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阿里派出国民级App,杀入到店领域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陈阳 鹿鸣财经 时间:2025-09-11 21:56:30
用AI重做LBS,高德地图站起来了

鹿鸣财经

外卖大战的热度还未消散,阿里在线下餐饮消费领域又一重磅落子,吸引了全网的目光。

9月10日,阿里巴巴成立26周年之际,旗下国民级应用高德地图正式发布扫街榜,剑指全球首个基于真实到店行为打造的生活服务榜单。

和以往依赖评论与好评的榜单逻辑不同,扫街榜把用户的导航、到店、复购、专程前往等真实行为纳入评价体系,让消费者真正用脚投票。

这意味着,高德试图通过AI风控和信用机制,重建一套更真实、更可信的线下服务信用体系。对阿里而言,扫街榜的发布无疑是一次战略延伸。

在餐饮和本地生活领域,榜单几乎已经成为用户决策的第一入口。

无论是大众点评的必吃榜、黑珍珠,还是各种区域性的美食榜单,榜单成为很多消费者重要的决策依据。

然而,围绕榜单的争议同样伴随已久。

整体来看,商家和消费者对榜单的质疑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其一,评价门槛过低,虚假评论、雇佣水军现象屡见不鲜;

其二,恶评成本低、好评成本高,商家常常陷入不得不送礼、拉票的困境;

其三,榜单位置的稀缺性与商业化之间难以完全切割,导致用户信任度下降。

高德在此时切入,选择的突破口是真实落地。

所谓扫街榜,并不是让用户单纯依赖评论去判断一家店的好坏,而是把用户的导航、到店、复购、专程前往等实际行为,纳入评分逻辑。

直白点说,一家餐厅是否值得推荐,不再取决于用户写下什么,而是他们是否真的去过、是否愿意反复光顾,甚至是否愿意跨越一定距离专程前往。这种从说什么到做什么的转变,本质上是对评价体系底层逻辑的一次重构。

这一逻辑背后的底气,是高德地图天然的数据优势。

作为覆盖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超过1.8亿日活的国民级应用,高德每天承载着1.2亿次生活服务相关搜索和超过15亿公里的导航里程。相比依赖用户自发填写评论的传统模式,高德能够以更大规模、更高频次的数据来反映用户的真实消费行为。

与此同时,高德还在榜单中引入了多维度的行为标签。例如,回头客榜聚焦多次光顾的用户,轮胎磨损榜体现用户跨城前往的投入,本地人爱去榜则展示了区域性口碑。通过这些细分维度,榜单不仅变得更具参考性,也为不同消费需求的人群提供了个性化的指引。对于想尝鲜的用户,可以参考专程前往类的榜单;对于追求烟火气的用户,则可以选择本地人爱去或小店榜。

但要真正建立可信赖的榜单,仅靠行为数据还远远不够。

高德在扫街榜的设计中,首次将支付宝芝麻信用体系纳入评价。用户的信用等级与其评价权重挂钩,再结合AI风控技术对虚假行为的识别过滤,形成行为+信用的双重保障。这种机制的价值在于:即使有人试图通过批量到店方式来作弊,也需要付出远超以往的成本,几乎失去了现实可行性。

这种无限贴近真实的榜单,在很大程度上瓦解了刷榜这一潜规则。

过去几年,刷评论、刷评分几乎形成了一条灰色产业链,不少商家深陷其中,不刷没流量,刷了又停不下来,运营负担不断加重,陷入恶性循环。而高德扫街榜以用户的实际到店行为为依据,则大幅度降低了这种虚假成本。

与此同时,这种机制还有一个更深远的影响,那就是把信用沉淀为商家的长期资产。在传统的评价逻辑下,商家往往只能依靠短期的营销手段来争夺流量,但一旦停止,口碑和流量便可能迅速回落。

而在行为+信用的双重体系下,商家只要持续稳定地提供优质服务,就能不断积累真实的用户行为和正向的信用评价。这意味着,优质中小商家终于有机会脱离流量军备赛,靠实实在在的服务质量被更多用户看见。

回到用户层面,扫街榜的价值也在于降低决策成本。

传统榜单的高分餐厅不一定好吃已经成为当下消费者最真实的体验,评论的主观性、甚至营销手段的干扰,导致用户在选择时往往要付出更多的时间与精力。而当榜单建立在真实的导航和到店行为上,消费者参考的就是大多数人的实际选择。这种身体力行的结果,比单一的口碑更具参考意义,也更容易激发信任感。

可以说,扫街榜不仅用技术手段重建了评价的基础逻辑,也让榜单重新成为连接用户与商家的有效桥梁。

对于消费者,这是降低决策成本、重拾信任的契机;对于商家,这是脱离流量消耗、依靠服务质量脱颖而出的机会。而对于阿里来说,扫街榜不仅是一款产品的创新,更可能成为其在本地生活服务领域的全新增长支点。

01 阿里的到店超级入口

在阿里的商业版图中,扫街榜的商业意义远不止一个榜单。

对于阿里来说,这是一条与外卖、即时零售并行的全新路径,也是本地生活版图上的关键拼图。

长期以来,本地生活服务的核心竞争点在于入口。用户的消费决策要么在团购页面完成,要么在点评内容里形成心智,再进入到店环节。但无论是团购还是点评,本质上都需要先制造需求,再引导用户做选择。

