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黄仁勋对量子计算的态度,从“怀疑”变为“支持”之后,科技圈就彻底沸腾了。
近日,黄仁勋掌控的英伟达,正式杀入量子计算领域。消息显示,其旗下风险投资部门首次投资了由霍尼韦尔国际公司(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控股的量子计算企业Quantinuum,此次投资对应公司的估值达100亿美元。
此前,黄仁勋在GTC巴黎演讲时,曾宣布英伟达推出开源量子开发平台CUDA-Q,该平台旨在成为量子计算与经典高性能计算之间的“超级连接器”。
对于英伟达的这一系列动作,有观点认为,随着英伟达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这一巨头已不仅仅是全球第一大公司,更通过布局“量子计算+AI”下一代计算平台,朝着未来新计算时代的王者地位迈进。
黄仁勋曾对量子计算“泼冷水”
此次成功吸引黄仁勋出手的是,霍尼韦尔国际公司控股的量子计算公司——Quantinuum。
该公司由霍尼韦尔量子解决方案部门,与剑桥量子计算公司于2021年合并成立,专注于离子阱量子计算技术,之前已完成多轮融资。2024年1月完成3亿美元融资时,该公司估值达50亿美元。相较于2024年年初,意味着短短18个月,Quantinuum融资估值翻了一倍。
对于量子计算,黄仁勋曾有过“质疑”态度。2025年1月,黄仁勋公开表示,“非常有用”的量子计算机或需数十年才能出现,这番言论直接导致量子计算相关企业股价大跌。
在他看来,量子计算存在两大核心问题:一方面,技术复杂度极高,目前仍处于基础研究阶段,量子纠错、量子比特稳定性等关键技术尚未突破,大规模商业化应用面临重重阻碍;另一方面,短期内量子计算难以替代经典计算机,应用场景有限,且性能与成本效益比缺乏竞争力。
由此,黄仁勋质疑量子计算能否在15年内实现商业化落地,认为20年更符合行业实际预期。
然而,态度的转变发生在2025年3月——在英伟达GTC技术峰会“量子日”活动上,黄仁勋罕见公开道歉,承认此前对量子计算的时间线预估有误,正式收回“泼冷水”的言论,态度从“质疑”转为“支持”。
在行动上,英伟达也迅速响应,参与行业内最头部公司。在Quantinuum本轮的6亿美元融资中,英伟达、广达电脑等作为新投资者入局,老股东摩根大通、三井物产、安进等追加投资。
新一轮融资完成后,Quantinuum表示,资金将用于加快研发进度,以实现即将在2025年晚些时候推出的新一代量子计算系统Helios,推动通用容错量子计算技术突破。同时,Quantinuum计划在2027年底前启动IPO。
量子计算+AI,黄仁勋打造AI“核武器”?
众所周知,在AI算力领域占据霸主地位后,英伟达就通过投资不断拓展业务边界。目前,其触角已延伸至医疗健康、人工智能与云计算,以及AI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
量子计算也不例外。今年3月英伟达推出的CUDA-Q平台,正是黄仁勋对“量子计算+AI”的核心构想。
按黄仁勋的想法,过去几十年,全世界最强的算力都靠GPU来实现,但未来每台超级计算机都将配上量子处理单元——QPU和GPU一起工作。其中,QPU专注于量子计算任务,GPU承担起预处理、控制、纠错,以及后处理等工作。
两者的协同,好比给一台车装上了两台发动机,跑得更快不说,还能换了一种跑法。在换种跑法之后,计算也不再是“线性提速”,而变成“量子叠加”。
黄仁勋预测,量子计算中的量子比特(qubit,量子计算中的基本单位)数量增长,会类似于摩尔定律的规律:每5年增加10倍,每10年增加100倍。这种指数级的增长,让量子计算能力迅速超越传统计算,直接跨进人类此前根本算不动的复杂问题领域。例如,全球金融系统模拟、千亿参数AI模型训练、星际级别的物理建模……
为了推动量子计算尽快落地,黄仁勋开始打造下一代AI算力“核武器”——CUDA-Q平台。过往经验显示,英伟达的成功绝非仅来自于“算力霸主”的硬件优势,而在于强大的软件生态。
在算力方面,AMD去年发布的MI300已超过了英伟达的H100,英特尔的GAudi 3号称比英伟达的H200快30%。但两大巨头根本无法分走英伟达的蛋糕,核心原因之一就在于英伟达通过CUDA构建了难以替代的软件生态壁垒。
