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罗田怡
大脑如何理解世界?塑料污染如何从源头解决?9月5日,第八届四川华侨华人社团大会暨首届海外高新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周在成都开幕。诺贝尔奖获得者、中外院士等顶尖专家齐聚一堂,围绕脑科学、人工智能、新材料等前沿领域展开深度交流。
作为连接四川与世界的重要桥梁,第八届四川华侨华人社团大会暨首届海外高新科技人才交流合作周以“侨聚天府·向新而行”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全球的华侨华人代表参与,共同探讨科技创新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脑科学与AI
诺奖得主揭秘大脑“GPS系统”
为AI发展提供新思路
爱德华·莫泽
在开幕式活动现场,2014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莫泽在主旨演讲中,向与会嘉宾分享了自己个人研究中最新见解。
莫泽介绍,大脑深处有一个叫作内嗅皮层的微小区域,位于耳朵稍后方,是记忆和导航之间的枢纽。值得一提的是,这也是阿尔茨海默病中最先退化的区域之一。“这就是为什么该病的早期症状常常包括方向感丧失和记忆力减退。”
经过数十年的研究,莫泽和同事们发现了“网格细胞”,莫泽提到,这种细胞能够形成一种网格状的、六边形的近距离空间地图。“当你从一个地方走到另一个地方,不同的网格细胞会依次激活和关闭。通过观察在特定时刻哪些网格细胞是活跃的,大脑就能计算出你所在的位置。”莫泽形象地将其描述为“大脑自带的GPS系统”。
同时,莫泽还将脑科学研究与当下火热的人工智能联系起来。他指出,生物智能和人工智能有很多共同之处,可以相互学习。“今天,我们在神经科学中利用AI来帮助检测大脑活动的复杂模式,反过来,大脑自身的神经算法也可能启发新一代的人工智能。”
莫泽展示了生物智能的独特优势:“人类大脑完成复杂认知任务的能耗预算很低,大致相当于一个昏暗灯泡的功耗。相比之下,训练大型AI模型可能需要海量的电力和资源。”这一对比体现了生物计算的高效性。
“理解大脑的计算方式可能会催生一种不同类型的AI,这种AI不仅更快、更强,而且更稳健、适应性更强、更具创造力。”莫泽认为,在适应新环境、创造性思维等领域,AI仍然滞后,而生物学的经验或许能指明前进的方向。
关键词:新材料革命
中国工程院院士提出塑料污染终极解决方案
王玉忠
“高分子材料是生活的‘刚需’,我们不能因为其带来了问题就采取‘一禁了之’的简单粗暴方式。”中国工程院院士王玉忠在演讲中提到了当前全球关注的塑料污染问题,并提出了从源头解决的科技方案。
据媒体报道,根据联合国的最新数据,2024年全球塑料消费量据估突破5亿吨,其中3.99亿吨沦为废弃物。“中国的回收量和回收率虽处于较高水平,但仍有大量塑料无法回收。从包装领域来看,产品使用寿命通常小于六个月,是产生废弃物的主要来源之一。”王玉忠表示。
面对国际社会在塑料问题上的分歧,王玉忠提出了“可反复化学循环的高分子材料”这一创新理念。“这种材料在服役期结束后,可以通过化学方式高效地分解回其最初的单体状态,这些单体可以被重新聚合,制造出性能如初的新材料。”
王玉忠强调,理想的一次性塑料制品应该具备高回收率,在自然泄漏时能完全降解,同时其性能和成本与现有通用塑料相当。“通过材料创新是完全可以实现这一目标的。这类新材料可以应用于薄膜、泡沫、纺丝、注塑等各种制品。”
他表示:“要解决这个全球性的问题,最终要依靠技术和科技,而非简单的禁止。”
专家点赞四川创新环境
呼吁全球人才共建天府
孙大文
欧洲人文和自然科学院院士、爱尔兰皇家科学院院士孙大文在演讲中,高度评价了四川的发展环境和创新氛围。
孙大文表示,四川积极搭建连接全球的高能级平台,吸引了越来越多海外侨胞关注、投资与参与。“四川在科技投入上持续加大力度,众多高校和科研机构不断产出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创新氛围日益浓厚。”
作为长期在海外从事食品工程与科技创新研究的专家,孙大文认为,海外侨胞凭借在海外积累的丰富学术资源、先进技术以及广阔的合作网络,可以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发挥独特作用。“例如,我们可以把国外的先进食品加工技术引入四川,助推四川食品产业的升级,提升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爱德华·莫泽也对四川的科研环境给予高度认可:“四川在脑科学及相关学科领域拥有独特的优势,结合了世界一流的临床资源,以及学术界和产业界的力量。”他建议,通过优化政策、改善科研环境、为海内外科学家提供优越的生活条件,四川可以将自己打造成为顶尖人才向往生活和工作的地方。
在四川工作生活了40年的王玉忠院士谈道:“四川是一个非常好的地方,成都也是一座充满机遇的城市。我希望更多的海内外才俊能够将你们的才华带到四川,共同为这个领域贡献力量。”他表示,四川省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方面拥有非常好的基础和丰富的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