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科技产品不缺高技术,缺的是入市“加速度”。今天上午,2025上海“银发科技伙伴计划”入围项目正式发布,并启动首期加速营。此举为15家开发养老科技产品的入围企业找准应用场景,打磨商业模式,借助上海在产业政策、数字技术与生态资源上的优势,加速养老高科技产品的技术迭代和真实落地。
“我们入围的产品是与脑机接口相关的上肢医疗康复系统,加入‘银发科技伙伴计划’能帮助我们获得更大更多的应用场景。”上海念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凭借脑机接口上肢医用康复训练仪,从全国16个省区市189个项目中脱颖而出。据公司技术总监刘朝旭介绍,这款上肢医疗康复系统通过采集运动体感区的脑电波信号,有效驱动上肢运动,为脑卒中康复带来新的解决方案。临床试验当中,经过两周康复训练,患者肢体从没有手功能到恢复手功能,可以抓握门把手或者拿起杯子,重新获得一定的自主生活能力。“该技术产品去年已完成临床试验,今年有望成为国内首款上市的三类脑机接口康复医疗器械。”
目前,上海平均每3位户籍人口中就有1位60岁以上老年人。老龄化带来的不仅是养老床位够不够、护理人员足不足等基础保障问题,更有对高品质晚年生活的期待和追求。去年7月,上海发布推进养老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方案;今年6月,上海首个养老科技产业园开园,从政策支持到平台搭建,从技术攻关到场景落地,为养老科技发展构建起良好环境,寻找破解传统养老难题的科技“金钥匙”。此次,养老科技加速营首期落地腾讯科技,正是探索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的落地迭代机制。
“去年,还有半数产品停留在实验室小样状态,今年已有不少产品具备上市销售条件。但是,养老科技要真正实现加速,不能仅停留在产品数量的增长与技术的突破上,更需聚焦真实需求,破解落地应用、商业模式、认知普及等关键难题。”目前,许多养老科技产品在实验室里性能优越,可一旦进入养老院、老人家中等真实场景,便会因适配性不足而“水土不服”。在腾讯银发科技伙伴计划负责人王楠看来,要改变这一现状,离不开政府、企业、NGO、民政部门与养老机构的多方联动。
据了解,上海市科委、民政系统与腾讯等企业合作,筛选10家至20家养老院作为试点场景,搭建反馈机制平台,让企业实时获取机构与老人的使用数据,针对跌倒监测、报警功能等实际需求进行迭代优化。“这是极具价值的探索。只有经过两三个月甚至半年的场景化复合迭代,产品才能摆脱‘实验室光环’,具备规模化推广的潜力,成为真正好用、普惠的成熟产品。”
同时,养老科技从实验场到生活场的“加速度”,还需破解商业模式模糊的困境。如今不少养老科技产品已拿到上市资质,却陷入“不知谁来买单”的尴尬。是子女、老人还是养老机构付费,行业尚未形成清晰共识;企业虽手握优质产品,却难以打通市场销路。这就需要行业各方共同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例如针对不同群体设计差异化付费方案,推动养老机构将科技产品纳入服务体系,借助政策引导降低企业市场开拓成本等等,让优质养老科技产品既能“造得出来”,更能“卖得出去、用得起来”。
原标题:《养老科技加速,如何跨越“实验室”走向“生活场”?》
栏目编辑:陆梓华 题图采访对象供图 采访对象供图
作者:新民晚报 马亚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