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海底捞才是星巴克的soulmate

IP属地 中国·北京 编辑:郑佳 字母榜 时间:2025-09-18 18:20:13

星巴克中国业务的出售案,只差临门一脚了。问题是,这最后一脚,该由谁来踢?

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与红杉中国成为传闻中的最终竞购方,结果预计于10月底前落定。

这四家入围的都是财务投资者,这也是遵循了麦当劳中国出售的旧例,但财务投资者真是星巴克中国最好的接盘侠吗?恐怕也未必。本土消费巨头不仅具备资金实力,在经营经验方面可能比财务投资者更胜一筹。

如果考虑本土消费巨头的话,除了之前传闻中的阿里、美团和腾讯,其实还有一家企业,应该抓住这次机会,争取成为星巴克中国的接盘侠。

这家企业就是海底捞。

尽管火锅与咖啡看似毫不相关,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商业内核却高度相似:它们本质上都不是餐饮提供商,而是社交空间运营商。

星巴克凭借“第三空间”战略构建用户黏性,海底捞则借极致服务将就餐体验转化为年轻人的线下社交场。可以说,在这一点上,海底捞和星巴克是一对尚未产生交集的soulmate。

而正当红的新茶饮,则基本上都忽略或者弱化了线下商业空间的社交功能。在喜茶和瑞幸,你显然没法谈价值3亿的生意。

换句话说,海底捞或许比财务投资者甚至咖啡同行更懂星巴克,同时,海底捞也更需要星巴克。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频繁登上热搜。与此前凭借 “科目三” 舞蹈、免费美甲、洗头等服务创新出圈不同,如今其热搜关键词几乎全聚焦于业务拓展,“海底捞开始卖面包”“推出小火锅产品”“首开社区店”…… 相较于单纯的火锅店,现在的海底捞更像是一个“创业孵化器”。

增长是海底捞眼下最现实的课题。2025年上半年,其营收与净利润双双下滑,主业承压明显。尽管内部通过“红石榴计划”孵化多个副牌,但多数仍属重餐饮模式,贡献有限。

与此同时,新茶饮则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今年以来,古茗、蜜雪冰城、霸王茶姬等品牌接连上市,逆势增长,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新茶饮也成了外卖大战的第一波赢家,业绩和股价双双飞升。

高毛利、轻模式、强引流的新茶饮,恰是海底捞寻求新增长的最优解。但自建茶饮品牌的时间窗口已经关闭。海底捞虽早有尝试,却始终困于“店中店”模式,规模难以突破。

星巴克出售为海底捞提供了一个“弯道超车”的契机:成熟的品牌认知、庞大的门店网络以及更具商业价值的“第三空间”概念,可一举补足海底捞在茶饮赛道的所有短板。

而海底捞在本土创新、流量运营与商业地产谈判上的优势,也恰可回应星巴克当前痛点:创新节奏滞后、租金成本攀升、本土竞争受压。

尽管海底捞与星巴克的“联姻”颇具想象空间,但现实中还面临资金、控制权与品牌意愿等多重难题。但可以肯定的是,在消费市场走向深度融合的今天,或许唯有打破赛道边界,才能真正打开新的增长想象。

今年上半年,海底捞营收与净利双双下滑。海底捞2025年半年报显示,集团整体营收实现207.03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3.7%;净利润17.55亿元,同比减少13.7%;核心经营利润24.08亿元,同比减少15%。

从大环境上来看,餐饮消费市场整体低迷和竞争加剧,已是不争的事实,高客单价的火锅自然受到不小的影响。

为了寻求新增长,一场轰轰烈烈的“创业潮”在海底捞内部展开,一边开启 “红石榴计划”,自上而下孵化新品牌,一边鼓励一线员工出点子,自下而上参与到创新中来。

近两年海底捞也包括烤肉、炸鸡、香锅、烤串和烤鱼等在内的新副牌,但大多数项目尚未实现规模化扩张,对集团营收贡献有限。从财务表现上看,火锅业务之外,今年上半年“其他餐厅收入”占总营收比例为2.9%,此前该数字长期在1%左右。

