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股市很火。具体到光储新能源,也有些规律可循。在光伏储能“反内卷”、去产能的当下,至少有两大战略机遇日益清晰:
一类来自AI,我们管它叫“AI+”。算力是AI的基座,而能源是算力的基座——即大家所熟悉的AI的尽头是能源,是绿电。与此同时,AI在绿电生产与能源管理、绿电绿证交易等方面又将深刻赋能。
另一类战略机遇,赶碳号给它取名,叫“绿电+”。这类商业模式,就是新能源、绿电对于所有高耗能传统产业的改造,重点体现在绿电直连、独立储能、风光储耦合制氢氨醇等等。
在以上这两大战略机遇激发、催化之下,实际上已经有很多明星企业涌现出来。赶碳号发现一个规律,这些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企业,而是新能源企业中最懂电网的企业,是率先拥抱AI的那一批企业,像阳光电源、海博思创,等等。
最近,工信部领导提出,反内卷的重要目标就是服务于新型工业化。赶碳号认为,这些企业就是新型工业化的代表。而且,他们为我们,特别是仍处在困难之中的光伏制造企业,指明了方向。
最近,赶碳号休了半个月的假,在北疆自驾了5000公里。其间留下最深刻印象的,除了壮丽的雪山、蓝宝石般的湖泊以及金黄的胡杨林以外,当属连绵不绝的光伏板和密如蛛网般的特高压电网。
从天山到阿尔泰山,它们无处不在。有的光伏电站大到,在高速上开车十分钟,都没有开到这座电站的尽头。赶碳号就在思考,要把大西北的绿电输送出去,还需要投入多大的成本啊。现在,这些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
01让人拍断大腿的海博思创与阳光电源
最近,大家一个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海外储能爆单了,储能电芯企业产能都开满了,现在已经一芯难求了……这些,都是我们看到的“果”。
实际上,资本市场已经提前给出了答案,最近像海博思创、阳光电源这些储能系统方案提供商们股价已经涨翻天。
市场先生没有错。赶碳号已经越来越懊悔,没有在3个多月前配置一些储能系统集成企业的股票了,更加懊悔没有第一时间分享我们接收到的一些重要信息。关于这一点,有几家储能媒体同行可以见证。
在3个多月前,具体来说是6月11日,在上海SNEC光伏展上,赶碳号专访了海博思创董事、副总经理舒鹏。
舒鹏在采访中讲了一个段子:
“海博在2024年8月时就锁定了20个GW的电池,知道这个信息其实就可以去买我们的股票了。我的供应商问,你们海博最近为什么涨得这么好?我说你傻啊,你收订单收到手软,你今年上半年收到的订单比去年全年还要多,你都不知道我们公司的业绩好吗?”
在这场对话的当天,即2025年6月11日,海博思创收盘价为73.57元,短短三个多月,海博思创股价已经飙升至198.29元。海博思创这期专访,赶碳号将在近期推出。
同样,在上海SNEC之前,今年6月5日,在阳光电源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赶碳号围绕储能企业如何拥抱AI、服务AI、与AI如何双向赋能这个话题,也和阳光电源的管理团队做了一番深入交流。当时就一个感觉,阳光电源的海外订单已经接不过来了,这家懂电、懂电网的系统集成企业将在需求侧大有作为,但是,真没想到资本市场的反馈竟会如此直接。那时,阳光电源的股价才60块钱,现在是150块。
这两家企业的股价表现,当然让赶碳号以及在场的媒体同行们拍断了大腿。更重要的是,海博思创和阳光电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光伏、储能的商业底层逻辑,已经在重塑与重构!这才是最重要的。
02光储与化石能源平价时代,已然来临!
这一轮“反内卷”,到最后都离不开一个终极命题,那就是,这个行业的需求在哪里?
