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报发布后,国内家电三巨头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相比同行同比双位数的增长,反倒是格力的下滑似乎更让人意料之中。自2018年后,格力的年度营收长期徘徊在2000亿上下,家电市场三足鼎立的架势以年为单位松动,形成了如今泾渭分明的格局。
一个家电企业的失意,未必是因为家电。时至今日,格力似乎依然处于转型的阵痛。
失去的七年
2018年,格力营收突破2000亿大关,成功打赢了和雷军的赌,顺便以31.5%的份额稳坐国内空调王座。
恰逢铜、铁等主要金属价格下滑,美的借机铆足马力生产了457万台价格更低的空调,发动价格战,格力反而因为经销商的库存压力遭遇掣肘。2019年,美的市场份额反超格力,蝉联至今。
2018年是白电三巨头分化的起点。2020年,美的市值超越格力,双方告别了资本市场近十年的你追我赶,自此分道扬镳。一年后,格力又被海尔超过。此后七年,格力的营收几乎原地踏步。
长期以来,三大巨头主导的寡头格局非常稳定,直到小米的出现打破了原本的状态,格力无疑受冲击最大。
一个稳定的市场不会无缘无故被打破,白电市场的“再分散”,与这个品类三个重要的变化有关:
一是线上化。以空调为例,过去十年,空调的线上化率从10%出头提高到了如今的50%,让家电大卖场逐渐式微的同时,也挑战了白电巨头基于线下经销商网络构筑的销售体系。
二是智能化。物联网概念出现后,中枢网关可以让家电之间互通有无,空调和洗衣机的自动开启关闭等智能化功能得以实现,由此形成了“智能家居”、“全屋智能”等概念,这又对家电企业的软件能力提出了要求。
这两个变化也是小米后来居上的重要原因。一方面,在拼多多出现之前,小米一直是国内第三大电商平台,反而在线下渠道建设上有过很多“曲折的探索”。但白电线上化率的提高,让小米避开了短板。
另一方面,小米作为消费电子公司,软件是传统优势项目。智能化趋势是小米进入家电市场的关键契机,即“手机×AIoT战略”(目前被人车家全生态代替),意在用软件能力创造差异化体验与新的附加值。
2018年-2024年,小米IoT平台接入设备量从1.5亿暴涨至9亿,相同周期内,包含白电在内的小米IoT业务的营收,从400亿元增长到了1040亿元,几乎复制了一个小米出来。
三是全球化。家电在中国是一个逐渐停滞的市场,过去十年,国内家电市场年化增速仅为3%。在市场大盘增长放缓,挑战者来势汹汹的情况下,拓展海外市场几乎是必须的选择。
2011年,海尔将三洋的家电业务收入囊中,并陆续将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Fisher & Paykel、Candy、Kwikot等海外家电品牌收入囊中,通过资本运作实现海外市场的快速扩张。
与之类似,美的通过一系列并购,相继拿下了东芝的白电业务、意大利空调品牌Clivet、西班牙厨电品牌Teka。
2024年,格力、海尔、美的海外收入规模分别为282亿、1429亿与1690亿,差距明显。
线上化进展缓慢,全球化浅尝辄止,导致格力一定程度上陷入了“单一品类、单一市场”的境遇。
机遇的窗口期一旦错过,再追回就需要几十上百倍的成本。
宝贵的窗口期
2020年4月,当被投资者建议通过直播改善业绩时,董明珠的回答掷地有声:“转型去做线上的话,那线下的60多万的门店员工就要失业了。”
结果不到半个月,董明珠在抖音直播间完成首秀。此后奔走抖音、快手、京东共计13场直播,斩获476亿GMV,约等于格力一个季度的业绩。
格力稳坐数十年的行业第一,核心是“淡季返利”的经销体系,以及与经销商交叉持股的利益绑定关系。
这套模式借经销商之手熨平了厂家的生产和资金周期,也让经销商变成自家人,公事变成家事。但家电线上化率提高,电商造节不止,让空调销售的季节性周期式微。“淡季返利”的优势无处发挥,庞大森严的经销商体系反而成为掣肘。
线上化的核心环节是自营的销售体系,直播带货则是董明珠尝试绕开经销商,完成渠道改革的关键步骤。
但战绩越显赫,砍到大动脉的痛感就越强,格力宣布6.18直播带货超100亿的两天后,大经销商京海担保就突然宣布减持价值20亿的格力股票。
同一时期,由王自如负责的渠道改革也只留下了一个充满妥协性的方案。虽然搭建了绕开经销商的直销系统,但实质上是经销商的进货渠道,并没有达到“建设直营渠道”的初衷。
与之对应,美的在2017年大刀阔斧将销售公司改为运营中心,经销商从赚差价变成赚服务费,在尽可能保留经销商利益的情况下完成了改革。到2019年,格线上销售占比仅有10%,美的高达35%
渠道改革的核心是对终端的管控力,方便推广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此后,美的各种跨界冰箱洗衣机,又抓住了风光一时的小家电市场,组建了一个庞大的家电帝国。
同一时期,海尔将重心投向海外。2011年,海尔从松下手里买下三洋的家电业务,切入日本市场,也是全球化经营的标志性事件。
