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市场上投资者往往追逐热点,却忽视工商银行所代表风格具备的长期投资价值。但数据表明,工商银行凭借其稳健的经营风格、持续的价值创造和坚定的股东回报,不但持续创造绝对收益,而且跑赢市场基准指数和行业指数,成为胜率极高的投资选择。
市场对银行股普遍存在"低波动即低收益"的认知偏差,但工商银行股价表现却颠覆了这种刻板印象。数据显示,2024年和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A股股价涨幅分别为44.77%和9.68%,H股股价涨幅分别为36.39%和19.39%。
相对表现来看,工商银行2021年至今持续超越市场基准指数和行业指数。其中,沪深300指数2021-2024年复合收益率CAGR(4)为-6.79%,中证银行指数CAGR(4)为2.16%。工商银行2021-2024年股价上涨1.93元/股,现金派息(税后)合计1.1692元/股,实际收益率为62.11%,CAGR(4)为12.84%,大幅跑赢基准指数和行业指数。
工商银行以超过两万亿的市值规模,提供了稳健较高的投资收益率,充分体现了该行良好经营、稳健风控和持续分红所创造的长期投资价值。
稳健经营严格风控创造价值
持仓高额分红实现价值共享
工商银行股价的良好表现,来源于该行持续的价值创造能力,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稳健经营和严格风控构建的价值创造基础;二是持续稳定分红提供的价值共享机制。两者共同构成了工商银行股价高额收益的来源。
从A股2025年中报来看,工商银行继续呈现稳健向好的发展态势。截至2025年6月末,工商银行资产总额52.32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7.2%,显示出强大的规模实力和服务能力。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270.92亿元,同比增长1.6%,正如工行行长刘珺所指出,这一增速"为近三年同期最好表现",标志着工商银行营收增长迎来企稳并转向的信号。
盈利方面,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实现净利润1688.03亿元,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仍保持了较强的盈利能力。该行营收结构持续优化,非利息收入表现亮眼,显示出该行在传统信贷业务之外的多元价值创造能力。针对利息净收入这一商业银行的核心收入来源,工商银行采取"平衡量价"的策略加以稳固,这种精细化的经营策略,确保了在利率市场化改革持续推进的背景下,该行核心收入的稳定性。
资产质量是银行价值创造的生命线,工商银行在风险防控方面表现突出。截至2025年6月末,工商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33%,较上年末下降0.01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为217.71%,较上年末上升2.80个百分点,全口径拨备余额首次突破1万亿元。从结构上看,公司类贷款不良率1.47%,较上年末下降11个基点,其中制造业不良率从1.87%降至1.52%,显示出较强的风险选择能力和精细化管理水平,构成坚实的风控"防火墙",为价值创造提供了稳定的基础。
在股东回报方面,工商银行的分红政策充分体现了"价值共享"理念,成为股价表现的重要支撑。2025年上半年,工商银行拟实施中期分红,每10股派发人民币1.414元 (含税),派息总额约为人民币503.96亿元,占归母净利润的比例为30.0%。
从历史表现来看,工商银行的分红记录堪称A股市场典范。自上市以来,工商银行每年都派现,累计派现20次(不包含2025年中期派现预案),现金分红回报超过1.5万亿元,派现总额与募资总额之比为19倍。自2009年以来,工商银行连续十六年成为当年现金分红总额最高的A股上市公司。从2022年开始,工商银行现金分红迈上1000亿元台阶,成为A股历史上首家分红过千亿的上市公司,也是2022年和2023年唯一分红过千亿的上市企业。
持续稳定高分红的财务策略,增强了投资者信心,强化了“类固收”属性的吸引力,形成了"盈利稳定增长-分红持续提升-市值稳步上升"的良性循环。
低估值高股息构筑安全边际
为耐心资本提供可配置标的
工商银行股价的市场表现,生动诠释了低估值高股息风格在长期投资中的胜出逻辑。工商银行这类标的之所以能够穿越多轮牛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其核心原因在于其特质构成的长期投资胜率优势,包括估值与价值的匹配、盈利与分红的可持续、风险与收益的平衡。
