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智能车 » 正文

全新一代速腾L打破能源形式偏见,为主流市场按下智能普惠键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易车 时间:2025-09-10 22:15:02

当整个行业沉浸于新能源车的智能化叙事时,一汽-大众全新一代速腾 L 以 11.49 万元的起售价,携端到端高速 NOA 功能闯入 A+ 级燃油车市场。

在燃油车上做端到端,工程标定更复杂、成本更高,很少有车企愿意这么做。继续强化主流燃油车的技术竞争力,是一汽-大众一次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进攻。


汽车像素(ID:autopix)原创


01.攻克 NOA 工程地狱

9 月 9 日,一汽-大众全新一代速腾 L 正式上市,三款车型售价为 11.49 万到 13.19 万元。叠加 4000 元的限时保险现金补贴,相当于实际起售价 11.09 万元,此外还有至高 8000 元置换补贴等。

速腾是过去近 20 年来,家用车的符号性产品,借由这次换代,一汽-大众希望给用户一款从空间、价格、经济性,再到最难做的智能化都没有短板的燃油车。

在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行业内外逐渐形成了一种近乎固化的认知,认为 “高阶” 辅助驾驶是新能源车的专属。这种 “重电轻油” 不仅体现在消费者认知中,也直接反映在各车企的产品布局上。

▍全新一代速腾 L

在新能源市场,智能驾驶功能已经下探至 15 万元甚至更低价格区间,相比之下,燃油车领域的高阶辅助驾驶,则大多局限于 B 级以上的中高端产品线。而在主流燃油家用车市场,尤其是 A+ 级轿车领域,辅助驾驶往往止步于基础的 ACC 自适应巡航和车道保持功能。

这种差异的形成,确有技术层面的限制。新能源汽车搭载的集中式电子电气架构,为辅助驾驶提供了高速传输网络和强大的算力基础,大容量电池组也能为多传感器和域控制器提供稳定的供电保障。

相反,传统燃油车采用的分布式电子电气架构在面对更高阶智能化需求时,确实在数据传输效率和系统供电方面,面临挑战。内燃机运行时产生的振动、扭矩响应特性等因素,也都增加了智驾系统标定和控制的复杂度。

然而,这些技术难题并非不可逾越。

9 月 9 日,一汽-大众推出全新一代速腾 L,首次在 A+ 级油车上实现了端到端高速 NOA,也是 20 万以下唯一具备高速 NOA 的燃油车。

为了实现这一点,第一个难题即系统适配。燃油车发动机在很多工况下,扭矩响应是非线性的,人类驾驶员可以快速适应这一点,甚至将它看作人和车 “默契” 的一部分,感受其中的驾驶乐趣,但算法不行,大部分高阶辅助驾驶的算法标定,都是根据新能源车做的。

为了解决问题,一汽-大众的研发团队专门开发了非线性优化控制算法。在超 10 万公里的行驶里程中,对发动机在不同工况下的特点,做更精细化的标定。

为燃油车做辅助驾驶算法标定是一项精细活,因为每台发动机、每个车型,都有不同的特点,这是一项尤其考验工程能力的开发过程。

与上述案例一样,为燃油车做高阶辅助驾驶,需要解决很多新能源车所不存在的问题。比如散热,为了解决智驾域控制器在燃油机舱高温环境下的散热难题,全新一代速腾 L 采用了风冷 + 增强辅助的散热方案。

系统集成层面同样如此,一汽-大众与卓驭的研发团队协同,打通了与发动机、变速箱、转向系统等传统关联件的通信链路,实现了算法与燃油车机械素质的融合。

▍全新一代速腾 L 内饰

事实上,一汽-大众一直在尝试让燃油车突破限制,搭载更高阶的辅助驾驶。早在 2024 下半年,全新一代迈腾(B9)已经搭载了与卓驭联合开发的 IQ.Pilot,实现了 L2 级辅助驾驶功能。此后,经过持续迭代升级,该系统已经在探岳、揽境等多款车型上得到应用和验证。

然而,不同于上述车型的中高端定位,全新一代速腾 L 首次将高速 NOA 功能下放至 A+ 级燃油轿车。全新一代速腾 L 的售价是 11.49 万元起,燃油车用户拥有更高阶辅助驾驶功能的起步门槛,逐渐与新能源车无异。

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将端到端高速 NOA 下放到速腾 L,意味着其逐步完成对整个燃油车品类智能化路径的验证。


02.油车用户的无短板选择

不只是高速 NOA,全新一代速腾 L 全面优化了智能化体验。

新车搭载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可实现如今驾驶辅助功能中,用户最高频使用的功能,比如高速、城区快速路领航辅助,以及红绿灯识别与启停辅助、拨杆变道辅助、应对紧急加塞辅助等。