在储能?在绿氨?在阳台光伏?在三北光伏治沙?每一个方向,都是光伏的新机遇,但似乎又远远不够。
过去十五年,光伏行业的叙事是“成本曲线向下、装机曲线向上”。但最近这一两年,“内卷—亏损—出清”成为行业主旋律:上游减产、组件跌价、制造端全面亏损。真正的解题思路,除了“反内卷”从供给侧解决问题以外,最根本的,离不开需求的拓展与创新。
过剩的并不是光伏装机规模本身,而是无法被消纳的绿电。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装机—负荷—电网”已经形成资源错配。2025年,行业机构预期新增装机215–255GW这样一个谨慎区间,其背后就是对绿电市场化交易、电价波动和并网容量的再定价。
欧美的光伏装机亦存在放缓预期,并非是它们已经装不下风光,而是装得下但需要时间和空间来转移。以德国为例,2024年负电价达到457小时,今年上半年已达389 小时,接近2023年全年。白天电太多、夜晚电太少,已是海外新能源市场的普遍特征。所以,海外储能爆单了,这一点都不奇怪。
以储能为例,当光+储的度电成本与化石能源同价之后,我们就会惊奇的发现,其发展速度究竟有多么迅猛。在这个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哪里的光+储成本接近甚至打平化石能源,哪里的光+储就会大爆发。
因为,现在光伏组件已经前所未有地便宜,储能系统也已经前所未有地便宜。所以,无论是电网老旧的欧洲,还是电网同样老旧的美国,储能都在大爆发,海外储能特别是大储爆单,主流电芯厂的产能都已经开足,系统集成企业业绩狂飙。这一点,就连特朗普政府的非理性打压都无法阻止。
难怪早在今年1月,即使特朗普上台,已经在美国下了重注的阿特斯仍然落子无悔,当时瞿晓铧和他的董事们说:
“从现在美国大选以后的情况来看,我觉得气候变迁不会再是美国光伏或者是新能源往后几年的主旋律了——你们不能靠它当驱动力。什么是驱动力呢?就是纯粹的电力需求,能源需求。所以我们在美国生产,我们就要把光伏当成跟油气、核电一样,在同一个市场中竞争,这样一种能源形式。我们必须要做到发挥新能源的一个优势,那就是建设速度要快。同时,新能源的发电成本已经达到可以和其他传统能源竞争的阶段,我们必须充分发挥我们在电化学储能上已经建立的优势,要成为美国能源市场中有竞争力的一家企业。”
03看不见的需求
赶碳号个人认为,大国博弈,无外乎在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二是科技,三是能源,四是军事,五是文化。其中,军事最硬,文化最软,两者都极为重要。这两者都离不开强大的经济基础。科技与能源,是经济的重要支撑和驱动,而能源又是AI、制造业的基石,即所谓百业之基。
所以,能源领域的竞争与博弈或许是隐性的,现在已经逐渐显性,但却是胜负手之一。当我们倡导以新能源破解环境难题时,我们的对手就会公然否认碳中和逻辑,执意要重走化石能源老路。他们除了拥有大量的页岩油气以外,最近还发现了大煤田。当然,根本原因在于,即使他们知道可再生能源是大势所趋,但他们在这场竞争中已然处于劣势,所以只能这样出招。
面对化石能源逆风,新能源又将会以一种什么样的速度和方式来成为未来能源的主角呢?赶碳号认为,从过去20年来的降本提效曲线来看,答案其实早已写好。基于这同样的逻辑,光伏、储能作为我们的优势产业,我们现在还会担心、质疑这场“反内卷”不能取得应有的效果吗?反内卷,不只是新型工业化的要求,而是国家战略。
回到现实,光伏、储能的需求究竟在哪里?
事实上,那些被统计口径忽略、被传统并网范式遮蔽的“看不见的需求”,或许才是光伏与储能的未来。它们包括:电力侧/用户侧储能与VPP、绿电直连与微电网、工业级离网化、风光储制氢氨醇、以及正以指数速度崛起的AI算力负荷。
以绿电直连为例,这可能会成为一场没有电网参加的伟大革命。
赶碳号在8月初参观了内蒙一个全球最大的绿氨项目。当时,我们算了一笔账,如果光伏的度电成本在0.1元以下,那么每公斤绿氢的成本就有望控制在10元以内,每公斤绿氨的生产成本则有望控制在2元左右。
现在,国际市场中欧盟的绿氨价格是8元/公斤,日韩大约是5元/公斤。这个市场未来会有多大呢?仅以碳排放强度极高的远洋运输行业为例,每年全世界的航运业就要消耗两亿吨石油。到2050年,如果全球航运行业实现碳中和,按能量密度换算,这个行业的绿氨需求就是8亿吨。每吨即使按5000元人民币来计算,就是4万亿的市场!这,只是航运一个行业。赶碳号参观的这个全球最大绿氨项目,是一个风光储耦合制氢转制绿氨项目,全离网。从建设到投产,这个项目只用了电网几百度电。
市场需求,往往是被创造出来的。据说国内有几十艘绿氨远洋运输船舶,正在我们的船坞里建造。就像我们通过电车重塑全球汽车产业格局一样,我们完全也可以依托中国强大的造船业与远洋运输业,重构远洋运输的能源格局,引领这个行业实现碳中和。正如钱智民在今年SNEC上所说,有一批绿氨项目,已经在建设中……
绿电消纳难题,已经越来越突出,关键在于风电光伏的波动对于电网的冲击。如果我们跳出绿电一定要并网这个固化的思维范式,就将会打开一个无比巨大的空间。
离网!过去的离网只停留在通讯基站,欠发达地区的光储基本生活照明,以及电力基础设施匮乏的海岛等等。这样的市场太小了。能源的最重要形式是电力,但不只是电力。如果我们用绿电来改造所有高耗能行业、高耗电行业,那将是一个怎样的结果?!
风光储如果看作是“新煤炭”,那么氢氨醇就是“新石油”。如果我们用风光储制氢,转制绿氨绿醇,包括绿电直连,其实就是“新电网”。
绿电+,有机会改造很多高耗能行业,比如钢铁、电解铝等重化工行业,特别是数据中心这些耗电巨兽等等。众所周知,我国的居民用电与工业用电价格倒挂,如果风光储的绿电价格比大工业用电更便宜,那么肯定也会极大地推动电力市场化改革。这样,电网再无鸭子曲线冲击之虞,风光也不会被各种限制,岂不皆大欢喜?
拯救地球的清洁绿电,不是垃圾电,也不应该成为垃圾电!储能、绿电直连、虚拟电厂、阳台光伏等等,将给绿电重新定价,迸发出巨大的生机与活力!
总结下来,光伏、储能制造端的“卷”,其根本原因是需求侧的“薄”。要把需求做厚,就必须用储能、微电网、直连PPA等,把“曲线外”的用电负荷组织起来。
这些生意,已经在轰轰烈烈地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