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岚图汽车第30万辆整车下线
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巨大震荡周期里,任何一个数字都不再只是数字。今年的 30 万辆,对岚图来说尤其如此。
20 万到 30 万只用了 7 个月,在一个价格战越打越狠、智能化叙事越说越虚、供应链冲击不断加剧的 2025 年,这样的增速几乎带着逆风奔跑的戏剧性,成立5年的岚图终于支棱起来了。
它不只是岚图的节点,更像是整个行业的一面镜子:在所有人都在问“什么才是真正可持续的增长模式”时,岚图把自己的答案摆在了桌面上。
只不过,这份答案的价值,不体现在增长曲线本身,而体现在它与行业主流路径的反差。
当行业用价格换增长时,岚图却用体系换确定性
2025 年的新能源车市,是过去十年最像“真实市场”的一年。
补贴退出、资源紧张、研发成本攀升、智能化焦虑蔓延、用户耐心衰减,大多数品牌都在通过降价、促销、缩员、减配来熬周期。所谓卷,不再是互联网式的“故事之卷”,而是赤裸裸的“成本之卷”。
但岚图显然没有被这股周期裹挟。销量保持稳定爬坡,从月度纪录到“九连涨”,再到 1—10 月同比超 82%;利润表现同样罕见,在行业亏损潮里依然保持连续盈利;生产效率更是把“63 秒下线一台车”写在产能节奏里,相比过过去几年不温不火的发展,今年岚图在规模上进步了许多。
在交流中,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放把增长归结为一句很朴素的话:“市场确实在变化,但岚图的销量一直在增长,用户对岚图的认可度在不断提升。”
![]()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卢放
这句话听起来没有技术词汇,但恰恰点中了行业的痛点——2025 年真正困住大多数企业的,从来不是技术瓶颈,而是如何在品牌的混战当中获取到用户的信任。
岚图没有依靠价格建立信任,而是靠稳定的产品结构、稳定的制造质量和稳定的用户体验。这种稳定性,在整个行业的剧烈波动里,反而成为稀缺能力。
它至少说明岚图不是被市场推着走,而是在用自己的体系能力主动跑出道路。
岚图泰山:五年体系的一次阶段性成果
第 30 万辆恰好对应岚图泰山下线,这大概率是岚图汽车刻意制造的仪式感。
泰山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把岚图过去五年所有能量都压进了同一台车里。除了定位是岚图产品序列中最“豪华”的车型,它在底盘、智驾、动力、安全这些为度,也想打造一种体系的能力。
三腔空气悬架、16° 后轮双向转向、800V 超混架构、华为乾崑 ADS Ultra、鸿蒙座舱等等,这些堆料似乎都是想表明,岚图可以以系统工程的方式和 BBA 正面交锋。
不过,泰山瞄准的是 50 万级豪华 SUV,这一市场本身就没有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传统豪华品牌的用户心智从来不是靠一次产品爆发就能撼动的,真正难的是长期沉淀的豪华认知体系。
对于一款中国品牌而言,哪怕产品力做到极致,消费者仍可能因为品牌触点少、长期稳定性还未形成案例、社会认知尚未建立等原因而保持观望。岚图泰山要面对的并不是产品PK,而是突破用户对豪华的固有想象,这比技术突破更难。
第二个风险来自智能化时代的“豪华新标准”。当豪华品牌从机械时代走向软件时代,车的价值不再取决于你堆了多少料,而是体验是否稳定、智驾是否可靠、服务是否一致、OTA 是否持续有效。这意味着泰山要在一个全新的评价体系里竞争,而这套体系的门槛比过去更高。
![]()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O、销售公司总经理邵明峰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BO、销售公司总经理邵明峰在交流中也表示地非常直白:“泰山是我们五款车里最好开,也是目前最霸气的 SUV。”
这个细分市场当中,以前是宝马X5的天下,现在大哥的位置是问界M9,谈到问界M9,邵明峰用“屠龙刀”和“倚天剑”形容泰山与问界 M9 的旗舰定位,这种表达放在过去的央企语境里几乎不可想象。