但在整体低迷的消费市场上,新茶饮却穿越周期,成了今年上半年最活跃的品类。今年2月以来,古茗、蜜雪集团、霸王茶姬、沪上阿姨相继挂牌,并摆脱了以往“上市即破发”的命运,受到资本市场的追捧。蜜雪集团上市当日跳涨43.21%,霸王茶姬登陆美股首日涨15.86%。

外卖大战战火重燃,沉寂已久的新茶饮展开了新一轮狂欢。茶咖品类因客单价低、复购频次高,成为平台大力补贴、争夺用户心智的主战场。新茶饮品牌也成了外卖大战的第一波赢家,业绩和股价双双飞升。

往昔扎堆涌现、各领风骚的新消费品牌们,历经市场洗牌后纷纷沉寂,如今能持续领跑、扛起大旗的,似乎只剩新茶饮了。

新茶饮兴起于新消费的黄金年代,历经十余年沉浮,虽一度伴随资本退潮进入调整期,但如今再度站上风口,显示出投资者与消费者对其持续的热情与认可。

而对于正在积极寻求第二增长曲线的海底捞而言,新茶饮显然是张勇更应该押注的赛道。

海底捞目前的副牌基本都属“重餐饮”,成本高回报周期长。但新茶饮毛利率高、模式轻、回本快,一旦成功复制,将成为海底捞业绩增长的重要补充,开辟新的增长曲线。

另一方面,新茶饮自带流量,与同样善玩流量的海底捞形成合力,进一步强化海底捞“餐饮+社交”的体验属性,增强用户黏性。

事实上,海底捞从2019年开始试水新茶饮,但却一直没有独立品牌,而是作为火锅场景的补充,以“店中店”形式经营。与年销数亿杯的头部品牌相比,海底捞的茶饮业务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然而在这条已经验证过的道路上,张勇不应该只是“小打小闹”,更应该大刀阔斧地将新茶饮纳入其创业版图。

事实上,海底捞完全具备孵化独立茶饮品牌的能力,它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基础、成熟的运营体系和可观的客流基础。

另一边,资本市场也亟需海底捞讲出新故事。比起巅峰时期 4700 亿港元左右的市值高点,当前海底捞市值仅在750亿港元左右徘徊,较高点蒸发近4000亿港元,跌幅逾84%。

作为资本市场的“宠儿”,新茶饮显然能补上海底捞“餐饮生态”叙事的一块重要拼图,助其突破在资本市场长期承压的估值天花板。

但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海底捞已然错过了自建新茶饮品牌的最佳时间窗口,面对越发内卷的新茶饮赛道,从头打造一个新品牌,意味着高成本、长周期和高风险。

眼下,星巴克出售给海底捞了一个抄近路的机会。

星巴克手握成熟的品牌势能与庞大的线下门店,恰好补上海底捞新茶饮布局的两大短板:无需从零搭建品牌认知,可直接借力星巴克的用户基础;不必重新铺建门店体系,能快速将茶饮业务落地。

更关键的是,星巴克的商业价值远高于新茶饮品牌。即便因经营承压待售,星巴克仍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产。“第三空间”文化的沉淀增强用户黏性,反哺周边销售,形成不可替代的溢价能力。

若说收购星巴克,同为咖啡品牌的瑞幸似乎更契合,当然资金实力姑且不论。但倘若从底层商业模式与核心来看,或许海底捞,才最懂星巴克。

星巴克的核心从来不只是咖啡,而是由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一手打造的“第三空间”战略。星巴克通过营造友好、舒适的环境,成为用户介于家与办公室之间的“停留点”,进而创造高粘性的客户关系,并借此推动会员消费、周边产品和高毛利饮品销售,星巴克超过一半的收入由会员贡献。

无论是星巴克长期推出的周边,还是今年在中国市场推出的无咖啡因系列,本质上都是对“用户停留时长”的价值挖掘。

海底捞虽以火锅立身,但其商业本质与星巴克高度相似:它们都不是靠“好吃”或“好喝”支撑千亿市值,而是凭借难以复制的“体验差异”——星巴克靠空间文化,海底捞靠极致服务。

而服务的终点,其实也是空间运营的深化。如今的海底捞早已超越“餐厅”的范畴,正主动进化为年轻人线下社交的“杀时间”场所:它推出下午茶、允许桌游、甚至跑到演唱会抢人。

