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估值整改深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驱动下,银行理财公司普遍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着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内或仍将承压。未来,加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布局,强化投研体系和风控能力,配置重心或更多向低波动、高流动性资产倾斜,是理财公司破局的关键路径。
本刊特约 文颐/文
7月25日,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5年上)》(下称“《报告》”),《报告》显示,总体来看,2025年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回升,负债期限拉长,资产品类拓宽主要体现在封闭式产品期限拉长、增配公募基金等。
具体来看,《报告》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上半年,银行理财规模小幅增长至30.7万亿元,判断一季度债券市场调整是规模增长的拖累项,随着存款降息和居民资金搬家,下半年理财规模有望持续增长,年底突破33万亿元可能性较大。
第二,封闭式产品期限进一步拉长,其中,久期一年以上产品规模占比达到70%,判断这与多资产、“固收+”产品规模增加有关,尽管当前银行理财产品仍以固收型产品为主,但小仓位增加部分权益资产已成为增厚收益的共识。
第三,适当增加利率债(增加交易)和基金配置(增加多资产),同时压缩信用债(票息太低)和非标配置(供给不足),预计随着过去信托收益平滑手段弱化,通过交易和多资产拓展收益来源的手段会持续增加,尤其是6月份以来银行理财显著增加了信用债ETF配置,这使得过去以配置为主的资产流动性和交易机会增加。
第四,渠道代销持续拓展,目前他行代销规模占比达到35%,成为银行理财子销售扩张的核心来源,预计下半年除了渠道延伸,部分城商行和农商行也有望获得理财子牌照,银行理财牌照将扩容。
截至2025年6月末,全国共有194家银行机构和32家理财公司有存续的理财产品,共存续产品4.18万只,存续规模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截至2025年6月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86%,较年初增加5.71个百分点,较2024年同期增加4.99个百分点,封闭式产品期限变长。
从投资性质来看,银行理财的权益类和混合类产品占比仍然很低。截至2025年6月末,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混合类、权益类、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产品的存续规模都很小,分别为0.77万亿元、0.07万亿元、0.02万亿元。
从资产配置情况来看,2025年银行理财进一步减少了对信用债、非标、权益类资产的配置,对利率债、公募基金配置比例增多。
在理财客户方面,上半年,客户数量持续增长,理财公司代销渠道拓宽。截至2025年6月末,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达1.36亿个,较年初增长8.37%,理财投资者数量维持增长态势。
此外,理财公司代销渠道持续拓宽。截至2025年6月末,全市场有569家机构代销了理财公司发行的理财产品,较年初增加7家。从代销规模来看,母行代销占比降至65%左右。
规模增至历史高点增速放缓
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理财规模为30.67万亿元,年内增长7200亿元,同比增长7.5%。二季度通常为理财规模增长的“旺季”,低利率环境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释放,理财增长较为顺利,目前已增长至理财历史最高值。不过,虽然理财规模增至历史高点,但增速有放缓趋势。
考虑到二季度末回表力度通常同比略降且不及一季度,预计回表规模为1万亿元。这部分规模若在7月初恢复,7月中旬或已增长至31.67万亿元左右。但在高基数和增长催化剂减少等因素的影响下,根据开源证券的预计,2025年全年理财增量不及2024年,或为2万亿元,2025年年末理财增速或维持在7.5%左右。
