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发布 AI+医疗新边界由此拓境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懂懂笔记 时间:2025-08-29 20:32:11


撰文 | 懂懂

编辑 | 秦言

懂懂笔记

十年一剑,破茧成蝶。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中国首台光子计数CT NeuViz P10横空出世。

这不仅是东软在 CT 创新上实现从“跟跑”到“领跑”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更是中国 CT 技术的一次里程碑式突破:它既攻克了国家在高端医疗装备领域的 " 卡脖子 " 技术难题,又凭借超高清影像与数据智能重塑诊疗流程,更将通过生态协同,让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技术突破

从“国产替代”到“全球定义权”

近日,中国高端医疗装备产业迎来振奋人心的消息:东软集团旗下的创新公司东软医疗,自主研发的NeuViz P10 碲锌镉光子计数 CT,正式获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批准上市。

NeuViz P10 的核心革新,在于其搭载的碲锌镉(CZT)光子计数探测器,彻底颠覆了传统 CT 的成像原理。传统 CT 采用 "X 线→闪烁晶体(转换为可见光)→光电二极管(转换为电信号)" 的能量积分模式,而 NeuViz P10 通过 CZT 半导体晶体直接捕获并读取单个 X 射线光子信息,实现 "光子直读"。

这两代产品的技术原理截然不同,如同从黑白电视跃迁至彩色电视、从功能手机升级到智能手机的革命性飞跃。NeuViz P10由此带来了前所未有的超高清成像、超低辐射剂量以及多能量成像突破。

东软已跻身全球唯二的光子计数CT量产企业之列,紧随西门子之后。更值得关注的是,东软凭借全球首创的 8 厘米宽体探测器,一举超越西门子 5 厘米的“桎梏”,破解了宽体扫描的临床瓶颈。这个突破,不仅重新划分了行业技术边界,更奠定了东软在高端影像领域的全球引领地位。从 2016 年启动预研,到 2025 年获批上市,东软医疗用十年时间,延续了 28 年前研制中国第一台 CT 的辉煌,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蜕变。


中国首台光子计数 CT 的突破,蕴含着三重深远价值:

第一重是中国在全球医疗产业地位的上升。

东软成为全球第二家、中国首家实现光子计数 CT 量产的企业。在国际 "GPS" 三巨头中,西门子虽实现量产但技术参数被东软反超,飞利浦和 GE 仍处于研发阶段。这标志着中国已从 CT 技术的 "跟跑者" 跃升为光子计数 CT 的 "领跑者",高端医疗装备跻身全球第一梯队,更迈向技术输出新阶段。

第二重是破解核心技术“卡脖子”难题。

在复杂的国际环境下,高端医疗装备的自主可控,是保障稳定供应与技术迭代主动权的关键,更是国家公共卫生体系与国民健康安全的重要基石。"十四五" 规划将高端医疗影像设备列为重点发展领域,大力推动 "国产替代" 以解决 "卡脖子" 问题。NeuViz P10 通过自主研发碲锌镉(CZT)光子计数探测器,突破晶体生长、芯片封装等核心技术,使中国首次在高端影像设备核心部件上实现自主可控,避免了 "芯片断供" 式的风险,是东软践行国家高端医疗设备自主可控要求的重大成果。

第三重是成本下探促进医疗普惠。

进口设备价格高昂一直是医疗行业的痛点。以东软为代表的国产 CT 机面市后,已大幅降低基层医疗成本。当前,西门子光子计数 CT 价格约 5000 万元,而东软的国产化替代产品预计价格至少低 50%。成本下降将加速高端设备向基层渗透,有效缓解 "看病难" 问题。

可见,此次技术突破的价值已远超 "国产替代",标志着中国在高端医疗设备领域已初步具备全球定义权。

重构诊疗流程

为大健康产业注入新动能‍‍‍

医疗健康产业是关乎国计民生的复杂生态系统。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我国健康医疗产业正面临巨大挑战与变革。如今的大健康概念,早已突破 "治病吃药" 的传统边界,形成覆盖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照护的全流程闭环。

作为新兴产业,大健康领域正从两个维度持续进化:一方面,技术变革在各环节加速创新,从基因早筛预测风险到 AI 影像精准诊断,从智能康复设备重建功能到远程照护系统守护晚年;另一方面,大健康以人为核心重新编织健康网络,将碎片化的医疗行为整合为贯穿生命全程的无缝守护。

作为中国大健康领域布局最早、覆盖最广的企业,东软始终在这两大维度持续深耕。此次光子计数 CT 的突破,正是东软在大健康领域创新的缩影 —— 通过关键核心技术突破重构诊疗流程,为未来健康事业拓展无限可能。


NeuViz P10在实际应用场景中的核心价值在于两点:一是更精准,二是更安全。

传统 CT 机最高分辨率为 20 lp/cm,而 NeuViz P10 以 50 lp/cm 的超高分辨率实现 150% 的提升,可清晰识别 0.1mm 的微病变;同时,其 "0" 电子噪声特性结合 ClearInfinity 算法,在显著提升图像质量的同时,大幅降低辐射剂量和对比剂用量,为儿童、青少年、孕妇及需频繁检查的慢病人群提供更安全的影像检查方案。

