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iMax被盯上了。
据路透社、彭博社等多家媒体报道,当地时间9月16日周二,三家娱乐公司——迪士尼、康卡斯特旗下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联手起诉MiniMax,指控其侵犯知识产权,案件已由加州中区法院受理。
根据起诉书,三大片商对MiniMax的指控有至少两个关键点:
·用户仅需简单指令,就可以让“Hailuo AI”生成知名角色,如小黄人、蜘蛛侠、神奇女侠等;(注:Hailuo AI为国际版,中文版本为“海螺AI”。)
·利用著名版权角色营销自己的AI服务,以“口袋里的好莱坞”作为宣传点。
目前,三家公司通过Variety等媒体发布了联合声明,证实了该法律行动。字母榜向MiniMax方求证,对方表示“无可奉告”。
这已经不是迪士尼等娱乐公司第一次对AI公司“出手”。
就在今年6月,迪士尼还联手环球影业将AI图像(核心业务)公司Midjourney告上法庭,指控其提供未经授权的人工智能生成的版权作品副本。华纳兄弟探索公司本月早些时候也起诉了 Midjourney ,与迪士尼和华纳兄弟探索公司的指控如出一辙。
在更广泛的视角来看,版权问题一直是AI行业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就在本月,另一家AI明星公司Anthropic被多名作家集体起诉的案件有了最新进展,尽管Anthropic方面提出了15亿美元的巨额和解金,但法官尚未批准。
除此之外,OpenAI、微软、meta等知名AI公司都卷入过类似版权诉讼,还有一些侵权争议未走上法庭但是引起舆论争议。而涉及版权的内容不仅有图像,还有文字、视频和音频等。
AI公司不一定会在此类诉讼中败诉,今年meta就曾以“合理使用(Fair Use)”胜诉,此外AI公司也可以通过和解,或者收购、合作等商业行为规避风险。
很明显,AI版权问题到底该如何定性、如何解决,没有人有确定的答案,大家还在拉扯中试图达成某种共识。
01
这次针对MiniMax的起诉阵容堪称“豪华”。
说迪士尼、环球影业、华纳兄弟探索可能没有实感,实际上,在起诉书中,原告有长长一串。因为这些片商的版权相对分散,集团下还有很多子公司。如迪士尼的漫威、卢卡斯、二十世纪福克斯、环球的梦工厂、华纳兄弟的DC漫画等,通通在原告之列。
起诉书有足足119页,各工作室提供了多例MiniMax涉嫌侵权的例子,并附上了图片。
比如,起诉书中称:“如果MiniMax订阅用户提交一个简单的文本提示,请求角色达斯·维达在特定场景中或执行特定动作,MiniMax就会生成并显示高质量的可下载图片和视频,其中包含迪士尼受版权保护的达斯·维达(以及MiniMax Hailuo品牌)。”
除此之外,起诉书中还举例了华纳兄弟(DC漫画)的版权角色“神奇女侠”以及环球影业的版权角色“小黄人”,Hailuo AI的用户同样可以用简单指令生成其相关图片。
起诉书中还写道,除了用户可以通过文字指令生成版权角色图像之外,“MiniMax 未经授权复制并使用原告所拥有版权的角色来为其Hailuo AI视频服务做广告和推广,向美国消费者进行宣传”。
其举例称,“Hailuo AI官方Instagram账号”曾“展示一张侵犯版权的华纳兄弟探索公司(Warner Bros. Discovery)旗下小丑(Joker)角色的图像。”
而在起诉书开头就写道,MiniMax将Hailuo AI 宣传为“你口袋里的好莱坞工作室”。需要指明的是,起诉书中并未具体列举MiniMax在何处以何种形式如是表达。
此次诉讼,原告的诉求是让MiniMax交出因侵权所得利润,并赔偿原告损失;或者由原告选择,按《美国版权法》规定对每一项被侵权作品判处最高15万美元的法定赔偿金,或法院认为适当的其他金额。
此外,原告还请求法院颁布禁令,禁止MiniMax继续通过其Hailuo AI服务复制、展示或分发这些受版权保护的作品,并要求其承担律师费、诉讼费用及其他法院认为适当的费用。
02
MiniMax目前尚未针对此事做出回应。
MiniMax成立于2022年初(据官网),后跻身“AI六小虎”之列,其他五家分别是智谱AI、百川智能、阶跃星辰、月之暗面、零一万物。
MiniMax自主研发了多模态的通用大模型,其中包括国内首个将Linear Attention架构与MoE结合的开源模型MiniMax-01系列、语音&音乐大模型、图像大模型以及视频大模型。基于不同模态的通用大模型,MiniMax推出海螺AI、星野等原生应用。