从负债端来看,投资者更偏好短期低波,且逐步降低收益率预期。现金管理类规模下降、“最小持有期”固收类产品高增。随着收益率的持续走低,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仍为负增长,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现金管理类产品规模降至6.4万亿元,同比下降14.55%;开放式固收类产品仍为增长主力,随着年底保险协议存款部分集中到期,该类产品收益率也将继续下降,但流动性优势明显,短期内仍将受到居民投资者的青睐。
封闭式产品期限拉长,但规模增长较为一般。“资产荒”背景下理财公司发行封闭式产品的意愿提升,2025年上半年,封闭式产品的新发期限边际拉长,但从销售情况来看,封闭式产品增长仍然较慢,反映居民对于理财流动性的要求仍然较高。
收益率平稳下降或成常态,新发募集情况较好。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兑付收益率平均为2.12%,较2024年全年下降53个基点。受存款利率下降、2025年一季度债市回调等因素的影响,2025年上半年理财平均每月的兑付收益率为2.12%,较2024年全年下降53个基点,降幅较大。
另一方面,新发产品的募集情况仍然较好,上半年新发理财产品数量同比增长近6%,新发产品募集资金同比增长9%,平均单只募集22.53亿元,同比增长3%。在低利率环境下,随着存款利率的不断下降,固收类理财收益率较3年期定存实际利率仍有80个基点的收益优势,相比之下理财流动性也更高,也就是说,投资者或已能接受理财收益率的同步自然下降。
从资产端来看,欠配压力大,增配高流动性资产。2025年二季度,银行理财增配高流动性资产:现金及银行存款>公募基金>同业存单。上半年理财的欠配压力较大,低利率环境下坚守“低波”定位。尽管存款收益率下降较多,但横向对比各类资产来看,存款仍有较高性价比。公募基金仓位的增长也反映理财欠配压力大,以公募基金快速建仓的需求较大。
现金及银行存款的优势在于无波动、免利息收入增值税。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现金及银行存款环比上升1.48个百分点至24.8%,规模增量约为9100亿元,占总投资资产增量的一半以上。该项占比连续三个季度下降后首次上升,或反映理财目前对于回撤的容忍度仍然很低。
2025年一季度,债市回调叠加信托平滑工具的整改,理财主动收缩风险敞口,通过降久期、增配存款来巩固“绝对收益”定位。但本轮增配的存款主要是同业存款,不同于2024年之前的保险协议存款,其收益率与同业存单接近,反映理财正在调低对收益率的要求,换取流动性和安全性。
同业存单的优势在于高流动性、免利息收入增值税。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同业存单占比微升至13.8%,同业存单和存款均无需缴纳3%的利息收入增值税,因此,同业存单税后收益率或阶段性高于同期限信用债。但同业存单的价格随市场环境波动,不如存款稳定,因此主要被当作流动性调节工具。
上半年,银行理财对信用债ETF、主动管理类基金均有较高需求。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理财持有的公募基金规模为1.38万亿元,持仓占比4.2%,为历史最高值,较2025年一季度末上升1.2个百分点。信用债ETF在上半年快速增长,由于流动性好、费率低、可质押等优点,理财或有较多增配。此外,理财对于中长债基、混合债基等主动管理型债基仍有较大需求,主要是看重基金的投研能力、方便申赎等优势。
债券收缩信用债敞口、增加利率债波段交易。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理财持有的利率债近1万亿元,占比3%,较年初上升0.67个百分点;信用债为12.79万亿元,占比38.79%,较年初下降2.32个百分点。信托整改压力叠加短期限信用债发行降速,理财对于信用债仓位更为谨慎,偏向于通过公募基金增配信用债。随着信用债票息吸引力不断下降,理财转向增加利率债的波段交易,如7月底利率债阶段性回调将给理财带来较好的增配机会,从现券数据看理财净买入利率债规模边际提升。