这种 "更精准、更安全" 的特性,在大健康全周期中拥有广阔应用空间:

在预防医学领域,结合基因组数据与光子计数CT的超高分辨率成像,可于无症状阶段识别器官微结构变化,推动疾病筛查从早期向超早期跃迁。尤其对于传统影像难以捕捉的肿瘤微转移病灶,光子计数CT凭借其纳米级分辨能力,有望实现突破性发现。更值得期待的是,基于光子CT数据训练的跨病种影像组学AI模型,未来或能提前5年预警阿尔茨海默病等退行性疾病,为高风险人群留出更充裕的干预时间窗。

在精准医疗领域,多能量能谱成像技术通过解析不同物质的能量特征,为基因-影像关联研究开辟新路径,推动诊疗模式从“经验医学”向“定量医学”跃升。以肿瘤治疗为例,该技术可实时追踪化疗药物代谢分布,精准勾勒肿瘤靶区边界,最大限度保护正常组织免受辐射损伤。

在商业化层面来看,儿童和孕妇的辐射暴露降至接近胸片水平,使安全随访成为可能。慢性病患者的累积辐射风险显著下降,将提升其定期复查的依从性。这一安全低剂量特性,正使该技术成为65岁以上人群癌症精准早筛的首选方案,有望激活千亿级银发健康市场。以前,安全隐忧是商业最大的障碍,而随着安全问题的破解,光子计数CT的市场空间也将放大数倍。

作为 "AI + 医疗" 的典型实践,NeuViz P10 还重构了智能边界:17 项 AI 技术覆盖扫描前智能规划、扫描中参数调控、扫描后深度学习重建及智能后处理诊断,全面提升效率与精度。在研发层面,其将多能量能谱成像常规化,为斑块成分分析、肿瘤定量与定性、药物代谢追踪等科研及精准医疗提供强大平台,赋能影像组学和 AI 训练。

大健康生态协同

让创新释放最大社会价值

‍‍‍

以技术创新为矛,以场景落地为盾,东软在这样持续迭代的创新积累下,已经构建了覆盖智慧医疗数字化、医疗设备、康养服务、专科医院、金融保险、医工人才等领域的完整的大健康生态,覆盖从预防到临终关怀的全生命周期,并且成为大健康领域的创新引领者。

在医疗数字化领域,东软服务 500 余家三甲医院、2000 余家三级医院,参与全国 200 多个城市的医保平台建设。国际数据公司(IDC)报告显示,东软已连续五年蝉联中国医疗保障信息系统市场份额榜首。

在康养服务领域,云医院模式打通社会医疗资源,构建起从在线问诊、居家护理到健康管理的全链条服务网络,其首创的 "护理到家" 模式为用户带来极大便利。平台整合了 3.6 万家医疗机构(含 3000 余家医院)、14.7 万名医生及 14.5 万名资深护士,通过规模化资源整合与技术创新,实现对超 2 亿人群的健康服务覆盖。


尤其在 "AI + 医疗" 的产业背景下,东软凭借深厚的技术积累与对医疗行业的深刻理解,不断推出医疗大模型产品,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流程的近百个医疗场景,包括智能门诊导诊、智能预问诊、智能陪诊、全科医生智能辅助决策、智能病历辅助生成等,全面提升医疗效率与服务质量。IDC《中国医疗大模型技术评估,2025》指出,东软通过 "AI + 医疗" 的创新实践,依托大健康联盟实现规模化产业转化,其医疗大模型已成功覆盖众多核心应用场景,展现出领先的全场景落地能力。

东软在大健康领域的长期深耕,得到“国家队”——通用技术集团的青睐,在去年战略投资了东软医疗。通用技术和东软都在深度布局大健康产业,并且在业务上有着很强的互补性。

通用技术集团在医药和医院领域已经具有一定优势,拥有环球医疗、中国医药两家上市公司,旗下还有分布在全国27个省市约400余家医疗机构。

东软是国内大健康领域布局最早、覆盖面最广的企业,业务涵盖医院信息化、医疗设备、医疗保险、云医院、健康与医疗教育等。

通用技术集团与东软的携手,标志着“国家队”与民营领军企业在医疗健康领域的一次深度战略协同。双方通过生态资源的深度融合,让每一项技术创新都能更高效地转化为社会价值——生态协同将技术优势转化为商业与社会价值的指数级增长。

以此次获批上市的光子计数 CT 为例,依托通用技术集团广泛的医院网络与东软的技术生态,NeuViz P10 将快速进入全国医疗系统,并与医疗机构共同开展场景创新,深入探索其在复杂疾病诊疗中的应用潜力,加速临床价值落地。

在 "AI + 医疗" 的大背景下,东软大健康以国产化技术打破垄断、以数据重构智能、以生态形成协同效应。未来十年,伴随老龄化加深与国产替代加速,东软或将成为中国医疗健康产业智能化升级的 "隐形动脉"。

冷眼旁观 麻辣点评 深入分析


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