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大多数市面上的激光雷达车型,都会在车顶上顶一个鼓包,既不美观,又影响风阻。
那么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呢?
主要原因就是站得高,看得远。车顶是车辆最高点,激光雷达在此位置可覆盖更广阔的水平视角(通常120°以上)和更远的探测距离(主流产品可达200–300米),减少盲区,尤其利于识别低矮障碍物(如小孩、宠物)或远距离目标。
那为什么不把激光雷达安装到车内顶部,而要让它安装在车外的顶部呢?
这部分的原因就多了,不过总结起来就是物理限制难突破:如果把它置于车内挡风玻璃后,玻璃会阻挡部分激光脉冲(尤其是905nm波长),导致探测距离衰减;挡风玻璃的折射和散射会干扰激光路径,降低点云精度;激光雷达功耗较高,车内散热困难且可能产生噪音干扰乘客,影响车内的舒适性。
不过,即将在9月登场的全新问界M7,将成为首搭的“舱内激光视觉技术的量产车。放在车内更加美观,也不影响风阻,而且全新技术解决信号衰减和精度降低的问题。
全新问界M7的舱内激光视觉方案,其实是将微型激光雷达与高清摄像头封装为单一模组,集成于前挡风玻璃内侧、车内后视镜附近,彻底取消车顶“犄角”凸起设计,使车身线条更简洁流畅。
当然,问界M7的微型激光雷达与此前华为的192线车顶激光雷达相比,其感知距离与精度还是稍有减弱。
但,传感器置于车内,既避免传统外置雷达易受雨雪、泥污、冰霜覆盖及石子撞击的风险,大大提升了稳定性。
不过,与之匹配的前风挡玻璃,也升级成低反射率挡风玻璃,信号的穿透能力更强,与传统风挡玻璃相比,大大减少了信号的衰减。
此外,激光雷达+高清摄像头的组合,可以相互弥补激光点云和视觉盲区。激光雷达构建障碍物3D轮廓,摄像头补充纹理与色彩信息,实现对非结构化障碍物(如轮胎、碎石、倒地三角牌)的精准识别。
舱内激光视觉方案的运用,也让全新问界M7新增了紧急转向辅助(ESA),在突发状况下可精准检测并快速响应,让避险更加从容。
ESA 堪称是“闪避神技”,属于横向避撞策略(与纵向制动的 AEB 互补),它通过传感器实时监测车辆前方、侧方及后方环境,在驾驶员主动转向但力度不足时,系统会施加额外转向力辅助驾驶员进行避障。
结语:
全新问界M7的舱内激光视觉方案问世,把智能汽车的激光雷达从“功能炫技”回归“人文关怀”,安全不该以破坏车身美感为代价,技术也不必时刻彰显存在感。
藏锋芒于玻璃之后,融智慧于风雨之中。即将于9月问世的全新问界M7,值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