这背后其实藏着一个更深的行业信号:过去中国品牌向上,往往靠配置溢出和性价比突出,但泰山走的是另一条路——在高端市场不再靠价格,而是靠体系完整度硬拼。
别人越卷越亏的时候,岚图越卷越稳
今年行业最吊诡的现象是:智能化越卷,亏损越大;智能化越堆,用户越不买账。
屏幕越大、算力越高、智驾越花哨,越掩盖不了现实中的软件 bug、体验不稳定和服务体系跟不上。许多车企越是功能领先,越是难以转换成真实销量。
岚图的路径恰好反着走。它没有把“智驾一次性开到天花板”,而是稳扎稳打,从自研体系到与华为协同,一步步构建可持续的产品力组合。梦想家的智驾版本销量结构“五五开”,本身就是用户投票的结果——两套体系都能站得住,说明岚图并没有把未来押在一颗骰子上。
在制造端,岚图的也在慢慢扩张,这次30万辆下线的云峰工厂,以前是东风日产的制造基地。云峰工厂从设计阶段就以软件化思维构建生产链路,全链路 IOT 监控、门窗和灯光高频模拟老化实验、车身电子系统全量数据监测,让岚图形成了行业少见的“质量一致性能力”。
![]()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O 蒋焘
岚图汽车科技股份有限公司COO 蒋焘谈到这一点时说得很清楚:“智能时代的质量风险不在硬件,而在软件,我们两端都必须稳住。”
这一句话很可能是在未来两年里决定车企生死的核心逻辑。
如果把今年所有岚图的增长拆解到最底层,其实会发现它的模式并不神秘,甚至带着一点“老派的工程味”。
比如供应链方面,据悉在过去一年,岚图把本地化率从 20% 提到 40%,湖北区域的新能源产业链几乎被拉了一条从“制造”向“智造”的新路径。这不是宣传口号,而是央企真正的责任能力。
再比如用户机制——听劝不是网络梗,而是岚图内部组织被迫二次重塑的结果。从决策链条压缩,到产品共创委员会,再到服务标准体系化,岚图基本上是按照用户和市场的意思来调整策略,在央企当中,能做到这样的决策机制实属不易。
邵明峰的表达其实很精准:“用户想要什么,我们就给什么。”
这句话听似简单,却是绝大多数企业做不到的。因为在大多数品牌里,用户想要什么,不是通过数据和场景判断,而是通过舆论热度和流量声音判断。结果自然难以匹配真实需求。
30 万辆之后,岚图进入真正的高难度阶段
如果说前 30 万辆的意义是证明岚图能跑通,那么往后的 50 万、100 万的意义,则是验证岚图能否跨越品牌心智门槛。
豪华市场讲的是心智,而不是堆料;讲的是长期体验,而不是短期刺激。
岚图在接下来将面对三个不可回避的难点:泰山50 万级豪华 SUV 市场的品牌认知挑战;智驾进入 L3 阶段后,自研与合作体系的边界与责任划分;规模扩大后,组织效率与质量一致性的压强指数提升。这些问题的解决,都不会比达成 30 万辆更简单。
以规模扩大为例,岚图到今天的成功,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组织的灵活、供应链的紧密协同以及对用户需求的快速响应。但当企业从 30 万辆走向 50 万辆甚至百万级规模时,这些优势很容易被复杂度吞噬,组织压力也将成倍放大。
如何保持决策链条的短、保持用户直达的强、保持制造质量的一致性,将考验岚图未来三年的执行力。行业过去几年已经证明了,很多企业不是输在产品,而是输在组织和规模对应的系统韧性。
在交流的最后,卢放对未来的表达依然稳健:“我们有信心走到 100 万辆,也有体系做到 100 万辆。”这句话没有喊口号的激昂,却有体系主义者特有的底气。
未来几年,这条道路走得是否稳、能否形成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高端新能源样本,将不仅决定岚图的命运,也将决定央企能否在下一轮全球竞争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中国力量”。
30 万辆,只是试卷第一页。真正的考题,现在才刚刚开始。(作者|李玉鹏,编辑|李程程)
更多对全球市场、跨国公司和中国经济的深度分析与独家洞察,欢迎访问 Barron's巴伦中文网官方网站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