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虎嗅科技医疗组
作者 | 陈广晶
编辑 | 苗正卿
头图 | AI生成
AI+机器人杀疯了,接连打出拯救低生育率的“王炸”。
“人的缺点毛病她一概没有,而且你让她干什么,她就得干什么……”这句台词来自1996年春晚小品《机器人趣话》,相信很多人都对它印象深刻。小品里,郭达扮演的单身汉买了个进口机器人当老婆,结果被折腾得哭笑不得。
这个“完美伴侣”的设定,在很多人心中埋下了畅想的种子。深圳卡伊瓦机器人创始人、新加坡南洋理工博士张其峰很可能就是其中之一。今年8月初,这个深圳机器人产业界知名人士因为孕育机器人彻底破圈了。
“全球首个孕育机器人”“明年交付样机”“初步定价约10万元”等炸裂信息,在国内外都引发了激烈而持续的讨论。认为“机器人售价比彩礼低多了是单身者福音”的有之,认为“终于可以将女性从生育之苦中解放出来了”的有之,担心婴儿工厂就要来了的也不在少数……
结果,还没等大家从震惊中缓过神来,8月14日,张其峰就紧急在其微博账号上发布澄清声明称:“孕育机器人是境外的项目,我们只配合做仿真人型机器人本体”。引起人们广泛关注的孕育机器人最新进展,其实是媒体“为了流量断章取义”。
在此后转发的澄清报道中,张其峰干脆直接切割与孕育机器人的一切关系,称其所说的样机是一种仿真人形机器人模型,不具备孕育功能,初步定价约为10万元。且卡伊瓦机器人从未开展过相关研究,也没有与任何团队和机构就此展开合作。
尚未删除的访谈视频也显示,关于孕育机器人的部分,是张其峰在谈及想开发的机器人时提到的例子。而张其峰所在公司最擅长的是送餐机器人,卡伊瓦自从2014年成立以来,一直在为各界合作者定制机器人,相关收入支撑了其自有项目的研发。
虎嗅联系到张其峰本人,他对这一话题已不想再谈,表示“澄清的内容很清楚”。
至此,“孕育机器人即将上市”的闹剧草草谢幕。
然而,在如火如荼的科技热潮中,AI+机器人等新技术改变人类生育、养育现状的进程却是不可逆转的。
孕育机器人是妄想?
“目前来看不太可能,主要是很多科学问题还没解决,技术解决方案没那么快能出来。”早在孕育机器人点燃舆论之初,知名妇产科专家、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妇产科主任段涛就这样向虎嗅表示。
他告诉虎嗅:“一个医疗相关问题的解决需要走的路径,包括:科学问题解决、技术方案成熟、临床应用和支付方案。”这意味着,任何与生命、健康相关的新技术都不可能快速、轻易地应用到人类身上。
不过,从历史经验和科技发展进程来看,这并不意味着,人类摆脱生育之苦是永远都不可能的,而机器人只是可能的载体之一。
人类追求体外孕育胚胎的历史由来已久。早在1924年,英国遗传学家、生物学家J.B.S·霍尔丹就曾预言,到2074年,人类在体外孕育胚胎将成为常态,由女性生下的婴儿占比将降到30%。从科技发展形势来看,孕育机器人的技术阻碍正在减少。
在仍未删除的采访视频中,张其峰曾透露,孕育机器人的技术原理,是将人造子宫等医学技术与机器人结合,模拟人类生育的过程。机器人外壳会配置高阶的生理模拟系统,包括温度控制、养分供应和胎儿感知与数据监控等,确保胎儿在机器人体内健康发育。
这种设备的本质是模拟子宫的环境和对胎儿各项指标的即时检测,外形如果是惟妙惟肖的仿真人无疑更能吸引大众关注,更具商业价值。
卡伊瓦在仿真机器人方面的表现也颇为可圈可点。当地媒体也曾报道,这家成立于2014年的科技公司,已经突破了核心关节模块技术瓶颈,实现了进口替代。其仿真女性机器人还搭载了多模态情感引擎,整合了微表情识别、语音语义分析和生理信号感知,可随人类的情绪变化调整交互策略。
从全球机器人开发的角度看,各国在仿真方面也在持续突破。就在去年,波兰的研究团队推出了人造肌肉驱动双手的机器人,尽管画面还有令人不适之处——有人认为像刚死去的尸体,还是展示出了通过新材料模拟人类肢体、器官的可能性。
