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技术人员在手术室外操控机器主端,通过语音命令,远程操纵手术室内的从端机械臂,精准完成引导丝的推进、旋转和回撤,导引导管的调整、球囊的扩张、支架的放置等血管介入手术全流程的器械使用与操作。这是记者在人工智能(AI)驱动的全自动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发布现场看到的场景。这台备受关注的设备,由深圳睿心智能医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睿心医疗”)设计研发。
睿心医疗于2017年在深圳创立,三位联合创始人均为美国知名大学博士,并在美国医疗行业工作多年。目前,公司已经陆续完成5轮融资,投资方包括国投创新、经纬创投、腾讯等。
睿心医疗是当前火热赛道AI+医疗器械中代表性一员。根据中研普华产业研究院2025年2月发布的《2025—2030年AI+医疗行业市场发展现状及投资趋势咨询报告》,2023年中国AI+医疗市场规模已达315亿元,预计2025年将突破80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达58.3%。
国投创新作为国家开发投资集团旗下的私募股权投资公司,同时也是睿心医疗早期的投资机构,目前已在医疗赛道投资近70家企业,投资规模约150亿元。国投创新投资总监马义林近期在接受证券时报记者专访时表示,随着算力提升、底层模型和算法的不断发展,AI在医疗领域的应用会更广泛,加上国家政策鼓励以及支付端开始对具有AI属性的医疗器械产品给予支持,他对行业的前景抱有乐观态度。同时,他认为,国内医疗器械企业在全球具备竞争力,未来有能力复制家电、手机、汽车等行业的成功出海路径。
证券时报记者:国投创新决定投资睿心医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义林:国投创新自2009年成立以来,聚焦先进制造产业,围绕生命科学、智能制造、新能源智能汽车等领域累计投资220多个项目。在创新医疗器械这一重点方向,我们投资了联影医疗、天智航、术锐机器人、睿心医疗等30多个优秀企业。
从行业与市场需求来看,心血管疾病是全球疾病死亡占比第一的病种。我国每年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超百万级,市场需求庞大。睿心医疗聚焦冠脉介入诊疗领域,起家于诊断,后向治疗延伸。其产品能从功能学角度(血流储备分数)精准判断血管堵塞程度,相比传统从形态学角度判断,能辅助医生更精准地制定治疗方案。我国每年有1000万人做心脏CT,其中600万人进入导管室做血管造影,2024年PCI手术量约160万台,睿心医疗的产品在术前诊断和术中治疗中能发挥重要作用,临床需求刚性。
从企业角度看,睿心医疗团队核心成员有美国斯坦福、达芬奇等学习和工作经历,创业执行力较强。我们从2019年开始接触并观察睿心医疗,2021年基于上述因素决定投资。
证券时报记者:睿心医疗所在的细分行业的竞争格局如何?
马义林:国内有其他公司在做血流储备分数测量,但方法学不同。例如已经在科创板过会的深圳北芯生命,其产品包括IVUS和血流储备分数测量。此外还有港股上市公司润迈德等公司。在国外,有近期在纳斯达克上市的HEARTFLOW,方法学与睿心医疗类似。
证券时报记者:迈瑞等巨头是否会进入该市场,睿心医疗等初创企业如何与巨头竞争?
马义林:就单纯做血流储备分数测量而言,目前市场规模不大,还处于早期爬坡阶段,国内相关公司,如睿心医疗、北芯生命等总销售收入仅几亿元,尚无巨头公司进入。事实上,对于国内大型医疗器械公司而言,更倾向于聚焦海外巨头已有的存量大市场,通过仿制加自主创新进行饱和式攻击。而初创企业优势在于他们更愿意在早期技术研发上投入,以差异化的技术和产品在细分领域竞争。所以新技术和产品往往由初创企业推动。
证券时报记者:国投创新在医疗器械赛道的投资情况如何?
马义林:在医疗赛道,我们已投了近70家企业,投资规模约150亿元,其中高端医疗器械类近30家。具体领域包括:心血管治疗类植入性耗材、结构性心脏病相关、神经介入领域植入耗材、影像设备、腹腔镜手术机器人、微创外科治疗性设备、体外诊断试剂等。如果按照医院科室分,则主要围绕外科、心内科、检验、影像等科室的诊断和治疗产品。
针对跨国公司长期占据我国高端医疗器械市场的问题,我们领衔投资联影医疗,支持其成为我国唯一实现医疗影像产品线全覆盖的领军企业,并成功研制全球首台全景动态PET-CT,逐步实现对西门子、GE等跨国公司进口替代。同时,我们积极布局手术机器人领域,先后投资手术机器人公司天智航、术锐技术及和华瑞博,加快高端医疗器械国产替代步伐。目前,术锐技术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已成为国内首款也是目前唯一一款能够同时覆盖泌尿外科和妇科腹腔镜良恶性疾病手术操作的多科室单孔腔镜手术机器人。
证券时报记者:AI如何助力医疗器械领域的初创企业发展?您是否会因为企业使用AI而改变判断?
马义林:医疗行业的根本是抓住临床需求,AI只是工具,不能凌驾于行业本身。
但AI在医疗领域某些方向能提升产品性能,有较好应用。比如在诊断领域,基于影像数据,过去依赖人工判读,存在效率低、一致性差(即不同医生判读结果可能不同)等问题,AI通过机器学习和大量样本训练,能辅助医生判读,提升效率和一致性。
从发展趋势看,随着算力提升、底层模型和算法发展,AI在医疗领域应用会更广泛,且国家政策鼓励、支付端也开始对有AI属性的医疗器械产品给予支持。
证券时报记者:在集采背景下,所投企业的增长是否受影响,对行业有何影响?
马义林:随着我国医疗公共卫生支出逐年增加,人口老龄化加剧,医疗支出负担加重,集采是医保局控制成本的必然手段。但企业并非只能被动接受,可以通过其他方式获得增长。对企业而言,锻炼经营能力,提升运营效率从而提升竞争力是一个方面。另外一方面,则是可以选择出海发展,凭借在制造业领域多年的技术和产品优势,实现海外市场拓展。就医疗器械而言,未来有可能复制家电、手机、汽车等行业的成功出海路径。
责编:岳亚楠
校对:高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