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都会变老,这是生命的必然规律。但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的人60岁依然精神矍铄,而有的人40岁就已经显露老态?为什么同一个人的心脏可能比肝脏“老”得更快?这些困扰人类千百年的问题,如今终于有了科学的答案。
最近,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刘光慧研究员团队联合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张维绮研究员等,完成了一项堪称“人体衰老百科全书”的研究。他们首次绘制了涵盖14岁至68岁人群的人体蛋白质组衰老图谱,揭开了器官衰老的分子密码,为我们理解和干预衰老提供了全新的视角。
(作者使用AI生成)
Part.1
解码衰老:建立人体蛋白质“超级档案”
在探讨这项研究之前,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今天的主角——蛋白质。如果把人体比作一座精密运转的工厂,那么DNA就是设计图纸,RNA是施工指令,而蛋白质则是真正干活的工人。从消化食物的酶、运输氧气的血红蛋白,到抵御病原体的抗体,人体内超过两万种蛋白质各司其职,维持着生命的正常运转。
然而,随着年龄增长,这个精密的系统开始出现问题。就像工厂里的机器会磨损、工人会疲劳一样,蛋白质的生产、折叠、运输和降解等环节都可能出现故障。这种“蛋白质稳态”的失衡,正是衰老的重要标志之一。
为了全面了解人体衰老的蛋白质变化,研究团队收集了来自76位不同年龄(14-68岁)捐献者的516份组织样本,涵盖了心脏、主动脉、肝脏、肺、肾上腺等13种关键组织。利用最先进的质谱技术,他们鉴定出了12771种不同的蛋白质,几乎覆盖了人类基因组编码的所有蛋白。
这项工作的规模和深度都是前所未有的。想象一下,这就像是为人体的每个“零件”建立了一份详细的档案,记录它们在不同年龄阶段的状态变化。
信息传递“断链”,衰老组织“垃圾堆积”
通过分析收集到的海量数据,研究人员发现了一些令人惊讶的规律。
正常情况下,基因通过RNA传递信息,最终合成蛋白质,这个过程被称为“中心法则”。
中心法则示意图(维基百科)
然而研究发现,随着年龄增长,这条信息传递链出现了严重的“断链”现象——RNA的含量与对应蛋白质的含量之间的相关性显著下降。
这意味着什么呢?打个比方,就像工厂接到了生产100个零件的订单(RNA),但最终只生产出了50个(蛋白质),或者生产出了150个。这种“指令”与“执行”之间的脱节,导致细胞功能紊乱,是衰老的重要特征。
更令人担忧的是,研究发现负责蛋白质合成的核糖体、帮助蛋白质正确折叠的分子伴侣,以及清理废弃蛋白的蛋白酶体等关键“工人”,在衰老组织中普遍减少。这就像工厂里熟练工人越来越少,而需要处理的任务却越来越多,最终导致整个系统崩溃。
当蛋白质质量控制系统失灵后,一个严重的后果就是异常蛋白的堆积。研究发现,一种叫做血清淀粉样蛋白P(SAP)的物质在多数衰老组织中显著增加。这种蛋白就像是细胞内的“垃圾”,不仅占据空间,还会引发炎症反应。
更糟糕的是,这些淀粉样蛋白的堆积会激活免疫球蛋白和补体系统,形成一个“淀粉样蛋白-免疫球蛋白-补体”网络的恶性循环。这就像垃圾堆积引来了苍蝇,苍蝇又带来了更多卫生问题,最终形成了慢性炎症的温床。这种“炎性衰老”状态,正是许多老年疾病的根源。
Part.2
器官衰老的“时间表”与“总开关”
通过构建组织特异性的“蛋白质组衰老时钟”,研究团队首次精确描绘了各个器官的衰老轨迹。结果显示,不同器官的衰老速度和模式存在显著差异。
30岁左右是一个重要的分水岭。此时,肾上腺率先出现衰老迹象,提示内分泌系统的稳态失衡可能是衰老的早期驱动力。紧随其后的是主动脉,血管系统的提前衰老为后续的系统性衰老埋下了伏笔。
45-55岁则是衰老的加速期。在这个阶段,大多数器官的蛋白质组都经历了剧烈的重塑,差异表达的蛋白质数量呈爆发式增长。特别是主动脉,其变化最为剧烈,成为驱动全身衰老的“枢纽器官”。
主动脉图示(维基百科J. Heuser)
研究的另一个重要发现是,血管系统不仅是最早衰老的组织之一,还扮演着“衰老枢纽”的角色。衰老的血管通过分泌特定的蛋白质,如生长停滞特异性蛋白6(GAS6),向全身传播衰老信号。
研究人员通过实验证实了这一发现:给中年小鼠注射GAS6蛋白后,小鼠的运动能力显著下降,多个器官出现加速衰老的迹象。这就像是按下了一个“衰老加速键”,让原本缓慢的衰老过程突然提速。
