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寒武纪让皮衣老黄慌了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源媒汇 时间:2025-09-01 09:52:10
“美国寒武纪”是如何练成的。

作者:源媒汇 柯基的柯

武寒纪最近的股价暴走,给英伟达带来了一个新的外号:美国寒武纪。

虽然听起来有些荒诞,但背后却是国产芯片的快速崛起。

恰好寒武纪和英伟达两家公司分别在8月26日和8月28日发布了最新财报,虽然整体数据上,两份财报都颇为亮眼,但一份让寒武纪股价在8月27日摸高至1464.98元,短暂登顶A股,另一份则让英伟达一度跌幅来到3%,后续有所回升。

在财报业绩会上,大家对英伟达的整体业绩上涨没有太多期待,全场焦点都在缺失中国上。英伟达CEO黄仁勋在业绩电话会议上,对中国市场描绘了一幅高达500亿美元商机、年增长率50%的宏伟蓝图,这与财报中未假设任何对华出口H20芯片情形的保守指引形成鲜明反差。

回顾英伟达的整个发迹路线,这家曾经的游戏显卡制造商,最终修炼成整个科技界都必须仰其鼻息的算力巨兽,在果断放弃手机芯片后,一路开挂,最近十余年几乎从未在关键时刻掉点,踏准了科技行业的每一个风口。

这一次,在中国算力崛起之中,英伟达怕是要栽跟头了。

01 黄仁勋好赌

黄仁勋是个赌徒。

还是刻在骨子里的那种。

1993年2月17日,他的30岁生日。为了一个对妻子的承诺,他和两位朋友,就在一家可以免费续杯咖啡的丹尼斯餐厅里,创立了英伟达没有办公室,什么都没有。

这个从中国台湾问题少年堆里爬出来,在美国靠打乒乓球拿到全美第三的男人,从一开始,就习惯了在牌桌上梭哈。

第一把牌,就差点输光了所有。

英伟达的第一款产品NV1,偏执地押错了技术路线,与当时微软主导的行业标准完全不兼容。产品滞销,资金耗尽,公司被迫裁员70%,从100多人裁到30人左右,账上的钱,只够再撑30天。

一个标准的、即将倒闭的硅谷创业故事。

但赌徒的特质,就是在绝境中,找到那个唯一的、看似不可能的翻盘点。黄仁勋果断飞去了日本,找到了当时的大客户游戏巨头世嘉的社长。

他没有隐瞒,而是坦诚地承认了项目的失败,并提出了一个近乎荒谬的请求:我们希望您能支付700万美元的定金,否则英伟达将无法生存。

在没有产品交付,还耽误对方时间的情况下,面对当时在游戏圈说一不二的世嘉,黄仁勋胆子也是够大,还敢直接去要钱。

然而,世嘉社长居然答应了。

这700万美元的救命钱,让英伟达得以续命。黄仁勋用自己的真诚与赌性,赢得了牌桌上的第一把关键牌。

就这样,黄仁勋习惯了刀尖舔血,也擅长刀尖舔血。

这种赌性,贯穿了英伟达的整个发迹史。尤其是在面对那些充满不确定性、却又可能带来超额回报的风口时,黄仁勋总能第一时间,把筹码推上牌桌。

加密货币。

这是英伟达的又一把梭哈案例。

当比特币的价格坐上火箭,全世界的矿工都在疯狂抢购显卡时,英伟达,这家本应服务于游戏玩家的公司,心照不宣地,成了这场投机盛宴中最大的军火商。

显卡概念图 | 源Sight制

它一边高喊着游戏玩家才是我们的核心用户,一边悄悄地推出了取消了视频输出接口、专为挖矿而生的专业矿卡。保修期只有短短90天,摆明了就是一锤子买卖。

矿潮来时,英伟达赚得盆满钵满。2017年,其游戏业务营收暴涨,股价从140亿美元飙升至1750亿美元。

然后,矿难来了。

比特币暴跌,矿工们血本无归,开始疯狂抛售二手显卡。巨大的库存积压,像一场海啸,瞬间淹没了英伟达。2019财年第四季度,其利润环比暴跌54%,股价被打回原形。

但赌徒,是不会轻易下桌的。

2020年,第二次矿潮来临。英伟达几乎是像素级地,复刻了自己四年前的操作于次年再次推出CMP系列专业矿卡,再次顶着游戏玩家的骂声,将产能优先供给矿工,甚至自己还当了一回官方黄牛,在官微上公然加价卖卡(RTX 3080 Ti海报报价1XXX9元,高于指导价8999元)。

然后,不出意外被矿难反噬。

SEC(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都看不下去了,最终以未披露加密货币挖矿是公司游戏收入同比增长的重要因素为由,对其处以550万美元的罚款。

