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对亲密关系的焦虑,催生出了多少商业风口?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虎嗅APP 时间:2025-08-23 22:19:34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题图来自:AI生成

一段名人婚姻的结束总能成为公众议论的焦点。

前段时间,星座情感博主陶白白与妻子的离婚事件挂了好久的热搜。令人意外的是,这场分离没有狗血剧情与相互指责,男女双方都是好人,只是观念和需求不同,一个需要爱与陪伴,一个专注事业赚钱,双方都表现出难得的体面。

虽然把家庭琐事搞成大新闻,我不觉得很妥,但这件事非常典型,清楚地能够感受到,大家的婚恋观,对于亲密关系的认知,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评论区一堆人慷慨陈词,有人回复说,“人只有在生活富足的情况下才会去关注自己的精神需求。”我觉得说得没错,虽然很多人反驳,但这句话的确在无意中道破了现代社会婚恋观变迁的经济基础。

在一段亲密关系里,有个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当物质需求被充分满足,亲密关系间的情绪价值需求便浮出水面,成为关系能否持续的关键。

但问题是,当下能够同时“产生问题、认识到问题,并能解决问题”的人,太少了。

在这个大家既渴望物质,又极度寻求情绪价值的年代里,你应该能感知到,近几年,那些有关情感类的产品,比如星座、占卜、塔罗牌等赛道在互联网再次迎来了复兴——而这背后,透露的正是当下人轰轰烈烈的情感需求。

所以这也让我越发好奇,做情感赛道究竟能有多赚钱,以至于让那么多人前仆后继,想成为下一个陶白白。而在情感博主之外,在当下的这个时代里,针对年轻人亲密关系的热门话题,已经催生出了各种各样的商业可能性。

新市场涌现:从“关系维护”到“自我探寻”

在北京一家装修时髦的咖啡馆角落,28岁的李薇紧张地搓着手中的咖啡杯。“我需要学习如何不被‘剩下’。”她说道,“每次家庭聚会,婚姻问题就像定时炸弹。”

李薇是一名财务,月收入约2万元,每周六下午,她都会参加“恋爱训练营”,每月基础学费8千元,已经持续了两个月。课程内容包括形象改造、沟通技巧、约会实践等,老师偶尔还会给她介绍一些单身汉相亲。她表示:“工作后社交圈变小,不知道如何认识合适的人。”

像李薇这样的年轻人正在推动一个新兴市场的发展。

根据中国统计局数据,中国单身成人人口超过2.4亿,其中20~39岁的适婚年龄人口约占一半。据艾瑞咨询数据,2024年,中国相亲市场规模达 1080 亿元,较2023年增长了28%,且线上相亲占比超60%。

市场上出现多种类型的情感培训服务,基础团体课程每小时收费200~500元,最高级的“私教”课程费用可达上万元,某知名恋爱培训平台声称,每年培训学员超过5000人。这些课程内容通常包括:外表形象改造(服装搭配、发型建议)、沟通技巧(开场白、对话维持)、约会策划(地点选择、活动安排)和关系维护(冲突处理、长期关系建立)。

这类训练营如今在一二线城市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课程内容包括形象改造、聊天技巧、约会策划等模块,导师们往往自称心理学专家或社交达人,尽管其资质认证常常存疑。

本质上是在贩卖安全感。”社会学家张教授分析,“当年轻人从家庭和社区中无法获得足够的婚恋指导,商业力量就会填补这一空白。”

但另一个关键问题是,他们真的需要吗?