在医学领域,人造子宫及相关技术也在持续突破中。去年7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研究者,将还有一个月才足月的“早产羊”放置到人工羊水中,通过手术与母羊建立起体外循环,而不使用以往人造子宫常用的ECMO(体外膜氧合,一种体外生命支持的基础技术)。
这只胎羊存活了90分钟。业界认为该实验验证了“去ECMO人造子宫”的可行性。这也是继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将胎羊体外最长生存期增加到28天(相当于人类妊娠的23周以上)之后又一里程碑事件。
在超早产儿救治方面,全球成功救治的最小的超早产儿,胎龄已经向前推进至21周+1天!在中国最低胎龄超早产儿也达到了21周+4天。
从全局来看,体外孕育胚胎的大网正从孕早期和晚期两端向中间聚拢,一旦合并,则胚胎可以在体外生存。
当然,这项技术还需要迈过科学、工程、伦理等多个维度的一座座大山。
而且哺乳动物的怀孕过程仍然有很多不解之谜,胎盘像一个神奇的小宇宙,不仅给胎儿提供了成长所需养料、抵御了病毒侵袭,孕育是否充分还决定着胎儿成年后的健康状况。
已有研究显示,婴儿如果过早离开母体(不足35周),成年后患2型糖尿病的风险比足月出生的婴儿高60%。在既往的试验中,日本研究者用人造子宫成功“孵化”出的鲨鱼,平均存活时间163.2天,最长的226天,而其所属的灯笼鲨群体的平均寿命可达15年左右。
对于研究者来说,让胎儿在体外孕育、存活固然挑战重重,如何让他们出生后健康地活下去又是更大的难题。
AI机器人能带娃了?
在孕育机器人带来的震撼的余韵中,机器育儿保姆大军已经来了。
“生孩子不是最大的问题,养孩子才是啊。”面对各界催生、鼓励生育的方案,这句话是很多年轻人的心声。除了经济因素,精力上的付出更是巨大的隐形压力。
试想上了一天的班,回家还要应付孩子一遍一遍讲同一个故事的要求,没有哪个打工人能不头疼。幼儿园、学校忽然放假,对于缺少帮手的年轻父母更是棘手,通常是有一方不得不请假照护。
为了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照护难题,国务院办公厅还在2019年专门发布了相关服务行业的指导意见。其中就提到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加了芯片的尿不湿、智能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机器人、面向托育机构的AI摄像头、边缘计算盒子等,都在相继推出。
家庭育儿相关的智能产品很多集中在3岁以上儿童的陪伴方面。“有时候正在忙工作,孩子让我给他重复读绘本,这时候我就会让他去找机器人。”有家长这样表示。相比动画片之类的电子榨菜,AI机器人不仅可以转移孩子的注意力,还可以随时应对他们的“十万个为什么”。
而脆弱的新生儿,不仅要吃好穿暖,还会面临各种突发的健康问题。比如:呼吸暂停是早产儿和体质较弱新生儿的常见病症,如果养育者不能及时发现,很可能导致婴儿大脑损伤,甚至猝死。这让很多新手爸妈焦虑不已。在国内一项调查报告也显示,92.6%的新手妈妈有监护依赖问题。
此前,“监护时代”也催生了一个近30亿美元的智能硬件市场。
全球范围内,已推出了通过摄像头监测婴儿生命体征、通过侦测婴儿哭声发现异常的“智能育婴看护板”,通过非侵入性光纤生理监测技术(nFOPT)侦测婴儿细微呼吸变化的AI机器人保姆、智慧婴儿床垫,嵌入了无线脉搏血氧仪、可以监测睡眠的智能袜子,以及关注婴儿何时醒来、记录使用多少尿不湿、提醒喂奶等多种需求的产品。
在大模型、智能体时代,玩法更加多样。国内还有团队基于火山引擎边缘智能及扣子等,开发了可以替家长讲故事、唱儿歌安抚婴儿的系统;还有企业开发了模拟子宫环境的医疗级智能睡袋等。
Growth Market数据显示,全球仅婴儿睡眠监测硬件市场规模就有28.4亿美元(折合人民币202.35亿元)。另据点点数据,海外一款侧重环境调控的睡眠相关产品,月均收入一度稳定在200万美元左右(折合人民币近1500万元)。
