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外滩大会上,最耐人寻味的三句话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陆辰风 上观新闻 时间:2025-09-11 18:30:01



一年一度的外滩大会今天拉开帷幕。

众所周知,外滩大会主打“金融科技”。但今年的大会主论坛,更像是7月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延伸——所有讨论,都围绕一个核心:AI。

与五年前外滩大会首次亮相时相比,今天无论讨论金融、讨论科技还是讨论金融科技,语境都已大不相同。人工智能特别是大模型的横空出世、迅猛迭代,正在不断冲破人类社会的想象边界。

如此背景下,会议重心之变显得顺理成章。而在外滩大会上讨论人工智能,还不是纯粹的技术探讨、学理探讨。“重塑创新增长”的主题已经传递明确的现实指向——技术突破需推动经济社会运转方式的重构,并为增长赋能。而技术突破本身,亦需得到经济层面特别是金融工具的支撑和助力。

这就回到了“金融科技”。对东道主上海而言,这是一个具有枢纽性质的议题。

2020年上海提出建设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金融科技中心。置于上海“五个中心”建设全局之中,金融科技是贯通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创中心的关键纽带,而金融中心、科创中心,又同时是赋能整个“五个中心”的关键支点。

上海同时致力打造人工智能高地,这是今天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必争之地。将上述多个任务集成起来,系统布局、系统发力,正是当下上海“五个中心”谋求深化的核心路径,也是得以“重塑创新增长”的关键。

由此再看外滩大会上广为传播的三句话,就很耐人寻味。



第一句来自中国工程院院士、之江实验室主任王坚:“人类去火星的路上不能没有计算和AI陪伴”。

作为国内云计算“教父级”人物,王坚此言,不无浪漫主义色彩,却并非天马行空。抽象地看,“把AI送上太空”,代表着某种终极理想,亦是根本性的创新和颠覆。而许多现实的、具象的创新成果,往往是追逐终极理想过程中的自然产物。

某种程度上,眼光放得越远,眼前的成果反而可能越多。一个真正的“中心”和“高地”,无疑要在类似的终极问题上有所追求、有所建树,而不是满足于一时的热闹和时髦。

追求终极问题,又往往考验最根本的基础理论和底层技术实力。这是需要重兵投入的方面,亦是需要特殊战略眼光和耐心的方面。

上海去年出台的《上海高质量推进全球金融科技中心建设行动方案》,就明确将重点围绕人工智能、云原生、区块链、隐私计算、量子计算等领域,推动金融科技底层技术基础研发和原始创新。如今面对大模型等领域的全新竞争态势,从底层着手,仍是颠扑不破的竞争之道。

由此,也很容易想到两个月前上海提出的“AI三问”——数学之问、科学之问、模型之问。三问并不仅仅关乎人工智能。本质上,这代表着当前各领域创新的终极之问。

敢于在终极层面追问并求解,未来之路才走得长。


第二句同样来自王坚:“从代码开放到资源开放”。

从软件时代到大模型时代,“开源”的内涵发生革命性变化——模型权重的开放本质上是对数据资源与计算资源的开放,这是今天AI竞争的关键变量。

对研发者和企业来说,开源首先是一个技术问题,是否选择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或直接影响产品的成本和竞争力。

而对一个产业乃至一座城市来说,开源背后的开放,更是一个原则问题。技术的落地应用、产业的规模化,均基于高度的开放。这包括资源开放,也包括场景开放。

王坚所谈的资源开放,直接指向太空。即便不说得这么远,仅就上海的优势论,超大城市所具有的雄厚工业基础、庞大市场和海量场景等,如果充分开放,都有望催生技术的升级、产业的爆发。

而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科创中心的联动,以及对“五个中心”的牵引,核心也是在各个层面的开放上做足文章。

开放,才有机遇、才有生态。也可以说,开放,才有增长。

第三句来自论坛一个板块的标题:“旧地图上没有新大陆”。

从五年前开始讨论金融科技,到今天密集讨论大模型,有一条是相通的,即较之传统的经济发展路径,新生事物带来的不只是工具的革新,更是范式的革新。

所谓“创新增长”,要义也在于此——创新不仅是增长的驱动力,更是增长的“存在方式”。要顺应变革,甚至驾驭变革,唯有敏捷地跟进潮流、变更范式,在全新的思维方式下考虑问题。

上海打造金融科技中心至今,在企业培育集聚、应用场景搭建和技术研发等方面都有了不俗的积累,亦在着手构建一个政策支持体系。接下来备受期待的,正是进一步突破传统路径,开展更大力度、更大规模的前沿探索。

重中之重,一是破界融合——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各领域特别是金融领域的深度应用,重塑金融生态、产业生态。

一是创新监管——基于一系列因新技术而生的新问题,探索监管科技与金融科技协同发展,利用监管科技手段提升对金融科技创新的监测、评估和预警能力,既不破底线,又审慎包容,实现创新与风险的平衡。

后者带来的考验显然更大、更紧迫、更系统,涉及法律、行政等多个方面,并在相当程度上需要颠覆传统的制度供给方式、政府监管模式、部门运作模式等等。“重塑”,正在于此。

上海的下一步,正是大胆“重塑”。努力绘出“新地图”,才能长出“新大陆”。

原标题:《观见 | 上海,何以“重塑创新增长”》

题图新华社 海沙尔 摄 编辑邮箱:shzhengqing@126.com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 观见工作室出品

作者:解放日报 朱珉迕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