当黄牛还如此心安理得,可能也是科技圈极为罕见的现象,黄仁勋,他用近乎无节操的方式,将两波币圈的紅利,吃干抹净。

至于他后来的每年挤牙膏和各种营销刀法,更是将这种无节操发挥到极致。

但也不得不承认,此等对新兴趋势的敏锐嗅觉,黄仁勋几乎从未失手。

就在所有人都认为手机才是未来时,黄仁勋可以果断宣布放弃移动芯片市场,将Tegra芯片重新定位,杀入当时还冷门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要知道,一年前的2013年,黄仁勋还在小米3的发布会上,大喊自己是米粉,努力刷着存在感。

2021年,元宇宙概念爆火,他立刻将早已布局的Omniverse平台,包装成工程师的元宇宙,再次收割市场的关注。

云游戏、元宇宙、新能源汽车,直到今天将英伟达彻底推向神坛的AI,最近十年的任何一次科技风口,黄仁勋从未缺席过。

02 赌徒的精算

但,如果仅仅把英伟达的成功,归结于一个赌徒的运气,那就太天真了。

黄仁勋好赌,但也善赌,当赌徒开始精于前置的布局之后,也就成了某种精算。

要理解这种精算,必须将时间拉回到遥远的2006年。

那一年,在世人眼里,GPU还只是一个用来玩游戏的装备。但黄仁勋,却在华尔街的一些高频交易员身上,看到了GPU在通用计算领域的巨大潜力。

随后,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决定:每年砸5亿美元,研发一个名为CUDA的软件平台。

十多年后,一个叫DeepSeek的中国大模型,基于量化基础开发出来的,同样是充分利用GPU的并行计算能力,一出场就砸崩英伟达数千亿美元的市值,似乎更加验证了黄仁勋对量化的预判。

5亿美元是什么概念,在当时,这相当于英伟达全年收入的六分之一。而这些钱,全部被押注在了一个与核心业务几乎没有关系、前景一眼望不到头的软件平台上。

华尔街一度将CUDA技术的估值为零。

公司内部,更是充满了质疑。为了适配CUDA,英伟达的芯片需要加入更多的逻辑电路,这使得芯片面积增大,散热需求增加,故障率也明显增高。那场著名的显卡门事件,惠普、戴尔、苹果等大客户集体撤单,就是因为英伟达芯片发热严重,导致大量笔记本电脑死机。

从此,网络上开始有黑N卡吃A卡的段子出现,黄仁勋掏了2亿美元的巨款赔偿客户。

但赔偿归赔偿,他打心里觉得,CUDA还是具有更为光明的未来,依然近乎偏执地,在CUDA上持续投入。

事实证明,他赌对了。

2012年,多伦多大学的Hinton教授团队,在ImageNet图像识别竞赛中,使用英伟达GPU和基于CUDA开发的深度学习模型,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将识别正确率一举提高了10个百分点。

AI的iPhone时刻,就此来临。

而英伟达,凭借着提前六年布局的CUDA,成了这场革命中,唯一的军火商,直接赢麻了。

曾嘲讽GPU只是用来玩游戏的谷歌,瞬间成了英伟达的拥趸。微软、Facebook等巨头,也开始疯狂下单。

这种远见,同样体现在他与OpenAI的合作中。

2016年,黄仁勋亲自将全球第一台DGX-1超级计算机,赠送给了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OpenAI。

那台价值12.9万美元的机器,后来训练出了震惊世界的ChatGPT,一举将黄仁勋与英伟达推向巅峰。

活该又被他算准赌对了,一个算力巨兽,即将呼之欲出。

03 最强的对手

在芯片这个血腥的角斗场里,强大的对手,是最好的磨刀石。

黄仁勋的幸运在于,他从不缺少这样的对手。

尤其是苏姿丰。

这位同样来自中国台湾的芯片女王,AMD的现任CEO,被好事者挖出家谱后发现,论辈分,黄仁勋还是她的表舅。

这让两家公司长达数十年的缠斗,平添了几分豪门恩怨的色彩。

当被媒体问及这层关系时,苏姿丰总是显得有些不耐烦:说真的吗?这真的是我们能谈的最重要的话题吗?

