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寸头、黑色双肩包,保温杯配笔记本,这位看似理工科大学生的低调身影,今日在阿里内外网状态悄然切换为了“退隐江湖”。
8月12日,阿里巴巴集团确认了前合伙人蔡景现(花名“多隆”)离职的消息。他就是大家常说的“淘宝第一个程序员”,在阿里干了整整25年,现在离开了。
2000年,学生物出身的多隆加入了阿里。三年后,他被马云叫进了一个秘密项目组,和另外两位工程师一起,要搭一个新网站。这个网站,就是后来的淘宝。
创业初期的淘宝团队只有三名开发工程师,多隆是其中之一。 淘宝最早那会儿的交易系统和论坛系统,就是他亲手搭建起来的,给后来的电商帝国打下了根基。
从2003年淘宝第一版上线到2007年,整整四年间,整个淘宝搜索引擎的开发与维护工作全由多隆一人承担。 这还不是他全部的工作。那时候在阿里技术圈流传一句话:“有困难,找多隆”。前阿里CTO张建峰回忆说,网站要改个功能,只要跑去跟多隆说一声,回到座位时,页面就已经改好了。
多隆解决技术问题的能力特别厉害。就算碰到完全没接触过的问题,他也能很快搞定。前阿里研究员林昊说过,牛人不少,但能被叫作“神”的,只有多隆一个。
在阿里内网,同事们给多隆贴的标签是“神人、偶像、大牛中的大牛”。但他自己总是很平静地说:“我就是一个写代码的,很普通”。
这位程序员里的“扫地僧”,有着一般人很难做到的专注。阿里巴巴首席人才官彭蕾评价他“写代码可以写到入定状态”。一天的工作时间,他绝大部分都坐在座位上写代码。如果人不在座位,那基本就是在洗手间。
多隆的桌子特别简单:笔记本、书包、手机、还有个活动送的保温杯。看到他本人,你很难把他和阿里合伙人的身份联系起来。
2014年,这位专注写代码的程序员入选了阿里巴巴合伙人。三年后,他登上了胡润财富榜,身家高达26亿元,成了程序员群体里的财富传奇。
多隆的离开不是个例。这几年,阿里巴巴的合伙人团队经历了不少调整。
合伙人数量从最多时的38人减少到现在的17人,这是2014年上市以来最少的一次。今年,包括两位创始成员彭蕾和戴珊,还有当了八年CEO的张勇在内的9位合伙人,都退出了。
现在的合伙人团队明显年轻化了。只剩下马云、蔡崇信、吴泳铭和蒋芳这四位“元老”,其他13人都是管一线业务的头儿,分别负责电商、云和AI这些核心业务。
其中,管电商的蒋凡才39岁,是最年轻的合伙人。团队里还有4位80后,像管云智能的王磊、蒋江伟,还有集团的首席技术官吴泽明。
多隆的离职,标志着国内互联网企业里,那种纯粹靠技术走到顶尖位置的代表人物退场了。他是国内大厂里最后一个不靠带团队、就凭技术实力做到集团副总裁级别(P11)的程序员,他的离开很有象征意义。
在阿里的25年里,多隆好几次拒绝了转去做管理岗。他觉得沟通太花时间,影响效率,坚持在一线写代码直到离开。有传言说,淘宝团队搞团建,他还在敲代码,同事连人带椅子抬走他都没发觉。
这位技术大神的离开,让很多程序员在想:在中国互联网公司,不走管理路线,就埋头搞技术,能干到退休吗? 有网友感慨说,在国内,技术再牛的程序员,不转管理的话,很难一直写代码写到退休。
有人问过多隆“怎么成为大神”?他是这么回答的:“没有所谓的大神,都是从做项目开始的。我刚开始也啥都不懂,遇到问题就找资料弄懂弄会。只要肯花时间和力气,自然而然就会了。很多情况下没有捷径,就是看你肯不肯花时间。”
这位身家几十亿的“码神”离开时,工位还是老样子:笔记本、双肩包、保温杯。问他成功的秘诀,他就一句朴实的话:“没有所谓的大神,都是肯花时间解决问题。”
多隆的退隐,带走了一个时代技术纯粹者的身影,但他参与创造的、亿万用户每天都在用的淘宝,依然在运转。他用25年的时间创造的电商传奇,还在每一笔交易里延续着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