这个问题,李薇也在反复问自己。上了两个月课后,她觉得“学会了如何开始对话,但感觉更像是表演,而不是真实的自己。”

更重要的是,这并没有解决她最核心的问题:“我需要一段亲密关系,但不是那种父母期望的关系,也不是那种快餐关系。”

她想把自己的需求表述出来,但其实她的困惑不需要太多解释,身边同龄的朋友们都心领神会——在这个被算法和效率主导的时代,她们渴望的是一种“中间态”的情感联结:比随意的约会认真,比传统的婚姻自由;既是灵魂伴侣,也能彼此珍惜。

在这种微妙的需求下,更细分的市场慢慢繁衍。近两年,一种新型的“慢关系”工作坊在北京、上海等城市悄然兴起。与传统的速成式恋爱培训不同,这些工作坊强调自我认知和情感教育,课程周期通常持续3~6个月,费用在1万~2万元之间。

“我们不教搭讪技巧。”一位工作坊创始人表示,“主要帮助学员厘清自己真正想要的关系模式。”课程内容包括心理学讲座、团体讨论和精心设计的社交活动。参加者需要通过申请筛选,确保大家具有相似的诚意和价值观。

线上平台也在调整策略,某社交APP最新推出了“深度匹配”功能,用户需要完成一套由心理学家设计的测试题,系统据此推荐更契合的匹配对象。虽然这项服务月费通常很高,但上线三个月内已有超过20万用户购买。

同时,专业的亲密关系咨询师开始涌现,不同于传统的红娘或恋爱教练,他们提供的是基于心理学理论的人际沟通指导、冲突解决和情感管理服务。一次咨询收费千元不等,主要客户是28~35岁的都市白领。

有心理学方面学者的分析更进一步表示:过去的婚恋市场主要解决的是‘信息不对称’问题,为人牵线搭桥。而现在的新兴服务,表面上解决的是‘技能不对称’,教人如何沟通约会。但其真正火爆的根源,是它试图回应一种更深刻的‘认知不对称’——年轻人对“我是谁”“我究竟想要什么”感到迷茫。

年轻人涌入这些市场,其底层驱动力远非简单的“脱单”,而是一场大规模的对自我认知的迷茫和探索,他们不是在为‘脱单’付费,也不是为理解亲密关系付费,他们更纠结的,其实是理解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以及建立对“自我”的认知。

这实际上是一种情感教育和认知教育的结合。

情感经济的暴利逻辑:制造焦虑,然后贩卖解药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婚姻常常是一种经济联盟,爱情是奢侈品,而非必需品。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在《风险社会》中指出,传统婚姻模式建立在物质安全的基础上,而现代人则追求“情感安全”和“自我实现”。

这种转变使得情感需求成为婚姻的核心期待。

陶白白夫妇的故事恰好成为这种变迁的活样本。当基本生存需求被满足后,人自然会追求更高层次的归属、爱与自我实现。这解释了为什么物质充裕的现代人,反而对婚姻质量有更高要求,对情感缺失更难以容忍。

情感博主的成功恰恰建立在现代人对情感焦虑的基础上。

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曾指出,人最深刻的渴望是被理解。情感博主们恰恰抓住了这一点——他们提供了一种“被理解”的幻觉,用星座标签和情感规则为混乱的人生提供秩序感。不论是星座,还是占卜、生肖,商业化之后,都是差不多的逻辑。

星座运势、塔罗牌占卜、八字合婚等服务在年轻人中悄然流行。在电商平台,情感占卜服务价格从几十元到上千元不等,一些知名占卜博主的私人咨询甚至需要提前数月预约。“我知道可能是心理安慰,但至少能减少一些不确定性,”正在购买桃花符的赵琳说,“就像买了份保险。”

情感经济本质上是一种“意义制造”的产业——它将抽象的情感需求转化为可消费的内容产品。这样表述的确显得有些拗口,但事实的确是这样。

有意思的是,这个赛道的商业模式甚至比培训班更高效:它几乎在零成本地生产内容,却能够以极高溢价出售。

一套“拿捏男人/女人”的万能话术模板、一个“吸引力十二法则”的框架,或是一套星座/MBTI人格分类,就可以像流水线一样,被批量填充进不同的案例和叙事中,生产出源源不断的内容。其边际成本几乎为零,但每一份新产品都能给新的受众带来“量身定制”的错觉。

生意的暴利源于它解决了现代人的两大痛点:对确定性的渴望和对复杂情感的简化需求。

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现代关系中,人们渴望一个“确定”的答案。“只要做到这三点,他一定会回头”“这种性格的人绝对适合结婚”,这类绝对化的断言虽然武断,却为迷茫中的人提供了看似坚实的抓手,缓解选择焦虑。