CUDA-Q平台,亦是如此。它作为CUDA平台的重要延伸,延续了该思路:在量子计算领域,英伟达不直接研发量子处理单元(QPU),而是依托CUDA-Q平台,整合量子计算机周边所有的生态系统,使开发者可以在一个程序中同时调动GPU、CPU和QPU的算力,实现混合编程,从而为量子计算和经典计算的融合提供强大的工具。
CUDA-Q平台之外,英伟达还配套提供云端服务、AI基础设施、电子电路模拟、SDK等多元化服务,进一步完善“量子计算+AI”生态。
黄仁勋在一段视频访谈中提到,多年来,英伟达已构建了紧密的上下游合作生态,目前许多大型企业都采用了英伟达算力平台,不乏微软、谷歌、meta、特斯拉等巨头。
投资Quantinuum后,英伟达将深化量子计算布局:一是,软件工具(如CUDA-Q)与Quantinuum的硬件形成协同,完善量子-经典混合计算生态;二是,双方共同推动位于波士顿的英伟达“加速量子研究中心”成立,该中心预计2025年晚些时候投入运营,推动量子技术与AI技术的深度融合。
巨擘抢占下一轮科技发展制高点
实际上,不止是黄仁勋,近年来全球各科技强国均高度重视量子计算研究,纷纷出台量子信息科技战略,力求抢占下一轮科技发展的制高点。
除了英伟达投资Quantinuum,美国另一家量子计算初创公司——PsiQuantum,也于2024年底完成6.2亿美元的D轮融资。该轮融资由贝莱德(BlackRock)主导,澳大利亚联邦政府与昆士兰州政府参与投资,美国能源部还与PsiQuantum签订了合作协议。
从金额来看,这笔融资成为2024年量子计算领域的最大单笔融资,规模超过了多数国家和地区全年的量子计算领域融资总额。
PsiQuantum由创始人杰里米・奥布莱恩(JeremyO'Brien)与三位学者于2016年共同创立。短短9年间,这家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帕洛阿尔托的公司,已发展成为拥有350名员工的企业,其资金储备规模或已与谷歌、IBM的内部量子计算项目相当。
几乎在Quantinuum完成融资的同一时间,欧洲也诞生了量子计算独角兽。
2025年9月3日,来自芬兰的量子计算初创公司IQM宣布完成3.2亿美元融资。新一轮融资由美国网络安全风投公司Ten Eleven Ventures领投,芬兰风险投资公司Tesi跟投。IQM首席执行官兼联合创始人扬・戈茨(Jan Goetz)透露,这笔资金让IQM成功跻身“独角兽”行列,公司估值突破10亿美元。
此外,美国量子计算领域的重要企业——IonQ,近一年内股价飙涨约500%,这充分体现出市场对其技术的认可,而该公司的的目标是成为“量子计算领域的英伟达”。
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大型养老基金——新泽西州养老基金做出重要投资调整:清仓阿里巴巴股票,同时对D-Wave Quantum和Rigetti Computing新建持仓。其中,D-Wave Quantum于2025年3月宣称实现“量子霸权”;Rigetti Computing是一家专注于科学研究与开发公司;上述涨幅约500%的IonQ,也被该基金看中,予以增持。
这一系的动作意味着,美国资本市场已掀起量子计算领域的“投资高潮”。
来自《信息通信技术与政策》的统计数据显示,通过对CB Insights、Crunch base等创投数据库的梳理,截至2025年4月,美国量子计算相关企业总数已突破200家。
这背后不仅是量子计算商业化落地进程逐渐清晰,更核心的是,相较于传统经典计算机,其最大的特点是运算速度极快。
微软CEO萨提亚・纳德拉表示,一枚手掌大小的量子芯片,能解决当前地球所有计算机加起来,都无法解决的问题。以谷歌研发的Willow量子芯片为例,它仅需5分钟就能完成传统超级计算机需要10²⁵年才能完成的复杂运算,一旦人类迈入量子计算时代,生物医药、材料学等领域将迎来彻底颠覆。
在AI领域,当量子计算到来后,也将超越当前以GPU为核心的AI算力体系。特别是AI大模型的训练时间,或从数月压缩至几分钟,AI的自我进化实现真正的指数级增长,从而触发“飞轮效应”与“智能爆炸”。
因此,量子计算引发的算力革命,极有可能将人类技术发展推向新高度。这对于当前已然是AI算力领域王者的英伟达而言,提前布局成为必然选择。这一布局,将让英伟达在新一轮算力变革中,继续扮演“算力之王”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