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真能改变我们体感的,是美联储的即将开始的大放水?

IP属地 中国·北京 北向财经 时间:2025-09-14 12:03:46



说个反直觉的事儿,真能让我们体感变好的,是美联储即将发动的大放水?

最近两年,中国经济仍然在狂飙突进,GDP每年增长5%以上,科技创新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机器人、商业航天、新能源等领域,也就老美能跟中国比一下,其它的传统豪强都已经跟不上节奏了。

可尽管生产力仍然在大发展,但我们身边很多人都在说,自己的体感好像不是那么回事,经济增长似乎跟自己没啥关系,工作不好找,钱也不敢花,感觉越过越回去了。

那么问题出在了哪里?为何体感跟数据之间有这么大的落差?

答案主要是在楼市上。

因为消费不仅取决于劳动性收入,还取决于资产性收入,你家里如果有1个亿,哪怕你一天班也不上,你花起钱来也会大手大脚。

而中国60%以上的家庭资产,都压在了房产上,前些年房价飞涨的时候,给我们制造了巨大的财富幻觉效应,让我们也跟着来了一波消费升级。



但自从2022年楼市拐头向下,消费市场也跟着疲软,国家出台了很多刺激政策,以旧换新、消费贷补贴,都是想把消费拉起来。

但如果楼市的趋势没有扭转,人们花起钱来就会感觉底气不足,道理很简单,因为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大多数人在花钱时,都会考虑未来面临的一些突发情况,比如生病啊养老啊,只要自己的房子还值钱,以后还可以卖房对抗风险,可房价要是一直往下掉,就不得不省吃俭用提前攒钱,可见房产对于我们来说,相当于发挥了像社保一样的兜底作用。

可问题恰恰就出在了这里,你的支出就是别人的收入,你花的钱变少了,别人赚的钱也就变少了,别人因此就更不敢花钱了,你也更赚不到钱了,这样就会陷入一个恶性循环。

那些令人羡慕的高科技行业,虽然产值高利润高,也更能拉动GDP,但对人才的要求也高,能吸纳的就业有限,大多数人的谋生手段,还是要靠在饭馆里端盘子,在厂子里打螺丝。



所以要想解决体感问题,跟GDP数据和科技突破的关系都不大,关键还是得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重新建立一个良性循环,得让大家敢花钱,只有你敢花钱了,别人才能有钱花,大家的收入才能提高,消费市场才会活跃。

那怎么才能让人们敢花钱呢?

问题又回到了原点,得稳住楼市,稳住人们对资产性收入的预期。

而当下楼市的问题,也恰恰就出在了预期上。

正是因为市场预期朝下,刚需客都变成了观望派,买房的人是能多等一天就多等一天,而卖房的人却越来越慌,有的人宁愿租房住,都要把房子挂出去卖掉,想着反正几年之后,还能用更低的价格再买回来,导致市场出现了踩踏效应。

如果现在突然出现了一个契机,导致房价连涨几个月,肯定有一大堆观望派又抢着买房,那些原本不着急卖房的人肯定也会改主意,挂出去的房源再撤回来,这样买盘增加卖盘减少,楼市的供需关系就会重塑。



那会不会出现这个契机呢?

接下来的美联储大放水,很可能就是个契机。

我在上一期视频里讲过,特朗普正在接管美联储,从现在开始,最晚到明年的5月份,特朗普就肯定能掌控美联储的理事会。

美联储一旦被特朗普抓到手里,为了降低美债的利息支出,他肯定要搞一场空前的大放水,规模有多大呢?

绝对不是像现在这样小打小闹,讨论25个基点还是50个基点,按照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发文,他会要求美联储降息3%,也就是说,美元利率会重回1字头,这比中国现在的利率还要低一半。

如此大规模的水流出来,除了中国,还有哪个国家能接得住?



再退一步说,我们即便不考虑外资流入和人民币升值的问题,光是中资企业,就能带回来一大笔钱,为什么这么说呢?

举个简单的例子,近几年表现最亮眼的就是外贸行业,外贸企业都赚到了不少钱,但如果你是一家外贸公司的老板,你会把钱放在哪里呢?

如果你不结汇,把钱放在老美的银行里,一年光利息就能躺赚四五个点,如果胆子再大点,在美国投资股市债市,一年赚几十个点都不成问题,这不比苦哈哈地干工厂强得多?

可美联储要是把利率都降到了1点多了,你还不赶紧把钱换回来吗?

这些钱要是缓慢回流的,可能还不会产生明显的变化,但短时间内一大波钱扎堆涌入,即便只有其中的一小部分用来买房了,都可能会扭转楼市预期,就像在一个平静的水潭里,突然砸进去了一块大石头,必然会掀起一串串的浪花。



而楼市一旦稳住甚至回升了,资产托底的效应就会再次发生,各行各业都会变得繁荣,人们对经济的体感就会迅速回暖。

声明:个人原创,仅供参考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