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工业和信息化部消息,近日,我国已完成第一阶段6G技术试验,历经四年持续攻关形成超过300项关键技术储备。
6G第一阶段试验的完成不仅是技术的储备,更是技术“突围”的关键一战,在全球坐标系下,6G“中国速度”日益引人关注。不仅如此,我国在下一代移动通信技术赛道上实现了阶段性领跑,为2030年前后6G商用部署奠定坚实基础。
本次试验由工信部指导,联合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主要电信运营商及重点设备制造商共同开展。试验内容聚焦于太赫兹通信、智能超表面、空天地一体化网络等6G潜在核心技术,在多地建立了封闭测试环境,累计完成超过200个典型场景的验证。
测试数据显示,部分技术的峰值传输速率达到太比特每秒级别,较5G提升数十倍,同时实现了微秒级端到端时延与每立方米过百个设备的超高连接密度。
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张云明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6G发展大会上表示,将持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融合技术方案研究,一体推进技术研发、标准研制、试验验证、应用培育等工作,为6G标准化产业化奠定坚实基础。
相较于5G,6G传输速率提升10—100倍,达100Gbps以上,时延压缩至微秒级,连接数将支持每平方公里千万级设备接入。6G作为未来十年全球最重要的新一代综合性数字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其核心突破在于打破单一通信功能局限,实现了通信、感知、计算、智能多技术深度融合,服务对象从人、机、物拓展至各类智能体,服务空间则从地面延伸至空天地海一体化,最终达成“万物智联、数字孪生”的终极目标。
我国6G技术试验采用“三步走”战略布局。第一阶段是关键技术试验阶段,此阶段已明确通信感知融合、空天地一体化组网、AI原生网络等核心技术方向。目前该阶段已圆满收官。接下来的第二阶段是技术方案试验阶段,将面向典型场景及性能指标,研发6G原型样机;第三阶段是系统组网试验阶段,将研发6G预商用设备,开展6G关键产品测试。
技术试验之外,标准制定的话语权争夺异常激烈,更显关键。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理事长闻库表示,2023年6月,国际电信联盟提出6G六大典型场景,制定性能指标和评估方法,为标准设计出好“考题”。
今年,全球6G研发已进入“标准前竞赛”的关键阶段,各国纷纷加速布局抢占战略制高点。作为全球6G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0.3%的领先国家,我国不仅在技术研发上持续突破,更深度参与全球标准制定。在3GPP启动的6G研究项目中,我国与美、日、欧运营商共同担任核心报告人,主导场景需求、系统架构等关键领域研究,目前6G服务需求研究已完成77%。
2024年3月,3GPP(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明确了6G标准化时间表,9月通过了首个6G场景需求标准项目,这个项目由中国移动牵头,全球90余家企业支持。截至2025年初,中国6G相关专利占比超过48%,远超美国的35.2%,提交的标准提案占全球37%。
6G推进组组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副院长王志勤表示,2025年6月启动6G的技术标准研究,2025至2027年完成技术研究阶段,2029年3月份完成第一个版本的技术规范。她表示,6G将从5G的万物互联向万物智联转变,未来将引入更多智能体,如机器人在工厂生产环节、家庭保姆、教育等新形态。
中国移动研究院首席专家刘光毅接受中国网采访时也表示,6G技术策源进入标准化关键阶段,中国移动将进一步强化6G研发投入和布局。
目前中国移动已建成10个站点规模的6G试验网,支持多频段融合组网,可高效支持10余项6G新技术验证。同时,也已成功研制基于云原生的6G原型系统,具备支持128通道400MHz带宽能力,实现单用户速率超过6.43Gbps。
6G成功与否,既需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又离不开智能终端引领带动。“6G与AI深度融合将赋能移动终端进入智能体新时代,引发应用模式的创新变革。”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表示,AI手机、智能体手机以及AI眼镜等外设设备将是主要发展方向,智能体工业模组、智能网联车机模组、无人机机载通信终端、直联卫星的移动终端也将成为终端市场增长点。
作为未来产业的重要支撑,6G技术的应用前景广阔,将加速新型显示、传感成像设备等技术发展,手机可能变成轻量的眼镜,实现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混合现实(MR)合并为一的延展现实(XR)服务。专家认为,6G将催生万亿级新兴产业市场。到2040年全球6G连接数将超过50亿,占全球移动连接总数的一半,覆盖低空经济、远程医疗、智能工厂、数字孪生城市等众多场景。
尽管前景光明,6G技术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太赫兹通信技术尚未成熟,对集成电子、新材料等技术构成挑战。有分析指出,目前太赫兹设备功耗约为5G基站的3倍,且高频信号穿透能力有限,需通过新型网络架构弥补。
(经济观察网 李强/文)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