这家公司也是较早走向国际的中国AI初创企业,据官网介绍,MiniMax的自研多模态模型及AI原生应用已累计为来自超过200个国家及地区的逾 1.57亿名个人用户,以及来自超过90个国家及地区的50,000余名企业客户以及开发者提供服务。
不管怎样,这次的诉讼对MiniMax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这也已经不是美国娱乐帝国第一次针对AI公司发起法律诉讼,就在今年7月,迪士尼(连同其子公司漫威、卢卡斯影业、二十世纪福克斯)与环球影业(连同其子公司梦工厂)联手,同样在美国加州中区法院对AI图像生成初创公司Midjourney提起了版权侵权诉讼。
他们指控Midjourney不仅使用其版权作品来训练和开发自家的AI图像生成工具,还用AI工具进一步生成和公开展示相关“复制品”,且未能采取版权保护措施来防止或限制这种侵权输出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这起诉讼更加强调AI企业在“输出端”的责任,而不仅仅是在“输入端”即模型训练时的版权问题。
而且相比于OpenAI、微软、meta等巨头相比,不管是Midjourney还是MiniMax,都属于在业内重要但规模并非庞大的初创玩家。
以上两点是针对AI公司的版权诉讼的一个趋势,即这类诉讼着眼的范围和针对的对象更加广泛。
03
自2022年底ChatGPT诞生以来,这波AI浪潮当中一直伴随着传统内容方和AI公司之间的拉扯。
AI生成图像/视频的侵权诉讼之外,还有针对文本、音频等多种内容形式的法律战。
早在2023年初,就已经有Stability AI、Midjourney等AI图像生成公司被艺术家起诉,指控其用版权图像训练。
ChatGPT背后的OpenAI也早在2023年6月就被作者集体起诉,称其使用盗版书籍训练大模型。而在同年年底,《纽约时报》起诉OpenAI和微软未经授权使用其数百万篇文章训练,甚至绕过“付费墙”给用户提供版权内容,该案是生成式AI版权战中的标志性事件,引发多家媒体跟进。
这个官司到现在都还在打,而OpenAI也没闲着。
在法庭上,OpenAI主张“合理使用(Fair Use)”;在法庭外,OpenAI开始和媒体集团达成合作,如以2.5亿美元的价格获得新闻集团News Corp的新闻档案和当前内容来训练和提升其AI模型,而该集团旗下有美国华尔街日报、巴伦周刊、纽约邮报以及英国泰晤士报等诸多知名媒体。
非营利版权组织Copyright Alliance的报告显示,在美国,过去几年已提起超过50起AI侵权诉讼,其中仍活跃的案件超过30起。
其他财力雄厚的公司也在效仿这一做法,如meta、微软都已经和与一些内容方(包括出版商、音乐公司和创作者)达成了合作协议,只是规模有所不同。
“合理使用”是AI公司面对此类诉讼的一个典型辩护,但是究竟这种辩护能否奏效,目前在美国还没有共识,不同法官可能给出不同的判断。
就在本月初,Anthropic的一起相关案件有了关键进展。
这起诉讼开始于2024年,三名作家集体起诉Anthropic,指控其非法从盗版网站(如LibGen和PiLiMi)下载超过700万本受版权保护的书籍,用于训练其Claude AI聊天机器人。
今年6月,负责该案的法官裁定,Anthropic合法购买书籍并数字化用于AI训练属于“合理使用”(fair use),但从盗版来源下载是非法的。
所以,该案的主要问题聚焦在了“下载盗版书籍”并使用上。最近,Anthropic已经提出了15亿美元和解,这个数字美国版权史上最大的公开和解记录。但是目前法官只是初步认可了和解,但是对于金额和方案还未点头,并要求Anthropic提交“列表”,以做进一步判断。
而meta则有一起非常类似的案子,也是几名作家告其下载了超过18万份盗版书训练模型。但是今年6月,负责此案的法官驳回了原告的版权侵权指控,认定meta使用书籍训练AI不构成侵权。法官强调,“训练AI模型的目的是创建新系统,而非复制作品”,因此是合法的,而且还裁定下载盗版不影响“合理使用”,豁免了盗版下载。
由此可见,类似的案件,在不同的地区和法官手中,相似的辩护策略,也可能拿到不同的结果。meta大胜,给其他AI公司提供了参考,但谁也不能保证成功。
AI发展到2025年,版权问题仍未形成共识,每一起诉讼,都难以猜测结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