直投债权类减少,支持实体比例走低,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继续下降。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通过债券、非标、未上市公司股权等资产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降至68%,为有统计以来新低。理财支持实体规模占同期社融存款的比例为4.88%,环比小幅上升但仍处于历史较低水平,主要是理财主动减少直投信用债而通过基金间接投资,以避免较大的市场波动。但公募基金在理财持仓披露时无需穿透,故理财支持实体经济的比例在读数上有所下降。
大行规模优势VS中小行“退场”
从竞争格局来看,头部效应明显,中小银行加速“退场”,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理财子规模优势稳固。
股份制银行理财子坐稳头把交椅,或仍有一定程度的规模诉求。截至2025年5月末,规模前三的理财公司仍为招银理财、兴银理财、信银理财,顺位未发生变化。股份制银行理财子零售客群基础好、集团协同优势明显,加上近年大力开拓代销渠道,短期内增长势头仍然强劲。考虑到近年银行业表内存贷增速放缓,头部银行依靠理财业务加大客户黏性,理财的规模诉求或仍然较强,短期内将更多迎合投资者的偏好,发行适配低风险偏好客群的产品。
头部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农商行理财子积极开辟代销渠道。截至2025年7月30日,母行以外代销机构数量居前的为兴银理财、杭银理财、信银理财;母行以外代销产品数量比例居前的为南银理财、苏银理财、渝农商理财。这些机构受益于同业合作优势、财富客群基础,近年通过开拓渠道为规模增长助力。
另一方面,中小银行在清零预期下主动退出,市占率降至10%。理财子牌照继续“惜发”,2026年年底前中小银行或面临“清零”压力。2024年年初至今未新增理财公司的牌照发放,预计监管仍持收紧态度,中小银行获批难度仍然较大。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银行机构理财规模为3.19万亿元,占全市场的10.4%,占比较一季度末下降超1个百分点。
中小银行持续退出理财市场。据报道,目前有部分省份要求未设立理财子公司的银行在2026年年底前逐步压降存量理财业务规模。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共有194家银行机构有存续的理财产品,较2025年一季度末减少21家,不少银行提前主动退出理财市场。目前,国有大行和股份制银行均已获得理财子牌照,未获得理财子牌照的银行均为城商行和农商行。
城商行、农商行理财业务规模效应不足,纷纷转为纯代销。截至2025年二季度末,中小银行存续的理财产品数量为1.39万只,较2025年一季度末下降1.1万只。城商行、农商行发行的产品线较为单一,单家规模小、单只规模小,盈利能力不足。主动退出理财市场后大多转为纯代销,丰富产品货架的方式加强客户黏性,有助于理财子增加城商行、农商行的代销渠道,加大对长尾客群的理财营销。
银行代销可显著增厚中间业务收入,承接存款“搬家”资金。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公司的代销机构增至594家,延续增长态势,直销金额同比也有所上升。未来中小银行若转型纯代销,可较好承接居民存款“搬家”的需求,若前期客户基础较好,有望带来亮眼的代销收入,如招商银行2025年一季度单季代销理财收入在2024年一季度基数较高的情况下仍然同比增长近40%。
在“存款搬家”的大趋势下,未来低波理财将是最主要的承接方,主要由于理财依托银行的渠道优势、理财客群和存款客群的高度重合。基于此,2025银行理财的稳步增长可期,但增量或不及2024年。
值得注意的是,理财资产端的欠配压力持续增大,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存量高息协议存款(借道保险资管)集中到期,高息低波资产难以获得;协议存款到期后若置换为同业存款,两者收益差距或大于100个基点;后续同业定存利率若被监管收紧,将加大低波资产的欠配。
第二,信托平滑工具整改、估值方式规范,年底前若整改完毕,从2026年开始理财在债市调整中平抑净值波动能力大幅减弱,负债端可能变得不够稳定;挖掘存款、非标等无波动资产的意愿增长,但实体需求较弱使得这些资产的供给不足。
第三,短期限信用债发行降速、票息降低,理财配置需求难以得到满足,需通过加大配置公募基金、利率债交易的方式增厚收益。
第四,受制于理财客群的风险偏好,权益类资产规模仍然较小,理财难以享受权益市场的结构性上涨机会,多资产投资受限。
随着投资者降低对理财产品的收益预期,理财公司仍将坚守“绝对收益”定位,对于同业存单、短期限信用债和债基仍需求较大,但直投长期限信用债或信用下沉的可能性不大,或更多通过公募基金或基金专户实现。