与其他平台不同,高德的优势在于天然贴近到店。用户打开高德时,大多数已经有了明确的出行目的地,这让它在消费链路上距离交易更近一步。扫街榜正是将这种天然优势转化为商业价值的桥梁,通过真实到店行为反映商户口碑,再通过榜单的分发机制把优质商家精准呈现给用户。

为了让榜单逻辑快速落地到实际消费,高德同步推出了烟火好店支持计划。

在出行环节,高德为出发地或目的地是线下商家的用户,发放价值 2 亿元的专属出行券包,涵盖公交地铁补贴、打车券、加油券等,让消费者到店的成本更低。

在消费环节则投入 9.5 亿元消费券,覆盖招牌菜折扣、到店优惠等场景,并由平台全额承担成本,直接拉动交易转化。

在流量扶持方面,高德通过首页 AI 推荐、搜索热词推送、导航语音播报等方式,每天为优质小店带去约 5000 万次精准曝光,还额外提供3000万元激励,广泛邀请达人帮助小店制作推广内容。

这些措施的落地,迅速体现在烟火小店榜的发布上。

首批上榜的2962家小店分布在全国61个城市,其中既有几代人坚守的深巷老店,也有家庭式经营的夫妻小馆,更有凭借口碑积累起来的社区小店。随着榜单扩展,烟火小店榜还将覆盖更多城市,让更多有特色、有温度的店铺被看见。

对于中小商家而言,这种机制的价值远超一次性补贴。过去,他们往往被迫卷入团购价格战或评论刷分战,既消耗利润,又难以沉淀口碑。而在扫街榜的逻辑下,用户的每一次真实到店都会被记录,形成可持续的信用资产。只要持续提供稳定的服务,就能不断积累正向评价,获得长期的数字化信用,而不必依赖高成本的营销手段。

站在阿里的战略视角,扫街榜与烟火好店支持计划的推出,标志着其本地生活布局的进一步补全。

过去,阿里在本地生活的尝试中经历过口碑、饿了么等阶段,如今,随着高德在用户规模和数据层面的持续沉淀,到店场景被重新提上战略日程。可以说,扫街榜既是产品层面的创新,也是组织层面的再出发。

如今,淘宝闪购聚焦即时零售,饿了么深耕外卖,两者共同覆盖到家场景,高德则切入到店。三条业务线各自发挥所长,又彼此补充,构成了阿里在本地生活中的完整拼图。从消费者的角度,这是买得到、送得到、找得到的一站式体验;从商家的角度,这是一次跨越营销、履约和信用的全链路数字化升级。

因此,扫街榜的推出,不仅让阿里本地生活的拼图更加完整,也为十万亿级的服务业市场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02 生态效应,AI驱动的线下消费新场景

显然,如果单纯把扫街榜看作一场外卖战的延伸,或者点评模式的翻版,那就低估了阿里的野心。阿里真正的着力点,不在于模仿既有模式,也不在于和美团短兵相接,而是借助AI与信用体系,去重塑本地生活服务的底层逻辑。

抛开前面说到的扫街榜对于消费者、商家的正向作用。让AI成为线下消费生态重构的核心驱动力,或许是阿里给行业最大的惊喜。

过去十年,AI的应用更多停留在线上世界,推荐算法决定了你刷到什么视频、看到什么广告,几乎所有场景都围绕着内容和信息。而线下世界的吃饭、逛街、出行,似乎和AI仍有距离。

扫街榜的出现,第一次把AI的能力和线下的真实行为深度绑定,和以往美化体验的表层不同的是,阿里这次进入到了规则的设计与秩序的重构之中。

更直接地说,扫街榜让消费的信任环节第一次被数字化了。

以餐饮为起点,未来完全可能扩展到零售、文娱、旅游等更广阔的业态。试想一下,当一家电影院的复购率、一家书店的专程前往量、一个景点的本地人到访率都能被量化并转化为信用,AI 就不仅是推荐工具,而是行业规则的制定者。它把选择权从话语转向行为,从口碑转向信用,从短期营销转向长期积累。

对城市来说,这是生活供给的重新组织。烟火小店不再依赖偶然的爆款视频或短期的团购流量,而是通过长期沉淀的真实行为数据进入主流视野,成为城市生活的标志性坐标。对消费者而言,这些轨迹汇聚成一份可以信赖的生活地图,不仅节省了决策时间,也重建了对线下消费的信任。

更长远和宏观地来看,这种以AI为底座的信用体系,有望成为继电商、移动支付之后,中国消费格局的又一个数字基础设施。

电商改变了货的流通逻辑,移动支付改变了钱的流通逻辑,而AI驱动的线下信用体系,正在改变信任的生成逻辑。

在全球范围内,目前还很少有平台能把 AI 和线下消费场景结合得如此紧密。欧美如Yelp、Google Maps更多停留在点评、评分、短视频推荐等轻量化层面,中国的特殊性在于移动支付和地图应用的高普及率,为 AI 进入线下交易场景提供了天然的土壤。

从这个意义上说,高德的扫街榜不仅是阿里的尝试,也是中国本地生活行业在全球范围内的一次前沿探索,它让AI与线下商业第一次实现了真正的深度耦合。

这可能是阿里正在下的更大一盘棋。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