家电不存在摩尔定律,技术天花板有限,产品差异化空间更低。对家电企业来说,对渠道的把控力和品牌影响力的塑造至关重要。
国内家电产业本身起步于日韩的产业转移,品牌知名度相对有限。因此,收购成熟的海外品牌,利用国内成熟的生产制造能力扩张,是个相对经济的选择。
但资本运作的窗口期并不是时刻开放。
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损失惨重的日本大公司有意剥离利润率偏低的家电和电子业务,三洋的洗衣机、东芝的冰箱和电视都被摆上货架。虽然经营不善,但品牌价值依然存在,由此创造了一个窗口期。
美的当年收购东芝的家电业务时就明确表示:主要目的是获得品牌使用权[2]。换句话说,相比所谓的核心技术,反倒是品牌在所在市场的影响力更具商业价值。
2016年海尔再次出手,押上了过去几十年几乎所有的利润,以55.8亿美元拿下了通用电气的家电业务(GEA)。
被海尔收购后,GEA成为美国增长最快的家电企业,也让美国成为了海尔最大的海外市场,贡献了超过60%的海外营收。而GEA首次被摆上货架,恰恰是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
到2021年,海尔海外增速领先国内近10%,其中南亚增速超过30%;而在GEA的大本营北美,海尔收获703亿营收,较收购当年增涨近300亿。
与海尔相比,格力对全球化的姿态更接近浅尝辄止,虽然不乏出海动作,但鲜见大手笔的资本运作。
相比海尔和美的在2024年50%左右的海外收入占比,格力当下只有15%左右。
跳出家电
白电三巨头持续多年的分化,并不仅仅是一个寻找增长空间的故事,也是一个家电公司多元化转型的命题。
大部分家电品类都会经历扩张-过剩-转移的周期,如何在市场规模停滞前摸索出新的增长路径,是每一个家电企业注定经过的十字路口。
1991年,美国家电企业惠而浦收购飞利浦家电业务,前者意在借收购扩大欧洲市场的影响力,进而扩大市场规模;后者反而想甩掉低利润的家电业务,筹措布局医疗、半导体等高附加值产业。
日本企业当年甩卖家电业务,既是出于金融危机的波及,也是为自身的产业转型储备弹药。
甩掉家电的包袱后,松下将投资重心放在了利润率更高的动力电池和汽车电子;与之类似,金融危机后的东芝,核心业务也变成了存储芯片和医疗。GEA的出售,同样是通用电气为医疗、新能源转型谋求资金。
换句话说,当家电企业成长到一个大而不倒的规模,它的核心命题就成了如何在一个新产业继续增长。
对于这个命题的不同回答,决定了国内家电三巨头的不同命运。
2016年3月,美的通过密集举牌成为德国工业机器人公司库卡的第二大股东,2个月后,美的以115欧元/股发起要约收购[3],溢价高达36%。
库卡是全球最大的汽车机器人制造商,也是德国汽车工业的幕后英雄,美的的动作一度惊动德国政府,后者曾寄希望于西门子来阻止交易成型[4]。但呼吁和劝说终究影响有限,3个月后,美的如愿拿下库卡控股权。
度过整合消化的阵痛期后,库卡开始融入美的的生产制造体系。到2023年中,库卡机器人和物流自动化节省了95%的一线人工。以库卡为基础,美的逐渐搭建了一个营收占比超过30%的全新业务板块。
也就是说,美的实际上在家电之外,进入了“工业自动化”这个全新的高附加值产业。同时,美的在医疗和新能源产业也频频出手,在多元化经营上布局最早,收获也最大,和同行已经拉开了结构性的差距。
格力在多元化经营上并非毫无动作,反而相当积极,但成果并未达到预期。
抛开做手机这种“多元化”,董明珠力排众议收入囊中的珠海银隆,其主攻方向钛酸锂电池的特点是能量密度低,但充电速度快,导致产业化空间有限,只能在行驶里程固定的公交车等领域找到用武之地。
比起对海外并购的性质寥寥,格力在国内的跨界资本运作其实非常多,但要么接近纯粹的财务投资,要么后续增长不及预期,难以支撑新的增长曲线。
2023年,格力斥资近30亿收购盾安环境,目的是借其制冷设备及配件上的技术积累,搭上新能源车热管理系统的末班车。但苦于前期客户以空调为主,也没法像三花一样拿到特斯拉的背书,去年只贡献了8.1亿的营收。
盾安的力不从心,恐怕是格力多元化暂时乏力的具体写照。被格力寄予增长厚望的工业制品及绿色能源和智能装备两大新业务,前者去年同比增长0.8%,后者反而下跌了36.7%。
同一时期,格力的家电业务被美的和海尔相继超越,又需要应对小米自下而上的攻击。原本为多元化转型输送弹药的现金流业务,反而面临艰巨的防卫任务,压力可想而知。
商业的残酷性也在于此。每一个名为“战略”的决策,总是要等到一个难以挽回的时刻,才能验证它的结果。
作者:严张攀
编辑:李墨天
责任编辑:严张攀
参考资料
[1] 董明珠:格力空调是世界老大美的算老几, 凤凰网
[2] 从东芝退市聊起,曾经辉煌的日韩家电为何会在中国市场大溃败,腾讯新闻
[3] 7年长跑,美的完成库卡私有化,寒冬之下B端业务更值得期待吗,中国家电网
[4] 中资收购德企受阻第一案为何受美国干涉?德国并购投资监管和宏观环境分析,走出去智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