在国内电商平台,婴儿智能监护产品、儿童陪护机器人等的销量、30天加购量、种草量都在成倍飙升。另据智研咨询研究报告,预计2025年,中国教育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142.4亿元。同比增长约7.6%。
就在8月初,一款号称能摸婴儿心跳的母婴AI陪护机器人正式面世。
根据公开报道,这款名为PanPan的机器人由医疗机构南山妇幼保健院和科技公司梦网智能联合开发,具备流畅交流互动,提供健康管理和诊疗建议,心率、血压、体温等体征智能监测、异常报警,以及提供孕期诊疗、婴儿喂养、疾病预防等多方面指导等功能。
根据南山妇幼保健院透露的信息,这类机器人与医院后台数据实时对接,通过AI算法可以构建起孕产妇、婴幼儿的健康画像,结合具体个人的各阶段体征数据,可以推算孕产妇、婴幼儿的健康状况,给出医嘱级的指导。
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将AI+硬件在母婴领域的竞争,从如何贴心地做好新手父母的助手,做好婴幼儿情感陪伴、安全保障,卷到了售后服务领域,还是专业的医疗服务。
据接近梦网智能的相关人士透露,该产品的上架销售工作“正在有序进行中”。
带娃不能全甩手给科技
对于70后、80后、90后的人来说,除了完美的“机器人伴侣”,不那么完美的“哆啦A梦”也是梦寐以求的玩伴,当他们为人父母,虽然AI+机器人设备不及哆啦A梦,也在快速成为其育儿搭子。
数据显示,智慧育儿工具正在快速渗透到年轻父母的生活中。艾瑞咨询的一份报告显示,智能母婴产品在中国的渗透率快速提高,到2025年预计达到27.6%。相比2020年的5.3%,增长了4倍以上。
业界认为,在生育率下降的趋势下,选择生育群体越来越重视科学育儿的现状,促成了该赛道快速增长的势头。很多父母认为,AI比他们更懂宝宝的需求。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现有产品也有不完美之处。比如:功能同质化严重导致竞争过于激烈;网络信号差、技术不够成熟不能满足多元需求等导致用户体验差;以及可穿戴设备导致婴儿出现不舒服等,比如袜子磨脚。
AI+机器人过度介入亲子关系,也可能造成新的心理问题,比如:患上AI精神依赖症,湖北省心理卫生协会理事贾洪武就曾表达对未成年人使用AI情况的担忧。
“很多小孩将AI陪伴视为知己,他们觉得AI最大的好处是安全,永远不会背叛他们,不会生他们的气,这种无条件的陪伴对青少年吸引力很大。”贾洪武认为,这个过程中,如果未成年人过度依赖AI,就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
显然,AI机器人营造的“完美世界”,并不能帮助孩子掌握应对真实世界的能力。
更重要的是,家长对AI机器人育儿帮手的过度依赖,还可能进一步加重父母缺位问题。
在一项涉及924个3到6岁幼儿父母的调查中,研究者发现,目前幼儿父母陪伴态度和陪伴效果呈中上水平,但是仍然存在养育陪伴和学习陪伴相对薄弱,母亲陪伴时间远多于父亲的情况。
育儿机器人的加入,则可能进一步减少父母陪伴的时间。按照现有研究,这可能会影响孩子未来的职业发展、受教育程度、心理健康等。
从这个角度看,部分AI机器人已经偏离了辅助父母更好育儿的初衷。而从根本上说,科技并不是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的终极解决方案。
父母陪伴缺失问题的解决,正如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长聘副教授李雅文等人撰文所说,需要政府、企业以及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为双亲陪伴创造条件。
这或许才是解决低生育率的真正“王炸”。
本文来自虎嗅,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767839.html?f=wyxw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