这一发现具有重要意义。它告诉我们,保护血管健康可能是延缓全身衰老的关键。日常生活中的运动、健康饮食、控制血压等措施,都是在保护这个重要的“衰老开关”,让它不要提前贸然启动。
Part.3
血液中的衰老蛋白:既是标志物,也是致病因子
既然器官会分泌各种蛋白质进入血液,那么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蛋白质变化,是否可以了解器官的衰老状态呢?答案是肯定的。
研究团队鉴定出了211种在血浆和至少一个组织中都随年龄变化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就像是器官发出的“健康报告”,通过血液检测就能了解相应器官的衰老程度。
例如,GPNMB、COMP、HTRA1等蛋白在衰老血液中显著升高,它们主要来源于血管组织。通过检测这些“衰老标志物”,医生可以在器官出现明显功能衰退之前,就发现早期的衰老迹象,从而采取预防措施。
更令人惊讶的是,某些在血液中累积的衰老相关蛋白不仅是衰老的“标志”,还是衰老的“推手”。研究人员用7种在衰老血液中升高的蛋白质处理年轻的血管内皮细胞,结果这些细胞都出现了典型的衰老特征:细胞停止分裂、炎症因子分泌增加、功能受损。
这一发现揭示了衰老的“传染性”——衰老组织分泌的蛋白质可以诱导健康组织也走向衰老。正所谓“近墨者黑”,衰老的器官可能通过分泌有害物质,拖累其他健康的器官一起衰老。
人体衰老的蛋白质组学研究框架(参考文献[1])
Part.4
从分子到生活:如何开启精准抗衰老新时代?
这项研究的意义远超出基础科学的范畴。它为开发新的抗衰老策略提供了多个潜在靶点:
首先,针对蛋白质稳态失衡,可以开发增强蛋白质质量控制的药物,帮助细胞更好地合成、折叠和清理蛋白质。其次,针对特定的衰老相关蛋白,如SAP、GAS6等,可以开发中和抗体或小分子抑制剂,阻断它们的有害作用。再次,基于血液中的衰老标志物,可以开发精准的衰老检测方法,实现衰老的早期预警和个性化干预。最后,既然血管是衰老的“枢纽”,那么保护血管健康就成为延缓全身衰老的关键策略。
蛋白质折叠前后(维基百科)
虽然彻底逆转衰老还只是科幻电影中的情节,但这项研究告诉我们,通过科学的方法,我们确实可以影响衰老的进程。
在日常生活中,规律运动、均衡饮食、充足睡眠和压力管理等健康生活方式都有助于维护蛋白质稳态,延缓器官衰老。特别是保护心血管健康,更是重中之重。
同时,定期体检、监测血液中的衰老标志物,可以帮助我们及时发现和干预早期的衰老信号。随着精准医学的发展,未来我们可能会有更多个性化的抗衰老方案。
Part.5
解码生命时钟,掌握抗衰密钥
这项基于14-68岁人群蛋白质组数据的研究,就像是为人体衰老编写了一部详尽的“分子传记”。它不仅让我们看到了衰老的复杂性和系统性,也为战胜衰老相关疾病带来了新的希望。衰老或许是不可避免的自然规律,但通过科学的认知和干预,我们可以让这个过程变得更加优雅和健康。正如研究所揭示的,每个器官都有自己的“衰老时钟”,而我们手中也可以握有调节这些时钟的“钥匙”。
当科学的光芒穿透生命衰老的迷雾,我们不仅看到了衰老的真相,更看到了健康长寿的希望。这项研究提醒我们:关注健康,永远不会太早;科学抗衰,永远不会太晚。让我们携手科学,共同书写健康长寿的人生篇章。
一对来自巴基斯坦的奶奶和孙女(维基百科Salar Arkan - سالار ارکان )
参考文献:
[1]Ding Y, et al. Comprehensive human proteome profiles across a 50-year lifespan reveal aging trajectories and signatures. Cell, 2025.
出品:科普中国
作者:夏至(医学博士)
监制:中国科普博览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科普博览立场
本文首发于中国科普博览(kepubolan)
转载请注明公众号出处
推荐资源
关注使用“科学与中国”小程序,可观看以院士科普视频为代表的优秀科普视频,第一时间获取中国科学院公众科学日、科学节等科普活动报名信息。
转载注明出处 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授权、合作、投稿事宜,联系webmaster@kepu.net.cn
中国科普博览是中国科学院科普云平台,依托中国科学院高端科学资源,致力于传播前沿科学知识,提供趣味科教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