以9月5日收盘价计算,工商银行A股PE(TTM)为7.3倍,PB(MRQ)为0.71倍,低估值优势显著。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银行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包括优化金融监管环境、鼓励金融创新、支持银行通过资本补充增强服务实体经济能力等。作为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工商银行充分受益于这些政策红利。考虑到国家政策支持、稳健经营业绩和持续分红能力,市场普遍认为银行估值修复到1倍净资产以上是“大概率事件”。因此,工商银行的低估值状态为投资者提供了较高的安全边际,为估值修复提供了潜在空间,降低了股价的下行风险。
以9月5日收盘价计算,工商银行A股和H股股息率分别为4.14%和5.82%,分别高于人民币和港元长期限资金的负债成本和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具有独特的"类固收"属性。当前中国资产市场环境呈现“资产荒+低利率”特征,银行股的类固收属性被重新定价,成为社保、保险、养老金等长期资金的配置重点,险资年内多次举牌银行股。在长期存款利率下跌、理财收益波动的背景下,工商银行的高股息率不仅为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更在利率下行周期中凸显出相对价值优势,为市值提供了稳定支撑。
低估值高股息风格的胜出也是"确定性溢价"在资本市场上的体现。在复杂的市场环境下,投资者越来越重视盈利的可预期性、分红的可持续性和风险的可控性。工商银行以扎实的经营数据和可预期的分红,树立了低估值高股息的鲜明形象,为投资者提供了明确的价值锚点和稳定预期,成为兼具防御性与长期增值潜力的核心资产,是耐心资本长期配置的重要标的。高股息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的现金流回报,低估值则蕴含着较大的股价上涨空间。
以独特风格在长跑中胜出
市值表现获得专业机构背书
从风险收益特征来看,工商银行所展现出的稳定性是长期胜出的关键。与基准指数相比,工商银行的表现印证了"慢即是快"的投资哲学。在之前一轮熊市和当前股市波动加大的背景下,工商银行依托其扎实的基本面和稳定的盈利能力,以低波动率的稳健走势为投资者提供了稳定回报,展现出较强的防御性。
低估值高股息风格的胜出凭借的是长期复利效应的积累。以工商银行上市以来累计1.5万亿元的分红计算,长期投资者通过分红再投资,能够获得远超股价涨幅和当期分红收益的复合收益,使得耐心资本能够在看似缓慢的增长中实现财富持续增值,大幅跑赢基准指数。由此,工商银行的市场表现不仅起到了A股市场"压舱石""稳定器"的效果,也对A股长期投资理念起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
作为低估值高股息风格的代表,工商银行的表现为A股市场树立了耐心资本长期投资的样板。它证明了在追逐短期热点之外,通过坚守价值,同样能够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追求稳健收益的投资者,通过配置工商银行股票,不仅能获取稳定现金流,更可分享中国经济结构转型与金融改革的长期红利。
2025年中报发布后,境内外主流券商纷纷发表年报,看好工商银行的经营和股价表现。
光大证券8月31日的研报“营收增速转正,经营稳健均衡”认为:上半年生息资产规模实现双位数增长,经营均衡稳健,营收盈利增速环比1Q均有改善。维持公司2025-27年EPS预测为1.05/1.08/1.11元,当前股价对应PB估值分别为0.68/0.63/0.59倍。维持“买入”评级。
中信证券9月4日题为“以稳求进,以优促强”的研报认为:工商银行客户基础扎实、业务禀赋均衡、“强优大稳”特征鲜明,当前公司深度推进“五化”转型,为经营发展进一步赋能,亦有益于盈利能力和公司价值的持续做强、做优、做大。维持公司(A+H)“增持”评级。
中金公司8月30日的研报表示,维持A股目标价于8.67元不变、维持H股目标价于7.11港元不变,均维持跑赢行业评级。
BofA SECURITIES 8月30日的研报表示,2025年上半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重申对工行H股的买入评级。
J.P.Morgan 8月29日研报的核心观点是:过去十年的记录显示,工行提供的每股盈利(EPS)和每股股息(DPS)波动性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与同行相比,工行面临关税战的下行风险较低。该份研报认为,在发生资本注入时,工行的稀释风险将低于其他国有银行同行,股息是关键支撑;DPS的下行空间有限,因为工行可以释放拨备以抵消潜在的不利因素。
综上,通过财报、研究机构评价和二级市场股价所对应的投资者反馈可以发现,工商银行以价值创造为核心、以股东回报为纽带、以长期主义为导向的实践,用事实和数据证明了低估值高股息风格的投资价值。在未来发展中,工商银行所代表的长期稳健风格将继续发挥"稳定器"作用,为中国资本市场健康发展和投资者财富增值贡献重要力量。
— 证券市场周刊 行业观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