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BIM技术应用“上海模式”开启数智融合新生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沈瑾瑜 看看新闻Knews 时间:2025-08-28 00:21:59

在上海大歌剧院的建设中,近300张深化图纸、超3万个点位坐标凭借BIM+AI技术全自动生成,无一差错;在全自动放样机器人的辅助下,高精度放样效率提升46%,人工成本降低71%;在历史建筑保护修缮中,人工智能算法能对病害及风险实现精准评估与实时预警……这一切,正是上海以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驱动超大城市精细化建造与管理的生动缩影。


8月26日,由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上海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推广中心主办的“2025上海BIM技术应用与发展论坛暨《2025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发布会”在上海举行,集中展现了近年来上海的数字化建设新范式。论坛以“数智融合·引领未来:BIM驱动超大城市发展新范式”为主题,共同探讨了BIM技术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的创新实践与未来路径。论坛同步发布了《2025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与发展报告》,并首次推出《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三级高级工(建筑工程)》教材,标志着上海在BIM技术标准化、人才化、产业化方面迈出坚实一步。


会上,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司二级巡视员林岚岚充分肯定了上海的创新实践。她表示,标准化建设是数字化转型的基石,要着力推动数据共享与标准化建设,提升城市治理效能。“希望上海建设管理部门继续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通过标准化建设引导行业规范发展。同时,依托上海BIM推广中心等专业机构,整合各方力量搭建交流平台,编制具有创新性、引领性的标准体系,深入推动BIM技术全面应用。”林岚岚说。


上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管理委员会副主任裴晓表示,结合最新的行业规范和市场需求,已修订并发布了《上海市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应用指南(2025版)》,编制了《上海市房屋建筑施工图信息模型(BIM)交付要求》,并全面升级了BIM智能辅助审查系统。这一系列举措旨在推动建筑行业向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转型,助力上海智慧城市建设。


上海市数据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钱晓指出:“BIM技术能够有效提升工程建设效率,推动城市智慧化治理,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是重要的支撑力量。”他表示,围绕数字上海建设目标,上海不断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诸多成果,特别是在城市更新、智慧工地、绿色建设管理等方面,为上海打造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提供了有力支撑。


“BIM的核心是数据,AI的核心是算法,数据与算法的深度融合,将助推建筑业迈入转型升级与跃迁发展的新进程。”上海建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裁叶卫东在主题报告中指出,BIM作为建筑数字化的核心技术,虽在集成全生命周期信息方面具有优势,但仍面临数据协同壁垒和全产业链价值未充分释放等挑战。AI的引入正在突破这些痛点,推动建筑业的颠覆性变革。他详细介绍了BIM+AI在智慧设计、智能建造、建筑机器人、智慧管养和绿色运维等方面的应用实例,展示了其在提升设计效率、破解工程难题、提高施工质效、实现主动预防性维护和保障绿色低碳运行中的显著成效。


华建集团上海院党委书记、董事长姚军以现代大厦北楼改造项目为例,探讨在建筑师负责制背景下,数字化技术手段如何融入并有机驱动城市更新项目的精细化管理。“我们的责任建筑师极为重视数字化能力,始终坚持从策划到设计、从施工到运维,一套模型贯穿始终,这是数字化工作的重要职责所在。”他认为,以数字技术为有力抓手所进行的管控工作,已然成为了权衡品质控制与投资控制的全新资源。


今年正值上海BIM推广中心成立十周年。上海市绿色建筑协会会长、上海BIM推广中心主任崔明华在论坛中指出,BIM技术作为建筑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引擎,正以“全周期、全要素、全链条”的颠覆性力量,重塑着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的逻辑。

在人才培养这一行业发展的基石上,协会与中心十年来的耕耘更是硕果累累。论坛上发布的《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三级高级工(建筑工程)》教材,正是上海市首套对标国家《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的教材。该教材紧扣职业技能等级认定考核要素,构建了“学用一体”的实践路径。从最初的普及培训,到如今形成技能等级认定、职业技能大赛、高端论坛相结合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协会与中心成功为行业输送了大量兼具专业知识和数字化技能的“数字工匠”,为BIM技术的深化应用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论坛举行了上海市第七届BIM技术应用创新大赛颁奖仪式。本届大赛设立的优秀BIM全生命周期应用奖、技术集成应用奖、绿色低碳应用奖等项目案例奖,以及特别创意奖和优秀个人奖,生动展现了上海BIM技术应用正在向广度拓展、向深度迈进。大赛不仅为行业同仁提供了展示创新成果的舞台,更成为了推动技术交流与进步的重要平台。

看看新闻记者: 洪焕铨

编辑: 洪焕铨

责编: 虞之青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