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徽商银行“政商难题”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顾青青 阿尔法工场 时间:2025-08-20 14:24:30

导语:对徽商银行来说,过往多任董事长的人事轨迹与腐败案件,已经让人事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7月31日晚间,徽商银行(03698.HK)公告称,董事长严琛因“工作调动”辞任,包括执行董事、董事会下设三个委员会主任委员等一系列职务也一并卸下。



来自行业内的说法是,新任掌舵者,或依旧来自安徽政界高层的人士。

徽商银行自成立以来,政商交织的色彩一直浓重。

徽商银行的历史可追溯到2005年,由原合肥市商业银行与六家城市信用社合并重组而来,起点便带有鲜明的地方属性。



此后十余年,它借助地方财政、城投平台以及区域产业链的支撑,在安徽迅速做大做强,并于2013年成为首家登陆港股的安徽城商行。

然而,这条成长路径,几乎从未摆脱过政商互动的印记。此前,徽商银行第三任董事长李宏鸣,就任董事长前,曾历任黄山市市长、宿州市委书记等。

如本次关键人事更迭再次出现政界人士的影响,外界自然联想到的是:这是一次徽商银行治理逻辑的再平衡,还是又一次循环往复?

就一间城商行而言,换帅并不是孤立事件。它背后往往伴随着治理风格、风险偏好甚至业务战略的调整。

尤其是对徽商银行来说,过往多任董事长的人事轨迹与腐败案件,已经让人事与治理之间的关系,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议题。

在徽商银行二十年的发展史中,至少有五任董事长先后掌舵,而其中三人最终走向落马结局,这样的比例,在全国城商行中并不多见。

首任董事长戴荷娣,作为合肥市商业银行的原董事长,在徽商组建初期发挥过重要作用。2011年,她因严重违纪违法被查,最终获刑12年。案件细节显示,其主要问题集中在利用审批便利收受贿赂,牵连多起授信与企业贷款。

第四任董事长吴学民,曾在安徽银监局工作,带有鲜明的监管与政界背景。他于2017年上任,在2022年被查并“双开”,通报直言其“严重破坏金融生态”,涉及巨额受贿与权钱交易。吴学民案发时,徽商银行正处于回A受阻的关键阶段。

第三任董事长李宏鸣的案件,则更具代表性。他历任黄山市市长、宿州市委书记,主导地方基建与产业投资,积累了深厚的政商资源。

在2021年,李宏鸣因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2023年一审判处有期徒刑14年6个月,罪名包括受贿、滥用职权,涉案金额逾数千万元。法院审理查明,他在担任安徽地方官员和徽商银行董事长期间,非法收受财物,并在贷款、续贷、重组等事项上滥用职权。

案件中出现的“地方财政—银行授信—企业项目”的三角关系,几乎是银行普遍腐败生态的缩影。

三位董事长相继落马,并非偶然。更值得注意的是,他们的背景大多与地方政界或金融监管体系紧密相连。

这种“行政化”出身,使得银行在运行中始终带有强烈的地方色彩——决策更容易受到外部力量影响,市场化治理反而退居次要位置。

不仅是董事长层面,徽商银行的其他高管同样问题频出。

近十年间,副行长、分行行长乃至条线负责人,屡次出现在纪检通报中。腐败的形式大多雷同:违规放贷、接受宴请、收受礼品,甚至直接参与票据套利与非标融资。这种“上有腐败、高管落马,下有违规、分支行频出问题”的双层结构,勾勒出徽商银行内部失序的图景。

与此同时,徽商银行的“回A”进程一拖再拖。

从2018年开始进入A股辅导期,至今已过去六年,徽商银行最新的辅导报告仍然指出三大卡点:公司治理不完善、主要股东之间存在股权纠纷、职工持股安排不合规。

所有这些问题,与前述高管腐败、分支行违规几乎形成呼应。治理框架松动、内部控制失灵、外部股东博弈,层层交织,构成了徽商银行难以解开的结。

更直观的背景是,这家银行已经做到了2万亿资产规模,2024年实现营业收入371亿元、净利润159亿元。

资产扩张、营收增长的背后,如果治理层面无法补强,所谓的“发展红利”,很可能会被不良资产和合规风险所吞噬。(阿尔法工场金融家)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