苏姿丰,绝对的硬核狠人,能在直男扎堆的芯片领域杀出来,无愧铁娘子之称。

2014年,当她接手AMD时,那是一家负债22亿美元、股价跌破2美元、甚至被迫出售总部大楼的烂摊子。

她只用了三步,就让这家公司起死回生:砍掉非核心业务,聚焦高性能计算;用技术授权换取续命钱(与中国海光微电子合作);将所有资源,押注在Zen架构的研发上。

2017年,AMD的第一代锐龙处理器问世,性能比肩英特尔,价格却只有一半。

AMD锐龙处理器概述图 | 来源于百度百科

一战封神。

在CPU领域站稳脚跟后,苏姿丰立刻将战火,烧到了黄仁勋的后院,即GPU市场。

她带领AMD推出了专为游戏而生的RDNA架构,用极致的性价比,硬生生从英伟达的口中,抢下了一块市场。

2022年,她更是以498亿美元的天价,收购了FPGA芯片巨头赛灵思,正式向AI算力市场,发起了总攻。

2023年底,AMD推出专为AI设计的MI300X算力芯片,内存高达192GB,超过了英伟达H100的120GB。微软、甲骨文、谷歌、亚马逊等巨头,纷纷下单。

面对这位外甥女的步步紧逼,黄仁勋丝毫不敢怠慢,立刻推出H200进行反击。

两人在GPU市场的不断见招拆招,在客观上进一步扩大了GPU在芯片领域的话语权,间接加速了英特尔代表的CPU和X86架构的衰落。

这家曾经的芯片霸主,在2017年之后,就陷入了挤牙膏的怪圈。10nm芯片研发多次跳票,CEO频繁变动,最终被AMD在市值上完成了历史性的超越。2020年,英特尔的营收还是AMD的8倍,而如今,早已被反超。

2024年,英特尔净亏损188亿美元,毛利率从历史性的60%骤降至32.7%。其引以为傲的代工业务,亏损高达134亿美元。

如此天崩开局,让新任CEO陈立武上任数月,便要遭遇美国政府的整编。

前不久,现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已与英特尔达成协议,通过向英特尔普通股投资89亿美元,收购了该公司9.9%的股份,使美国政府成为其大股东。

曾经有人说英伟达活不过十年,但在黄仁勋的带领下,英伟达的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早就将英特尔甩在身后。

04

权力的游戏

2024年5月30日,一个名为UAlink的反英伟达联盟,悄然成立了。

UAlink的LOGO

名单上,星光熠熠:AMD、英特尔、谷歌、微软、meta,几乎汇集了硅谷所有有头有脸的科技巨头。

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联手,再造一个可以与CUDA分庭抗礼的软件生态。

这太有意思了。是什么,能让这些平日里斗得你死我活的巨头们,放下身段,联手对付一家公司?

答案,或许要从二十年前的屈辱中寻找。

黄仁勋一定还记得,2002年的那个冬天,有多冷。

那一年,因为在Xbox游戏机项目上,拒绝了大客户微软的降价要求,英伟达被单方面分手。

要知道,微软这一个合同,占到了英伟达年销售额的近七成。合作破裂后,英伟达的股价狂泻90%,黄仁勋的个人财富,也从亿万富翁,跌回了千万富翁。

那种被大客户随意拿捏的滋味,想必他永生难忘。

正是这种屈辱,让黄仁勋比任何人都更早地意识到,在硅谷这个丛林里,只有掌握了核心技术和行业标准,才能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

CUDA,就是他为自己打造的权力之杖。

当时间来到2017年,英伟达发出了一纸禁令,引发了全球科技圈的众怒:不再允许客户使用GeForce系列显卡,在数据中心开展深度学习。

彼时,英伟达正力捧其高端的Tesla系列服务器,其价格是GeForce的近10倍。这纸禁令,意味着所有想用平替方案的客户,都必须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尽管在一片抗议声中,这道恶龙行径最终被收回,但它清晰地向世界宣告:英伟达,已经不再是那个可以被随意拿捏的小弟了。

如今,故事的版本,已经彻底反转。

坊间传闻,甲骨文的创始人和马斯克,曾在一间日料厅,跪求了黄仁勋一个小时,只为能拿到H100的芯片配额。

而UAlink联盟的成立,更是将这种权力的反转,演绎到了极致。

或许,只有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才能遏制英伟达的垄断叙事。

由于H20在中国市场的反复,让外界担忧英伟达未来的业绩,在刚刚发布的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数据中,数据中心业务是理解英伟达当前财务状况的关键。该板块在本季度的收入达到了411亿美元,占据了公司总收入的绝大部分,比例约为88%。

与总收入的增长趋势相仿,数据中心业务的收入环比增长了5%,同比增长了56%。这组数据说明,公司的整体增长几乎完全由数据中心业务的扩张所驱动。在这一核心业务内部,财报特别指出了基于Blackwell架构的数据中心产品收入,环比增长率为17%。

倘若失去了中国市场,那么英伟达将肉眼可见地陷入增长瓶颈,尤其是以寒武纪、华为昇腾等国产芯片已经逐步发育完善的当下,国产算力基建一旦完全适配中国芯,那就很难被替换掉了。

到时,可就真的不是黄仁勋频繁来华示好就能解决的了。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