驾驶层面外,速腾 L 还着重加强了智能座舱体验。车机配备高通 8155 芯片,中控屏扩大到了 15 英寸、2K 的配置,搭配 W-HUD 平视显示系统,以及科大讯飞语音助手等。

这背后,速腾作为一汽-大众的核心产品,其市场表现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整体销量基盘与品牌影响力。作为 A+ 级轿车市场的代表,速腾自 2006 年上市以来,长期占据 A+ 级轿车市场销量榜首,是一汽-大众销量结构中不可或缺的支柱。

然而,近年来 A 级新能源车崛起,很长时间里,涉及智能化的产品体验上,燃油车的确反应慢了。这些车型不仅在产品层面构成了直接竞争,更在消费者认知中强化了 “新能源才更智能” 的标签,使速腾这样的传统标杆面临客群分流的压力。

此背景下,一汽-大众速腾 L 绝非一次简单的产品智能化升级,而是一场针对市场份额保卫与扩张的战略回击,通过技术升维,重塑产品竞争力,稳固基盘市场。

根据乘联会等机构的历史数据,该细分市场常年占据国内乘用车总销量的约 40%,是份额最大、竞争最白热化,也最能真实反映普通家庭用户需求的 “销量压舱石”。

很多合资车企即便声明不会放弃燃油车,但在实际的技术投入上,已逐步有取舍、倾向,并不再对燃油车的技术架构做系统性更新。

而一汽-大众尝试不同的破局路径,他们依然坚持投入,推动燃油车的智能化,希望在用户最在意的核心功能上,补齐燃油车的智能化短板。

智能化的高度不再由能源形式决定,而取决于技术决心和工程能力。消费者的选择将不再受制于能源路线,而是基于真实需求和个人偏好,无论是电动车还是燃油车,都可以在智能化赛道上同台竞技。


03.“国民神车”智能跃迁

对于一汽-大众来说,全新一代速腾 L 的推出,代表其逐渐完成了对整个燃油车智能化路径的验证。

在 A+ 级市场投放搭载 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速腾 L,本质上是一场深思熟虑的战略进攻,其核心目的在于通过技术赋能,系统性强化主流燃油产品在智能时代的市场竞争力。

速腾是一款累计销量超过 430 万辆的 “国民神车”,是用户感知一汽-大众产品力最直接的窗口,将其打造为 “A+ 级智能燃油轿车” 的新标杆,利用其最具影响力的基盘产品,一汽-大众向市场交出的阶段性的转型答卷。

技术路径上,速腾 L 采用 “惯导双目立体视觉” 技术,通过模拟人眼的立体感知能力,实时生成高精度的环境三维信息,从而能稳定识别中国路况中常见的锥桶、三轮车等异形障碍物。

结合 “端到端大模型” 算法,系统能够对复杂交通场景进行整体理解,而不用依靠无数的规则代码来做标定。这套系统针对中国复杂的路况进行了深度优化。

通过搭载领先的辅助驾驶方案,一汽-大众直接回应了部分消费者,尤其是年轻一代,认为 “传统合资车企在智能化领域落后” 的刻板印象。通过速腾 L 的示范效应,一汽-大众得以将其技术实力以最直观的方式具象化,为整个品牌在智能汽车时代的形象转型提供了关键支点。

即便面对被蚕食的燃油车市场,一汽-大众不希望将用户当作 “试车员”,尤其是涉及安全、品质的技术上。

速腾 L 诞生的背后,IQ.Pilot 增强驾驶辅助系统的开发历程跨越 1400 余天,累计完成超 30 万公里的全国范围道路测试与验证、超 10 万公里联合标定试验。

这是一种将长期主义作为目标的技术布局方式,为了实现智能化技术的突破,一汽-大众从很早起,采用更开放的生态合作战略。

速腾 L 并非纯粹的内部研发成果,而是与国内顶尖科技企业深度合作的产物。目前为止,一汽-大众已经与包括卓驭科技、科大讯飞等企业,在智能化领域开启合作。

新的合作模式下,一汽-大众以更务实的方式整合中国本土前沿技术,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内部研发或海外技术导入。

全新一代速腾 L 的智能化突破,远不止于单一产品的升级,它表明一汽-大众以新技术赋能核心燃油车型,系统性回应市场变局。这既是一汽-大众面对新能源冲击的战略应对,更是基于长期研发与开放合作的一次体系性证明。



本文为汽车像素(autopix)原创内容

未经授权,请勿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