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北方第二城等来高光时刻!下一个是谁?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苏婉清 西部城市 时间:2025-09-03 00:07:14



文丨西部君

过去几天,上海合作组织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峰会在直辖市天津举行。

这场汇聚20多位外国领导人和10位国际组织负责人的外交盛会,让天津这座“北方第二城”,站到了世界的聚光灯下。

不过,这很可能只是开始。

日前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关于“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部分,作出最新定调: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

这或预示着,中国城市外交的“第二梯队”将加速走上前台。

下一个“天津”,是谁?

01

上海合作峰会与中国城市的结缘颇深。

在天津之前,已有上海、北京、青岛成为举办地。

但相对于作为中国“外交双雄”的京沪,如此高能级的重大外交活动之于青岛、天津这样的二线城市,显然更显特殊价值。

首先,这种稀缺性,本身就是对于城市地位和能级的一种直观肯定。

其次,办会前对于城市基础设施完善的带动,办会期间和之后对于城市形象的推介及开发合作机遇的拓宽等。

公开信息显示,为筹备此项活动,天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对会议主场馆——梅江会展中心(一期)进行适度提升,优化整体功能和呈现效果。

同时,深化市容环境综合整治,推进道路维护、绿化补植、景观提升等工作,优化海河沿线夜景灯光,推动文化中心广场喷泉、满月塔、五大道公园等点位提升。

另外,此次峰会达成的重要成果,也让天津直接受益。

9月2日,作为此次峰会的重要成果,三大合作平台以及科技创新、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三大合作中心,正式挂牌。



其中天津成为最大赢家,收获了其中的一半成果:

“中国-上海合作组织绿色产业合作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数字经济合作平台”、“中国-上海合作组织职业技术教育合作中心”,均设立在天津。

其余的,北京、青岛、西安,各收获一个。

从长远看,这样的机会也将为天津扩大在更多领域对相关国家的开放合作,创造更多机遇。

经贸领域方面,天津国际化口岸综合服务厅打造“一站式”经贸合作平台,目前已开设蒙古厅,年内将新增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柬埔寨四国专属服务厅。

据统计,今年1—7月,天津对上合组织国家进出口总额达533.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5.2%。

近年来,天津由于多方面因素,在经济增速上有所放缓,以至于关于“北方第二城”的争夺,引发了新的联想。



不过,去年以来,天津不断收获利好,再结合此次高能级外交活动的举办,天津似乎正在迎来新的发展阶段。

如去年,注册资金达100亿的第98家央企——中国资源循环集团总部落户天津。这终结了天津没有央企总部的历史。

去年获批的《天津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则明确天津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获此殊荣的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广州五个城市。

这一定位肯定了天津在国家战略布局中的重要性。再次表明,作为老牌直辖市,天津的地位依然坚挺。

02

高能级国际会议和活动是城市展示自身形象、提升国际影响力,不可多得的机遇。在中国,不同城市历来承担着不同层级和类型的外交外事活动。

其中,北京和上海居于金字塔尖,是无可争议的中国“外交双雄”。

北京作为首都,自然承担了最多最高规格的外交活动,如“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中非合作论坛等。

上海则凭借其经济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承办了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一系列重要国际活动。

不过,近年来也有更多的“第二梯队”城市,在外交舞台上迎来高光时刻。

广州,作为中国南大门,依托广交会这一中国第一展,对外经贸影响力一直在线。并还曾举办2010年亚运会、《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活动。

杭州,作为“新一线城市”的杰出代表,举办过G20峰会。

青岛,举办过2018年上合组织青岛峰会,并收获中国-上合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

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节点,承办欧亚经济论坛等活动,并于2023年举办过中国-中亚峰会。

成都,凭借外国领事机构数量相对靠前的优势,曾举办《财富》全球论坛、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等国际会议,也是中国-欧洲中心所在地。

武汉,举办过上海合作组织民间友好论坛、中国-东盟数字经济发展合作论坛等重要活动。

厦门,凭借两岸交流前沿和海上丝绸之路节点的优势,每年举办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投洽会),并曾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

南宁,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成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合作的“桥头堡”。

昆明,凭借地缘优势,成为中国面向南亚东南亚开放的重要节点,中国-南亚博览会等国际活动永久落户。

很明显,这些举办过国际活动的城市,共同特征突出:

多数是副省级城市,具有较高的行政能级;不少城市设有外国领事机构,国际交往基础较好;大多具有区位优势,或是区域经济中心,或是面向特定国家地区的门户……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一些“普通”省会城市也在积极争取在全球舞台亮相的机会。

如长沙,凭借中非经贸博览会的永久落户,成为中非经贸合作的重要枢纽城市。

今年6月,长沙还举办了中非合作论坛成果落实协调人部长级会议,进一步巩固了其在中非合作中的特殊地位。

2024年初,国家正式批复湖南省《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今年上半年,湖南省对非进出口289.9亿元,增长7.6%,对非贸易规模居中西部第一。

03

未来,上述趋势还将延续。

最近公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在“提升城市对外开放合作水平”方面提出了一个重要表述:

支持有条件的城市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吸引有影响力的国际组织落户。

结合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建设一批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

这意味着,未来中国将有更多城市有机会承担重大外事外交活动,并借此登上国际舞台。

那么,哪些城市可能成为下一个“天津”,迎来自己的高光时刻?

从政策导向看,“国际门户枢纽城市”和“区域性开放节点城市”将成为重点支持对象。



《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明确:

建设北京、天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沈阳、大连、哈尔滨、青岛、厦门、郑州、武汉、海口、昆明、西安、乌鲁木齐等20个左右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这些城市因为有完善的国际交通条件,更容易承担国际交往功能。

从区域布局看,考虑到平衡东中西、南北方的需要,目前国际活动举办城市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相对较少。未来,像西安、郑州、成都、重庆、武汉等中西部中心城市可能获得更多机会。

从专业特色看,一些在特定领域优势突出的城市也可能获得机遇。

比如,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有特色的城市可能承办气候变化相关会议;在数字经济方面领先的城市可能承办数字合作论坛;在海洋经济方面有优势的沿海城市可能承办海洋合作论坛等。

04

具体而言,以下几类城市可能迎来新机遇:

第一类是区域中心城市。

如沈阳、南京、杭州、济南、郑州、长沙、福州等省会城市。这些城市本身就是一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有较好的基础条件承担国际交往功能。

像沈阳的定位中,就包括建设东北亚国际化中心城市。



第二类是沿边开放城市。

如哈尔滨、乌鲁木齐、昆明、南宁、拉萨等,这些城市具有与周边国家交往的天然优势,可以在区域合作中发挥独特作用。

第三类是特色功能城市。

如敦煌、三亚、桂林、威海等具有特色旅游资源的文化旅游城市;

深圳、杭州、合肥等科技创新突出的城市;

大连、青岛、宁波、舟山等海洋经济城市。

对中国而言,支持更多城市承担外事外交活动,具有多重战略意义。

比如,有利于减轻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的功能过度集中问题;

有利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提升更多城市的国际化水平和能级;

有利于深化对外交往,通过地方合作促进国家间关系发展。

更重要的是,进入新发展阶段,让更多的城市站到全球舞台,也有利于向世界展示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国际形象。

这一点,也呼应了《意见》提出的,“支持部分超大特大城市增强对全球高端生产要素的配置能力”的新要求。

当然,到底谁能够在外交“二线梯队”城市中,找到新优势,还是离不开自身的努力。

较好的经济基本面、一定的对外交往基础和能力等,都是不可或缺的敲门砖。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