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金融 » 正文

李斌2014年说的话,大家终于发现是对的

IP属地 中国·北京 财经无忌 时间:2025-09-16 00:47:51

文 | 陶魏斌

“如果消费者买到一款无糖饮料,感觉就像是白花钱了。”

2011年,东方树叶初登市场时,即便在公司内部也弥漫着“怀疑”的声音——而随后近七八年的产品销售状况,更为这种质疑推波助澜。

不少经销商和零售商反馈产品动销缓慢,库存积压严重,甚至有人直言“这根本不是市场能接受的东西”。

但最终,随着时间推移,无糖饮料逐渐从“小众”走向“主流”,东方树叶也迎来了属于自己的高光时刻。

这是长期主义在中国市场获得丰厚回报的生动注脚——而蔚来,正成为这一朴素却不易践行的商业圭臬的最新案例。

“纯电的领先只会越来越强。”在今年9月初蔚来发布Q2财报后,李斌在媒体沟通会上说。

当前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内,这个结论正渐成共识。以增程技术发家的理想汽车,包括问界品牌,均已开始全力押注纯电产品。

而李斌的另一个观点,则还存在讨论空间,因为至少目前,同行的响应还只停留在嘴上。他说(新能源车)“车电分离,可充可换,电池租用,这个模式是终极方案。”

事实上,包括纯电、换电,以及大三排,这些都是蔚来一直坚持在做的。“2014年我这么想,今天依然这么坚信。”

蔚来在2025年迎来坚守十年的最有力市场认可。

今年8月,蔚来交付量达3.1万辆,同比增长55.2%,创历史新高。



乐道L90依然延续热销态势,自上市以来累计交付超12,500台,连续六周进入大型SUV周销量TOP 3。

同样被惊呼“神车”的蔚来全新ES8,在预订用户里,除去蔚来老用户的换购,增程和燃油的车主占到80%。

与此同时,蔚来股价在7-8月累计上涨89.7%,资本市场上,包括摩根士丹利、花旗、中金、摩根大通、大和等在内的全球知名投资机构,一致认为蔚来公司经营全面向好。

当新能源行业从“技术混战”进入“价值分化”阶段,这个曾因“烧钱”被质疑的品牌,正以行业标杆的姿态重构市场认知。

“我2014年跟投资人讲的东西,跟现在讲的东西,其实没有很大的区别。”李斌说。

1、纯电崛起,增程退潮的必然逻辑

2019年应该是在蔚来历史上最为艰难的时刻。

巨大的投入、融资不顺再加上市场尚未成熟,李斌坚持的“纯电、可充可换”模式遇到了极大的挑战。

巨大的压力之下,并非没有人劝过李斌“先做增程活下来”。

“如果能穿越回去,我会先做增程赚点钱。”李斌的这调侃看似云淡风轻,实则充满了艰辛与不易。

彼时的市场,确实偏爱增程:2020年理想ONE年交付32624辆,公司现金储备达到298.7亿元,2022年3月问界M5增程版开启交付,当年8月月交付就达到了1.68万辆——几乎相当于很多纯电车型一年的交付量。

但行业趋势的转向比想象中更快。

据乘联会今年1—7月,纯电车型销量增长35.2%,增程车型增长12.1%;其中,7月纯电车型销量同比增长24.5%至68.3万辆,增程车型则暴跌11.4%至10.2万辆。



市场数据正在反映出纯电车型在受到用户的欢迎——其中一个重要的核心转折点在于“补能焦虑的消除”。

中国充电联盟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7月底,我国电动汽车充电基础设施(枪)总数达1669.6万个,同比增长53%。

按国家能源局局长王宏志的说法是,“我国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

而在今年7月,蔚来第8000万次换电服务正式达成,同时蔚来还完成了高速换电千站计划,建成了全国主要城市间高速换电网络,连通550城,蔚来、乐道用户高速公路出行已经和油车一样便利,补能焦虑宣告终结。



这也是为什么过去被市场追捧的“增程”逐渐失宠的原因。

事实上行业永远逃不开一个真理:那就是市场从不为“过渡”买单,只有能彻底解决核心痛点的技术,才能站稳脚跟。

这种场景对比,像极了功能机时代的“小灵通”与移动手机。

当年,国内移动通讯尚处于起步阶段,大哥大等高端手机仍是土豪的象征,手机话费高昂,而固定电话又受线路限制。

小灵通凭借其“基站覆盖范围适中、资费亲民、辐射低”的优点,迅速在试点地区受到热捧,成为普通大众负担得起的“移动电话替代品”。

2006年10月,“小灵通”用户数量达到历史顶峰,在中国大陆拥有9341万用户,全球用户量突破了1亿。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通信行业的飞速发展,小灵通这一曾经的“时代宠儿”逐渐走向了衰落。

技术迭代使得新型移动通信设备层出不穷,功能日益强大,而小灵通则因其信号覆盖局限、功能单一等缺点逐渐被市场淘汰。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在中国当下的新能源汽车行业里,增程技术的退潮亦是同理:它是基建短缺时代的“权宜之计”,而纯电才是技术终局。

其他品牌的动态更能印证这一趋势:截至2025年7月,比亚迪纯电动车销量占比为54.8%,超过了插电混动车。即便以增程起家的理想,也在今年推出了首款纯电中大型SUV理想i8。