减配信用债增配利率债
总体来看,尽管上半年增速有所放缓,但理财公司产品存续规模增长显著。截至2025年6月末,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为30.67万亿元,较年初增加2.38%,同比增加7.53%;32家理财公司存续规模为27.48万亿元,较年初增加4.44%,同比增加12.98%。
规模增长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1.存款利率新一轮调降周期下“存款搬家”现象的驱动;2.理财公司对自身产品的持续创新和服务能力的持续优化;3.理财公司通过释放此前“以丰补歉”留存的浮盈平滑净值波动,较好地应对了债市阶段性调整和估值半年度整改带来的影响。
理财产品负债端呈现一定的拉久期倾向。截至2025年6月末,1年以上的封闭式产品存续规模占全部封闭式产品的比例为72.86%,较年初增加5.71个百分点,较2024年同期增加4.99个百分点。在利率加速下行的背景下,提高产品期限有助于增厚产品收益、提高资产端的久期匹配能力,减少负债端的流动性冲击。
固收类产品仍占绝对主导,现金管理类产品维持收缩。截至2025年6月末,固收类产品存续规模为29.81万亿元,占全部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达97.2%,较年初减少0.13个百分点,较2024年同期增加0.32个百分点。其中,现金管理类产品存续规模为6.40万亿元,占全部开放式理财产品存续规模的比例为25.79%,较年初减少4.38个百分点,较2024年同期减少7.09个百分点。2024年以来,受监管新规限制高息协议存款配置路径、非银同业存款利率自律倡议等影响,现金管理类产品收益率持续下移,规模呈收缩态势。
从资产配置角度来看,2025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投资公募基金比重上升。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产品投资公募基金占总投资资产比率为4.2%,较一季度末上升1.2个百分点。
理财投资公募基金的优势在于:1.提升流动性管理效率,有效弥补银行理财债券逐笔交易效率低的短板,提升资金周转灵活性;2.公募基金相对更擅长久期策略,低利率环境下信用利差显著收敛时,久期策略可及时补位以增厚收益;3.依托公募基金在权益投研方面的优势,银行理财可通过投资主被动权益类基金实现收益增厚;4.公募基金具备免税优势及QDII额度优势。
不过,上半年,理财产品投资信用债比重下降。截至2025年6月末,理财产品持有信用债312.7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8.79%,占比较2024年同期减少2.34个百分点;持有利率债40.99万亿元,占总投资资产的3.01%。
信用债减配的主要原因在于:1.银行理财估值整改进入关键阶段,理财产品部分转向同业存单、利率债等高流动性品种;2.监管机构多次叫停信托平滑净值操作(如收盘价估值法),使得信托机构减持信用债;3.理财增加了委外基金投资(如信用债ETF),一定程度上挤压了信用债配置空间。
银行理财产品主配信用债,但信用债价格受无风险收益率、久期及信用利差共同影响,当周若无显著变化,产品周度收益率波动难以归因于单一短期因素;且鉴于不同产品净值披露日与频率各异,其短期收益率与债市变动难以精确映射,或存在一定程度的滞后。长期限产品因负债端稳定性更强(流动性补偿)、资产端久期匹配能力更优,收益率通常高于短期限产品,且因其久期更长,对利率波动的敏感性更高,故收益变动更显著。
在估值整改深化与低利率环境的双重驱动下,理财公司普遍下调业绩比较基准,预示着理财产品收益率中长期内或仍将承压。2024年,监管部门陆续对信托平滑估值、上交所债券“收盘价计价”、自建估值模型等行为进行整改,要求2025年6月底前整改一半,年底整改完毕。流动性、安全性与收益性作为三大投资目标,往往难以兼得。
随着整改的不断深化,原有净值平滑手段被抑制,鉴于理财客群对净值波动的容忍度普遍较低,理财公司为有效管理波动,配置重心或更多向低波动、高流动性资产倾斜,从而客观上限制产品的收益空间。未来,加强多资产、多策略的投资布局,强化投研体系和风控能力,仍是理财公司破局的关键路径。
(作者系资深投资人士。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立场。)
本文刊于08月09日出版的《证券市场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