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浙商银行年底谋变:陈海强将执掌董事长,年内二次擢升

IP属地 中国·北京 密探财经 时间:2025-11-19 20:22:15

密探财经(ID:Spy Finance)

临近年底,银行开始密集进行“调兵遣将”,其中浙商银行无疑是最受关注的全国股份制银行之一。

刚刚,浙商银行公告说,根据浙江省委决定,陈海强担任浙商银行党委书记,并被提名担任浙商银行董事长。

这意味着,陈海强不久后将成为浙商银行“一把手”。

今年7月中旬,时任浙商银行董事长、执行董事陆建强因年龄原因辞职,由执行董事、行长陈海强代为履行董事长一职。

在陆建强在被宣布辞职的前两天,陈海强的行长资格刚获监管批准,距其今年4月获聘浙商银行行长兼党委副书记也不过3个月。

这可以看出,陈海强今年内二次被重点提拔,从浙商银行“二把手”迅速过渡到“一把手”。

陈海强现年50岁,早年曾任职于工行、国开行、招行,于2015年进入浙商银行,先后曾任该银行宁波分行行长、杭州分行行长。

2020年7月,成为陈海强事业腾飞的重要转折点,此时被提拔担任浙商银行副行长、首席风险官,不久进入该银行董事会成为执行董事。

已任副行长四年半的陈海强,今年4月被擢升担任浙商银行行长兼党委副书记,仅次于时任浙商银行“一把手”的陆建强。

纵观近两年浙商银行高层变局,去年8月中旬是个关键节点。当时,浙商银行行长张荣森因个人原因蹊跷辞职。这才有了后续一系列核心高层变动。

对于陈海强来说,即将成为浙商银行“新掌门人”。实际上,从陆建强今年7月到龄退休辞职,到陈海强代行董事长一职,其实他就已是该银行“一号人物”。

在陈海强的治下,浙商银行战略有新动向,比如坚持将风险防控、合规管理作为第一要务,绝不为做大规模、完成目标而放松风险防控的要求。也就是说,不再盲目追求粗放扩张。

在具体做法上,浙商银行主动调低了规模增速预期,资产结构主动压降了收益较高但潜在风险也可能较高的房地产、网贷等的配置,加速向“低风险、均收益”转变。

按陈海强今年中期业绩会上说的,2025年下半年坚决守住各项核心指标底线,稳步拓展安全经营的边界。换言之,安全成其第一要务。

当然,这种“3万亿级”系统重要性银行的调整转型也并非一蹴而就,比如今年中报业绩“双降”,到第三季度跌幅明显扩大。

今年前三季度,浙商银行实现营收489.31亿元,同比下滑6.78%,其中第第三季度同比下滑8.88%;归母净利116.68亿元,同比下滑9.59%,其中第三季度同比下滑18.45%。

该期内,浙商银行净息差1.67%,同比下降13个基点,跟今年中报披露净息差同比跌幅一致;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3.23%至344.38亿元;非利息净收入同比下滑14.26%至144.93亿元。

针对净息差,浙商银行管理层近期提到,我行将持续研究优化资产结构配置策略,减缓资产收益率下行压力;持续提升活期存款占比,全力压降负债付息率;持续强化息差管控,稳住利息净收入基本盘。



密探财经图库

在资产质量上,浙商银行当前面临的挑战并不小。截至今年9月底,其资产总额近3.39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幅增长1.91%;发放贷款和垫款总额近1.9万亿元,较去年底增幅2.11%。

该期末,浙商银行不良贷款余额256.61亿元,比去年底增加1.67亿元;不良贷款率1.36%,比去年底下降0.02个百分点,高于该期末股份制银行均值1.22%;拨备覆盖率159.56%,比去年底下降19.11个百分点,低于该期末股份制银行均值210.11%。

浙商银行管理层解释说,今年以来该行继续加大风险处置力度,前三季度处置了398.84亿元风险资产,但新计提减值192亿元,占营收约40%,仍保持较大的力度。

“将继续坚持‘低风险、均收益’经营策略和‘审慎、稳健’风险偏好,把化解处置风险作为风险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防控新增风险和化解存量风险并行,在‘风险第一’的前提下实现高质量发展。”

为此,浙商银行还推出了6大措施:

1、严把新增授信客户准入关口,加强产业研究对授信资产布局的引导等;
2、全面完善风险管理体制机制,筑牢全过程风险管控防线;
3、强化房地产授信业务全流程管控,持续防控相关风险;
4、优化小企业和零售业务风险管理体制,推动数字化、场景化业务转型发展。
5、加大不良资产处置力度,全力化解存量风险
6、推进AI在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提升数智风控能力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