2、大三排走红,不是偶然

“二孩家庭把车门一关,最先爆发的矛盾从来不是去哪儿,而是谁坐第三排。”这是网上一个特别火的话题。

在这个话题的背后,则是这两年大三排车型在国内,逐渐从小众走向主流的现象。

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分会数据显示,2021年至2024年,大三排SUV市场持续升温,三年复合增长率突破40%,远高于SUV整体市场增速。2024年,国内大型、中大型SUV累计零售销量达164.6万辆,同比增长52.5%。



事实上,大三排车型的走红,是社会结构、技术突破与中国市场特色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社会需求看,三孩政策落地后,“全家高品质出行”成为新刚需。二孩、三孩家庭的增多,使得家庭成员结构发生变化,对出行空间提出了更高要求。

与此同时,城市化进程加快,居民收入水平提高,消费者在追求实用性的基础上,开始重视驾乘体验与品质感。另一方面,消费升级更推动大三排车型的受众群体日益多元,覆盖追求商务接待、车内办公、休憩放松、露营出行等多重场景的用户。

再加上中国市场对“大即是好”的偏好根深蒂固,大三排SUV的走红,便顺理成章地成为新时代家庭出行的象征。

听上去这似乎是一个“水到渠成”的事,但在李斌看来,背后的关键因素是技术的进步。

“很多技术,如果没有到一定的成熟度就没有办法量变到质变。”

要造出一台像乐道L90那样“座座都是VIP、6人10箱无压力、前后都能装行李”的大三排,其实没有想象的这么容易。

“L90其实不是今天搞出来的,是三年前的决定,让手上的技术积累到这个时间点能做出来。”李斌解释说。在他看来,造纯电大车是有门槛的,不是一蹴而就的。“这是我们十年技术创新。”

客观来说,正是蔚来十年专注于纯电,为纯电大车奠定了体系化的优势,才在今年成就了乐道L90以及第三代ES8的产品体验。



“技术创新、充换电基础设施的普及,以及用户心智的变化、消费心理的变化,这三件事情放在一起,就能够推动大三排SUV,真真正正进入纯电的时代。”李斌说。

3、市场需要长期主义者

李斌又“搞”到钱了。

就在这个月的10日,蔚来宣布完成了10亿美元股权增发融资,投资者包括来自美国、英国、瑞士、挪威及亚洲多个国家知名长线投资机构。

这是蔚来今年的第二次公开融资。在3月份,蔚来曾公告拟以每股29.46港元的价格配售股份,融资35亿港元。

在当下的融资环境中,资本还能持续加码,也证明了蔚来是一家被严重低估的公司。

而李斌和他的同事们也在证明蔚来正在走出第二个低谷——事实上2019年的那次困难程度远超这次。

在9月2日晚间的财报电话会上,李斌向分析师们交底:第二季度是蔚来今年的底部,从第三季度开始,蔚来将迎来销量、营收、毛利、现金流等多个关键指标的环比改善。

“我们有信心在今年内实现毛利率20%的目标,第四季度实现经营性现金流转正,进而实现盈利目标。”李斌说。

如果把经营时间持续拉长,某一个季度的财务数据,可能并不能说明什么,但李斌这次显得特别重视,“我觉得在一个合适的时间节点,去证明我们可以做到这件事,还是挺重要的,这是一个经营的需要。”

就像东方树叶在等待了十年后,迎来了市场的重新评估,如今依靠乐道L90和新款ES8,蔚来也因坚持“长期主义”获得了回报。到今年第四季度,蔚来、乐道、萤火虫三个品牌的总产能能到达月均5.6万辆。



销量的规模化,也意味着蔚来过去十年长期坚持的投入,进入了红利收获期。

“很多时候中国的企业,就是‘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很多都是在产品定义这个层面,去总结反思,但是在技术路线和产品规划方面,讨论的比较少,这个也是我们蔚来,做事情和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李斌坦言,“如果大家去看蔚来十年前做的事情,说的事情,和今天区别不大。”

2017年,当行业追捧增程时,蔚来坚持押注纯电与换电。2022年,当多数新势力陷入“10-20万纯电小车价格战”时,蔚来又提前布局大三排市场,避开红海竞争。

对技术的投入则是蔚来战略定力的另一个表现。

自2014年成立以来,蔚来已经在研发上累计投入超过600亿元,从2022年开始,蔚来每个季度的研发投入强度,基本维持在30亿元左右,全球申请中及已授权专利总数接近10000项。

但在过去,市场太在意短期销量和季度业绩,对于蔚来在战略定力与长期主义的坚守上,并未得到合理的体现。

所幸到了2025年,蔚来迎来了自己的“技术大年、产品大年和基础设施建设大年”,这也标志着蔚来将全面进入一个收获期,也让市场给了一次重新评估蔚来真正价值的机会。



“熬过这个低谷,就等到了现在,见到了曙光。”这是李斌的自信。

路易斯·塞尔努达在《朝圣者》中写道:不要回头,忠实于你的路途,不要怀念,一种更轻松的命运。

而在新能源行业的下半场,也只有那些像蔚来一样,耐住性子做研发、沉下心解痛点的企业,才能在“价值分化”的浪潮中,真正站稳脚跟。

毕竟,所有的“突然爆发”,都是“蓄谋已久”的结果。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