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小红书,需要更多张曼玉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周伟 鞭牛士 时间:2025-08-26 10:02:59

最近刷小红书,看见了许多意想不到的身影。

六十一岁的影后张曼玉一身素雅,悠然漫步于大街小巷,没有精修图,没有话题炒作,仅凭一段段鲜活的日常生活分享,如今粉丝数已突破105万。

图片源自小红书

前不久在网络上爆火的五十五岁国际拉丁舞裁判谢尔盖斯·辛金斯也悄然入驻,这位身高达一米九一、被网友称为“行走的法拉利”的“帅老头”,凭借优越的体态与专业背景,单日涨粉突破六十万。

图片源自小红书

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开始在小红书上通过vlog分享训练日常,和网友坦言最近正在接受康复训练,展示赛场之外的坚持;油画家冷军开通小红书,在镜头前分享自己的创作过程,解答网友的各类疑惑。

图片源自小红书

一定程度上讲,这些人并非典型意义上的流量常客,却无一例外,在小红书这个以年轻人为核心的社区中迅速扎根、出圈。

这显然不是一场无心插柳的巧合,更像是平台有意为之的一场战略转身。

小红书,这个一贯以时尚、美妆、生活方式为主轴的平台,为何最近密集迎来如此多“非典型”入驻者?平台又在打什么算盘?跟随「克劳锐」的视角一起看看吧~

从消耗时间到填充价值

过去,人们打开小红书或许只是为了随意刷刷,打发碎片化的时间。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来看世界、来找答案。

这种变化,正来自于这些不同领域大咖的到来。

张曼玉素颜出镜,在香港的街头散步、在路边小摊啃冰淇淋、随意走进一家小店挑选首饰、和路边的小狗打招呼……她的视频没有刻意打光,没有夸张剪辑,只有一种洗尽铅华后的从容。

年轻人被她吸引,不是因为她还是那个闪耀的影后,而是因为她展示了一种真实、自洽的生活样本。

图片源自小红书

与此同时,专家还在小红书和网友一起玩起了抽象。

拉丁舞裁判辛金斯面对网友热情喊他“法拉利”,先是困惑,继而幽默配合,甚至转发了粉丝把他剪辑成奶龙的搞笑视频,这种毫无架子的反应迅速拉近了和网友间的距离。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些来自各个领域的名人不约而同地做了一件事——打破被精心设计的公众人物滤镜,回归成一个生动且可信的个体。

同样,入驻小红书更早的网球运动员郑钦文在小红书的分享,诠释了专业运动员如何在一个大众化平台上实现价值传递。她分享自己在温网的穿搭,进行康复训练的小妙招等,既有职业选手的专业素养,又展现了超越赛场的生活真实感。

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她毫不避讳地展示了冠军光环背后的另一面。

郑钦文在小红书发布了自己住院的照片,坦然面对伤病带来的暂时脆弱,展示了与外界习以为常的“女强人”截然不同的形象。这条没有任何修饰的动态,让观众看到即使是最坚韧的冠军,也会面临常人难以体会的艰难时刻。

正如一条高赞评论所言:“只能说当超人真的好难”,这条发自内心的感慨,折射出郑钦文通过分享真实经历所带来的深度共鸣。

图片源自小红书

用户在这里停驻,不是因为平台推荐了“红人”,而是因为内容本身含金量高,值得细细品味。

而这些专业内容的背后,还传递出一种值得共鸣的生活主张。

张曼玉的随性自在,回应着年轻人反内耗、求松弛的心态,不少网友感叹“感觉这个世界的品位突然回来了”;辛金斯五十五岁依然挺拔优雅,打破了年龄带来的焦虑;郑钦文直面运动带来的伤痛,展示出乐观积极的体育精神。

