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之家 8 月 31 日消息,圣安德鲁斯大学一项新研究为全息技术发展奠定基础,该技术未来或可改变智能设备、通信、游戏及娱乐行业的现有形态。
在《光:科学与应用》(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期刊发表的一项研究中,该校物理与天文学学院的研究人员将全息超表面(HMs)与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相结合,研发出一种新型光电子设备。
此前,全息图的制作一直依赖激光技术。而研究人员发现,采用 OLED 与全息超表面的组合方案,不仅流程更简便、设备体积更小巧,成本也可能更低,且更易于推广应用 —— 这一突破成功解决了阻碍全息技术大规模普及的核心难题。
据IT之家了解,有机发光二极管是一种薄膜器件,目前已广泛用于制造手机屏幕及部分电视的彩色像素。作为一种平面面光源,OLED 还在光无线通信、生物光子学、传感等新兴领域崭露头角:其与其他技术的高度兼容性,使其成为打造小型化光基平台的理想选择。
全息超表面则是由“超原子”构成的薄平面阵列,每个“超原子”的尺寸约为一根头发丝直径的千分之一。这种结构专门用于调控光的特性,可用于制作全息图,应用场景覆盖数据存储、防伪、光学显示、高数值孔径透镜(如光学显微镜)及传感等多个领域。
不过,此次研究是首次将两种技术结合,用于制造全息显示的基础组件。
研究人员发现,若对每个“超原子”的形状进行精细设计,使其能够控制穿过自身的光束特性,它便能成为全息超表面的一个“像素”。当光线穿过全息超表面时,其特性会在每个“像素”位置发生细微改变。
借助这些特性变化,结合光的干涉原理(即光波相互作用时会形成复杂图案),就能在超表面的另一侧呈现出预先设计好的图像。
该校物理与天文学学院的伊弗・塞缪尔教授表示:“我们很高兴能为 OLED 技术开辟这一新方向。将 OLED 与超表面结合,也为全息图生成及光调控提供了全新思路。”
物理与天文学学院纳米光子学教授安德里亚・迪法尔科指出:“全息超表面是调控光特性的最通用材料平台之一。通过这项研究,我们扫除了阻碍超材料进入日常应用的关键技术障碍。这一突破将推动全息显示架构升级,为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带来质的飞跃。”
同样来自该学院的格雷厄姆・特恩布尔教授补充道:“传统 OLED 显示屏通常需要数千个像素才能呈现简单图像,而这种新方法仅用一个 OLED 像素就能投射出完整图像。”
在此之前,研究人员仅能利用 OLED 制作极为简单的图形,这限制了其在部分场景中的应用。而此次突破为研发小型化、高集成度的超表面显示器提供了可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