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英伟达新一季度财报发布临近,市场目光再度聚焦这家AI芯片巨头的业绩表现。
据追风交易台,英伟达将于美东时间8月27日美股盘后公布2026财年二季度业绩,随后于下午5点召开业绩电话会。大摩最新研报上调了英伟达二季度收入预期,从先前的452亿美元调整至466亿美元,超过华尔街共识预期。这一调整源于对供需两端改善的判断——需求在季度内持续提升,而Blackwell芯片供应瓶颈的缓解为收入增长提供了支撑。
市场对此次财报充满期待,核心关注点集中在AI芯片需求结构的变化、Blackwell芯片产能爬坡以及中国市场复运进展三大维度。据央视新闻上月报道,美国已批准H20芯片销往中国。
大摩将英伟达2027财年EPS上调约4%,这直接推动目标价从200美元小幅上调至206美元。按照周三175.4美元的收盘价计算,这意味着约17.4%的上行空间。今年以来,英伟达股价已经累计上涨逾30%。
需求从“供不应求”到“持续放量”
大摩报告指出,客户对英伟达产品的需求可用“显著、无法满足、巨大”来形容,超大规模企业的评论出现明显转变——从去年年底聚焦供应限制,到近期强调推理需求激增。
亚马逊、谷歌、meta等头部企业均表示,即便持续增加数据中心投入,仍难以完全满足算力需求,这种供需缺口为英伟达的收入增长提供了坚实基础。
更值得关注的是需求结构的拓展,二级云厂商和主权客户正成为不可忽视的力量。以CoreWeave为例,其下半年资本开支计划中有一半预计在第四季度投入,这类客户的崛起意味着英伟达的需求来源正从少数头部企业向更广泛的群体扩散。
Blackwell产能成关键变量
供应端的改善节奏将直接影响英伟达的短期业绩。大摩指出,Blackwell的产能爬坡是核心看点,鸿海等ODM厂商的机架出货量预计在年内增长两倍,头部4家厂商的机架产量在第三季度有望翻倍。
德银最新研报指出,Blackwell芯片在一季度的营收能达到240亿美元,相比去年四季度的110亿美元几乎实现了翻倍增长。而这样的增长势头,成功弥补了因中国市场相关问题导致的营收损失 —— 在二季度业绩指引中,这部分损失的营收约为80亿美元。
鉴于Blackwell产能扩张,德银预计,英伟达第二财季营收将达约460亿美元,同比增长53%,略超华尔街共识预期。
后端测试瓶颈的缓解也为产能释放提供支撑。大摩表示,Advantest测试仪的交货周期缩短,KYEC测试的B200/300单元预计从第二季度的100万颗增至第三季度的150万颗。
产品结构方面,尽管Hopper生产已停止,但云市场对其仍有强劲需求;B200服务器因供应链更成熟而销量可观,不过可能牺牲部分ASP。随着B300的推出和机架产品占比提升,有望对平均售价形成小幅提振。
高市占率能否延续?中国市场复运或打开增长空间
大摩预计英伟达在2026年将维持约85%的市场份额,显著领先于AMD等竞争对手。
其竞争优势不仅体现在硬件性能上,更源于超过50亿美元的年度研发投入所构建的软件生态和服务壁垒。相比之下,AMD的机架级解决方案在关键技术上滞后,性能差距仍是其难以逾越的障碍。
谷歌等原本依赖ASIC的企业,今年对英伟达的支出预计增长超3倍,这一趋势印证了英伟达在主流AI工作负载中的不可替代性。随着NVlink等技术的迭代,其在高端市场的领先地位短期内难以撼动。
另外,市场高度关注英伟达能否获得向中国恢复出货的许可。
德银报告指出,若许可落地,英伟达第三财季营收有望增加500亿美元(略低于华尔街共识的530亿美元),且将中国AI GPU出货纳入2026自然年预期后,即便需向美国政府支付15%的 “许可费”,公司每股收益仍可能提升10%(当前约6美元)。据中国商务部官方上月消息,美方主动表示将批准对华销售英伟达H20芯片。
尽管业绩与战略均呈积极态势,德意志银行仍维持对英伟达的 “持有” 评级,目标价155美元,低于英伟达当前股价。理由是按2026自然年约7美元的上行预期计算,当前股价对应市盈率25倍,估值处于合理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