他们不仅仅是在分享知识,更是在输出一种价值观,与年轻一代渴望真实、蔑视虚伪、追求精神成长的深层需求悄然契合。

于是,更多的年轻人愿意加入小红书,从中填充自我、获得价值。这对小红书来说,意味着用户停留不再只关乎时长,更关乎投入的质量。

从专业领域到大众共鸣

专业内容的真正价值,在于能否打破圈层壁垒,引发广泛共鸣。

令人惊喜的是,这些资深人士并未将专业束之高阁,而是以举重若轻的姿态,让专业知识变得可亲可感。

张曼玉作为曾站在影坛巅峰的艺术家,如今最打动人的不是昔日的辉煌,而是她随手分享的生活感悟,分享她喜欢的花朵,并和网友共同构建“电子花园”。她没有说教,不谈演技方法论,而是用最朴素的生活场景,传递出历经岁月沉淀的从容智慧。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种将人生阅历转化为生活哲学的分享,让专业背景不再是距离感的存在,而是与每个人都能产生共鸣的通用语言。

平台在这个过程中扮演着巧妙的助推角色。通过精准的标签系统和智能推荐,将这些专业内容巧妙融入大众的日常浏览场景。

一个关注运动的用户可能刷到辛金斯的体态管理建议,一个爱好美食的用户也会看到张曼玉的生活分享。这种不着痕迹的跨界推荐,让专业内容自然而然地走进大众视野。

图片源自小红书

从垂类向大众的突围,最终让平台呈现出一种独特的气质:既有专业的深度,又不失生活的温度。

用户在这里不仅能获取知识,更能感受到与各个领域顶尖人物平等交流的愉悦。当专业不再高冷,当知识变得可亲,小红书正在重新定义专业内容与大众之间的对话方式。但在这之后,面临的真正考验是如何避免被流量逻辑同化。

令人欣慰的是,这些各领域的资深人士既融入了大众传播的语境,又守住了专业内容的品格。

冷军的笔记下,很多人晒出自己的绘画作品请求老师指点,回应的不一定是冷军老师本人,更多的是大量的网友,众多绘画爱好者在这里汇集,分享创作心得,营造出友善、积极的艺术氛围。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里存在着一种稀缺的社区对话氛围。在其他平台,深度内容可能迅速被娱乐洪流淹没,但在小红书,用户不仅会看,更愿意停下来认真讨论。

基于尊重与求知欲的互动,构成了对内容创作者最正向的激励。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们发现,他们的经验和知识在这里真的被需要、被理解。

这种突围还体现在打破地域与文化的隔阂上。

最近,话题#小红书是全球平台的实感登上热榜,有用户敏锐观察到,从去年TikTok封禁危机以来,大量海外创作者扎堆涌入小红书,小红书正在让“全球平台”变得可感可知。

那些曾经难以接触到的的外籍创作者,无论专业的、非专业的,如今只需点开小红书便能直达他们的日常。

图片源自小红书

这种无缝的跨文化连接,不仅让用户直观感受到平台的国际化氛围,更让不同背景的创作者发现了一个可以直接触达中国受众的窗口。

最终形成的是一种新型的小红书内容生态:专业人士既保持了专业的底蕴,又展现了鲜活的人格魅力。这种专业性与亲和力的巧妙平衡,让原本垂直领域的内容焕发出跨越圈层的吸引力。

这种从接收到实践,再从实践反馈到社区的循环,让平台的内容生态充满了活力与生长性。

写在最后

张曼玉、辛金斯、郑钦文和冷军的入驻,指向了小红书未来更大的命题:一个月活跃用户达3亿的平台要如何继续壮大?它的目标显然不止于做一个好逛的生活兴趣社区,而是要成为更广泛、更深入的国民级应用。

简单复制泛娱乐的流量模式已经成为过去,小红书需要持续引入更多领域的“张曼玉”,更多有专业积累、有真实故事、能提供深度价值的创作者,通过提升内容的丰富性和厚度,来提升平台的吸引力与用户黏性。

当一个平台能够同时承载浅层消费与深度探索,它的天花板,或许远比我们想象中更高。(TopKlout克劳锐)

标签: 小红书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