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鼠两端”行不通!
就在今天(9月15日)中午,身处和罗永浩“对线”风口浪尖西贝,终于发了最新道歉声明,主打一个“虚心接受,坚决整改”!
所有整改措施都指向同一个目的:尽可能把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调整到门店现场加工,不惜增加成本和人手,在门店内创造肉眼可见的“现场操作”。
微博(下同)
面对西贝的道歉整改,罗永浩一方似乎并不接受,并于当日中午在微博上提出了“五问西贝”:
从昨天到今天,西贝和罗永浩对线的“战火”越烧越旺——这次“拱火”的,竟然是西贝一方!
据多家媒体9月14日报道,西贝创始人、CEO贾国龙于当日凌晨在某微信群中发文提及了近期争议,并承认应对方式有误。问题在于——这不是完整的发言,后半段才是点燃炸药桶的“火星”!
在疑似一开始没被放出的后半段中,贾老板将罗永浩形容为“网络黑嘴”“网络黑社会”,这下罗永浩不乐意了,直接反击“我认为你是诬蔑诽谤”,并在微博上呼吁“找一个大的网络平台直播,当面公平公正冷静理性地对一次话吧”。截至发稿,这条微博点赞超过12万!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西贝之所以被罗永浩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昏招”频出,以至于最终还是道歉整改,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搞错了对象,把提出问题的人,当成了问题本身!
西贝,是怎么失去舆论“话语权”的?
我们不妨就以此轮风波中传得沸沸扬扬的“保质期两年西兰花”为例,说明西贝本有多次机会澄清事实,却选择了避重就轻,不敢面对消费者质疑,最终限于被动,“有理说不清”的。
据极目新闻等,针对“西贝儿童餐使用冷冻西兰花且保质期为两年一事”,西贝某店厨师长表示“每个原料存储的时间和加工工序都不一样。根据食材原料的生产工序、新鲜程度和所需存储温度,可能会有保质期上的不同,符合国家标准就可以了,包装上也有有机码”。
单就这个回复而言,说了这么多,其实并没有触及核心问题——冷冻西兰花,究竟是不是比菜市场现买的西兰花健康?或者扩大一些范围,“新鲜”蔬菜和冷冻蔬菜,究竟饭店应该用哪一种?特别是此处又涉及到儿童餐这一“红线”——亲子餐厅,可是西贝目前的招牌!
但真实的答案可能有些反常识: 你去菜场买的西兰花,未必有西贝的“冷冻”西兰花健康。在这一点上,我们可能“错怪”了西贝,但西贝因此被骂,同样一点不冤!
首先来分析这句话“理”在何处:
首先是技术的代差:现代化的急冻技术(Blast Freezing)可以在蔬菜采摘后极短时间内将其冷冻,有效锁住维生素等营养成分。而菜市场的“新鲜”西兰花,从采摘、运输、批发到零售,可能已经过去了几天,期间维生素(尤其是维C)会在常温下不断流失。
其次是食品安全控制:中央厨房对蔬菜进行统一的清洗、农残检测、切配和急冻,这个过程的可控性和卫生条件,远非菜市场摊贩能比。菜市场的蔬菜被多人挑拣、接触灰尘和细菌的风险更高。而选择切配好的蔬菜,也减轻了后厨的清洗负担,与此同时,标准化处理可以保证每一份产品的品质稳定,且几乎无损耗。
因此从技术上来说,西贝选择“冷冻”西兰花,几乎是唯一的选择。但为什么在此次事件中,它却成了西贝的“火药桶”之一?原因其实只有三个字:预期差!同样一句话,从不同的人嘴里讲出来,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
消费者去西贝消费,支付的不是“更安全的西兰花”的费用,而是“餐厅用餐体验”的费用。这其中包括了环境、服务、烹饪和最重要的——“锅气”和“现做”的期待。作为一家人均消费不算低的餐厅,这样的要求并不算过分!
一旦消费者发现“我支付了用新鲜蔬菜的价格,为什么吃到的口感和用冷冻蔬菜做出来的差不多?”自然会产生价值感的落差。这并不是一个技术问题,本质上是一个“体验”问题。为一份工业化标准产品支付手工现做的溢价,这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这就好比你去一家号称“手工现磨”的咖啡店,却发现他们用的是最高级的速溶咖啡粉,即使技术上能证明速溶咖啡保留了多少风味物质,消费者依然会感到愤怒——被“欺骗”后的愤怒。
我们可以设想,如果西贝像一些国际商超巨头那样,坦率地告诉消费者“我们为了确保全国门店的蔬菜品质稳定、安全可控,采用了国际通用的急速冷冻技术,这能更好地锁住营养”。那么很多理性消费者是能够理解和接受的,也不会有“被欺骗”之感。
但如果这样的话,很可能会触及西贝消费者中庞大的基本盘,特别是“宝妈”群体——“天然”“无添加”“手工现做”“吃的放心”每一个词都符合“给孩子最好的”目标,一旦这些概念被打碎,对于消费者自身而言,无异于一场“信仰”的崩塌,对西贝而言也会构成反噬!
