划。或许在他的设想里,未来百果园能在中国的水果零售业,占到10%以上的份额。
只要店开得够多,市场份额够大,有了足够的议价权,就能倒逼果农按自己的果标去种水果,也能通过溢价,获取足够的利润。
在这个过程里,创始人的商业模式是最不容被质疑的。如果出了什么问题,那一定是自己太超前,消费者没有跟上自己的脚步。
执着于自己假想的市场,脑中构建的商业蓝图,这就是我说的商人的短视之处。
现实是,如今百果园融资了,上市了,万店计划实现了一半,市场份额也不过只有1%。甚至前五大水果连锁品牌加起来,市场份额也没到5%。
因为所谓民生刚需,是指老百姓在消费这些产品时,不会心疼。作为全世界最大的水果生产国,我们的水果比其他国家便宜,这难道不该是优势吗?
当一个苹果卖到十几块钱一个,又有多少家庭能做到天天消费呢?
说得刻薄一点,中国的水果市场之大,多一个百果园,少一个百果园,完全不影响大家继续吃水果。百果园走高端路线还是平民路线,只影响它自己的市值和高管们的身价。
中国的水果自由,也不是靠一个商业模式来实现。消费者吃水果的选择,也不需要一家连锁企业来教育。
关注IC实验室视频号
B站:IC实验室
微博:IC实验室
公众号:IC实验室
全网同名,欢迎来撩?
商业世界的有趣就在这里。
关注大众消费,互联网商业和流行文化,分享拙见与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