一段关系的维系是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沟通、共情、妥协和大量的偶然性。情感博主则将其简化为“高位/低位”“情绪价值”“慕强”等几个易于理解和操作的概念。这种“降维”虽然牺牲了真实性,却极大地降低了认知负荷,让用户产生“我已然掌握秘诀”的控制感。

典型的例子,星座分析原本只是一套概率游戏和巴纳姆效应(人们倾向于认为模糊、普遍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自己)的巧妙运用,却被包装成了解决情感问题的万能钥匙。

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曾指出,巫术在社会中发挥着重要功能。它为无法控制的事件提供解释框架,减轻人们的焦虑。现代情感博主某种程度上充当了“当代巫术师”的角色,他们为随机的情感事件提供解释,为不确定的生活提供确定性。

不过,这种“意义制造”的产业,也并非星座博主的独创。

从奢侈品营销(将皮革包装为身份象征)到知识付费(将信息包装为阶层晋升捷径),无数行业都在进行着类似的“意义赋权”过程,制造一种“符号消费”——不仅是物品的使用价值,更是其象征意义。

而网络情感经济也是一场场大规模的心理投射游戏:用户付费购买的往往不是解决方案,而是对自己内心预设的确认和强化。博主们则扮演着“先知”和“军师”的角色,用一套自洽的逻辑体系,为用户的情感困境提供一个清晰(哪怕可能是虚假)的叙事框架。

情感产业的悖论:解决问题还是加深焦虑?

我最近和各行各业的一些朋友对话,在听他们讲完自己的经历/发家史后,越发笃定一件事:在当下这个时代里,大部分高毛利,甚至暴利的赛道,都是无意义的,关键在于怎么给“无意义”赋予意义。

这个想法在情感经济上有了很典型的印证。

它会先定义一种“完美关系”的标准,然后指出你目前的状态与之相去甚远,从而为你创造出一个“问题”,最后再向你出售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案。这个过程循环往复,使得用户可能永远需要下一个视频、下一节课、下一次咨询来获得暂时的安宁。

这也是这个商业模式的最大悖论:它一方面在解决焦虑,另一方面又在源源不断地制造新的焦虑。

如果所有读者都真正获得了情感自由,这个行业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这就像哲学家赫胥黎在《美丽新世界》中预警的:我们可能会爱上那些剥夺我们思考能力的娱乐。

情感内容提供的即时安慰,可能正在剥夺我们亲身实践、试错、成长的机会。因为爱不是一种可以被动消费的情感,而是一种需要实践的能力。当我们将情感需求外包给内容生产者,是否意味着,我们正在丧失自己经营真实关系的能力?

面对这片蓝海市场,有观点认为,部分商业机构实际上在利用和放大人们的焦虑情感。一些社交平台被指控使用addictive design(成瘾性设计)延长用户使用时间,而非真正帮助建立联系;某些情感课程则传递出物化异性的价值观。

“健康的市场应该帮助人们建立真实的连接,而不是将人际关系简化为可量化的技巧和算法。”心理学专家指出,“商业可以起点作用,但不能成为解决亲密关系问题的主渠道。”

在这个情感能够被包装出售的时代,年轻人渴望连接却又困于焦虑。

陶白白的离婚事件之所以引发广泛共鸣,是因为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人共同面临的情感困境——在物质充裕后,我们如何满足自己对情感理解的深度渴望?又如何不在各种情感消费中迷失自我?

人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这个市场的繁荣,不仅是一个商业现象,更是一个深刻的文化心理现象:它折射出在一个传统范式瓦解、新范式尚未建立的时代,个体在情感生活中所承受的巨大不确定性,以及人们为了重获掌控感,甚至愿意将最私密的情感决策权部分让渡给商业逻辑的复杂心态。

但需要明确地说,从始至终,最大的智慧都是分清什么是真正的自我成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疯了快跑,作者:侯丹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 hezuo@huxiu.com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26478.html?f=wyxwapp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