“急速冷冻技术”这个词,在专业人士看来是高效和科学,但在很多宝妈听起来,可能会下意识地联想到“工业感”“科技与狠活”“不天然”“预制菜”——尽管这在科学上或许站不住脚,但这就是残酷的消费现实。
然而纸里终究包不住火,消费者也是在不断进化的,一旦碰到罗永浩这样的批评者揭开真相(或许是局部的),引燃“火药桶”,西贝再想“灭火”,只会付出更大的代价——近期不少门店营业额急剧下降就是证明!而此次西贝的道歉整改,将多项预制菜品改为现做,正是付出的“代价”。
总而言之,西贝的困境在于:它既想要工业化带来的效率和利润,又想要“现做现炒”的故事和溢价。在信息越发透明的今天,这种“首鼠两端”的策略注定难以维系!西贝之所以在很多问题上一再避重就轻,核心就是,困入自己所编织的这样一个“黄金牢笼”里,从而硬生生失去了舆论“话语权”!
西贝此次最终“服软”道歉,可能并不仅仅是为了度过本轮危机,还牵扯到品牌的长期规划——西贝的上市之路,还能如期走完么?
西贝的2026
上市之路还能走通么?
互联网是有记忆的:早在2023年,贾国龙发布内部信,计划借2023-2025的发展,在2026年完成IPO,希望成为一家千亿市值的上市公司。当年西贝餐饮集团2023年整体营收突破62亿元,创历史新高。
2024年市场骤然降温,客流下滑、增长乏力让西贝经历了创业以来“最艰难的一年”。贾国龙不得不重新担任CEO,亲自面对市场的严峻形势。与此同时,餐饮行业整体承压,2025年上半年多家头部企业营收出现下滑,西贝亦面临市场挑战,“西贝何时上市”也再次成为市场热议的话题。
而就在此次风波中,贾国龙也没忘记回复该话题:据投资快报等,在直播中,贾国龙在谈及是否有上市计划时表示,不拒绝,也不设定目标。“做好比做大重要,顾客喜欢我们,员工认可我们,比什么都重要”。
从天眼查看到,贾国龙为西贝实际控制人,直接持股比例29.71%,总持股比例77.91%。2017年至今,西贝共有3轮融资。最新一次融资是2025年1月25日,投资方为成都新潮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但该公司认缴出资约27万元人民币,持股比例0.2744%——还不够一家门店一个小时的营业额!
由于西贝目前尚未上市,更多的财务数据我们尚难以得知,不过罗永浩的一句“拿预制菜假装不是预制菜带来的税率差异呢,要不要给公众摊开讲讲?”倒是值得一讲——这可是真金白银!
近期,国家正在酝酿预制菜的国家标准,这也会涉及到餐饮企业的税收判定,而一旦(我是说万一)西贝的商业模式被定义为预制菜,这可能会导致税收成本激增,进而严重影响公司的盈利,这或许是贾国龙拼命澄清“西贝没预制菜”的考量之一!
据《中国税务报》2024年5月的一篇文章,餐饮商户同时提供烹饪即烹食品和饮食场所的,按照餐饮服务性质适用6%税率缴纳增值税;如果是餐饮商户对即配食品加工烹饪后销售并提供饮食场所的,应作为提供餐饮服务按6%税率缴纳增值税——这里的“即烹”“即配”就是西贝目前的主要商业模式,所有的菜都需要经过后厨加工!
但如果是“即热”食品,也就是预制菜一般的定义——所谓的“加热即食”呢?按照该文章,“纳税人直接销售即热食品的,与销售一般货物一致,应按13%税率缴纳增值税,如属于农产品范围则按9%税率缴纳增值税”。无论是9%还是13%,都比之前的6%高了不少,这对利润微薄的餐饮业而言,绝对是不可忽视的成本因素!
以上仅仅是数量级的估计,具体的计算细节就不展开了,但如果真的按照“预制菜”的13%计税,相信会重估西贝的利润逻辑——这或许是以西贝为代表的一批餐饮业,拼了命也要和“预制菜”撇清关系的重要推动力。
先不谈税务,此番西贝的整改措施,在短期内或许也会使得利润肉眼可见承压:全面转向门店现做,将极大增加人力成本、培训难度、出餐时间,也会带来更大损耗。如何在高客流时段保证效率和口味稳定,是一次巨大运营能力和运营成本的考验。
更要命的是,此次整改默认了“预制=不好,现做=好”的公众认知,这与它之前坚持的“预加工≠预制菜”的技术辩护自相矛盾,相当于向公众低头,影响的是自身的品牌叙事,变相承认了“牢笼”的坚固 !
尾声
不管怎么说,西贝的九条措施是一次果断、精准且代价高昂的危机公关。它完全放弃了“教育市场”的傲慢姿态,转而彻底“迎合市场”的情绪需求。其首要目标是止血,尤其是守住儿童餐带来的家庭基本盘。
短期看,这能有效平息舆论风暴;长期看,西贝必须找到一种真诚的新叙事,来平衡工业化效率与消费者情感需求。否则难免遭遇更大的风暴。正如罗永浩所言“如果真有一个人想毁了西贝,那就是贾总本人”。
免责声明
(上下滑动查看全部)
任何在本文出现的信息(包括但不限于个股、评论、预测、图表、指标、理论、任何形式的表述等)均只作为参考,投资人须对任何自主决定的投资行为负责。另,本文中的任何观点、分析及预测不构成对阅读者任何形式的投资建议,亦不对因使用本文内容所引发的直接或间接损失负任何责任。投资有风险,过往业绩不预示未来表现。财经下午茶力求文章所载内容及观点客观公正,但不保证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等。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