另一方面,海底捞的本土化运营能力,也恰恰是当前星巴克所欠缺的。

在中国咖啡与茶饮市场陷入贴身肉搏的今天,价格战、高频上新、IP联名几乎成为标配。星巴克虽努力跟进,却始终在本土化创新节奏上透出几分“水土不服”。

海底捞深谙中国市场玩法,从社交媒体互动到跨界联名推新,反应速度远超外资团队。星巴克可借助其体系摆脱“节奏滞后”,真正实现“全球品牌,本地操作”。

眼下,星巴克在中国辛苦构建的“第三空间”护城河正在遭遇剧烈冲击。

本土咖啡与茶饮品牌快速崛起,它们不仅更懂本地营销、更快上新迭代,也在迅速学习打造线下社交场景。曾经凭借强势品牌效应,星巴克能够以较低租金占据商场一楼最佳点位,如今这一议价能力正明显衰减,甚至屡有“星巴克遭商场清退”的传闻流出,星巴克开店成本越来越高。

海底捞与星巴克的双品牌组合,无疑将极大增强在商业地产领域的谈判话语权。长期租约、优势点位、租金优惠将更易达成,未来甚至可实现双品牌动线设计,形成引流闭环。

对于星巴克而言,需要的不是另一个咖啡运营商或财大气粗的投资机构,而是一个真正理解“空间商业”的同行者。海底捞或许不懂咖啡,但它比任何人都知道:如何让用户愿意停下来,并高高兴兴地为此付费。

尽管海底捞与星巴克的结合颇具想象空间,但真要达成这笔交易,仍面临诸多难题。

从交易规模上看,这注定是一宗“蛇吞象”式的收购。市场普遍预计,星巴克中国业务的估值在50亿至60亿美元之间(约合人民币358亿至430亿元)。而海底捞2025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为67亿元。

这意味着想要完成收购,海底捞必须引入财务投资者共同发起交易。但现实条件并不乐观,近年来消费赛道热度降温,此前已有多个知名饮品和餐饮品牌寻求融资或出售,主流投资机构已被“多次叩门”,资源消耗较大。海底捞能否在短期内组建一个有实力、又愿意共同出价的收购联盟。

即便资金难题得以解决,分散的股权结构也将影响决策效率。根据星巴克目前释放的方案,其计划出售的中国业务约70%股权,需由多家买家分摊,且单一买家持股比例不得超过 30%。这意味着,若海底捞联合财团接手,将形成更为复杂的股权格局,多方股东的利益诉求难以统一,战略决策效率必然大打折扣。

另一方面,即便海底捞能凑足“聘礼”,星巴克方面是否愿意接受这桩“联姻”也要打上一个问号。

星巴克对自身品牌主权的掌控,几乎堵死了与产业买家合作的可能。

星巴克管理层多次强调,在出售中国业务多数股权的同时,希望保留相当比例股权并维持品牌主导权。

显然星巴克是“既要又要”,既要通过出售股权实现资产优化,又要牢牢攥住品牌主导权;既要引入外部资金和资源,又要避免自身经营被干预。

由此不难推断其理想的合作对象,是“不插手经营、只提供支持”的财务投资者,且必须确保没有单一股东能完全掌控业务。

比起星巴克的“既要又要”,麦当劳完全让出了中国区的经营权,成为最常被引用的国际品牌本土化的成功案例。2017年,中信资本联合凯雷集团收购麦当劳中国80%股权,并将其改名为“金拱门”。收购后,麦当劳中国门店数从2500家激增至逾6800家,并推出了粥、油条等本土化产品。

对于凯雷、KKR和中信等资本巨头而言,其核心诉求是财务回报,通常不追求深度运营干预,而是通过优化成本、提升效率、推动规模扩张,在3-7年的投资周期后寻求上市或并购退出。

因此,即便麦当劳本土化也曾产生过市场争议,其品牌内核、产品标准与全球供应链并未发生根本动摇,如今麦当劳拿回部分股权,重新深度参与中国市场运营。

对星巴克这样一个重视品牌资产和全球一致性的公司而言,卖给财务投资者是“可退出的暂时托管”,而卖给产业买家则将面临更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即便海底捞展现出足够的诚意和战略眼光,星巴克也未必愿意冒险接受。在这场交易中,意愿问题或许比资金问题更难解决。

标签: 星巴克 品牌 新茶 中国 市场 空间 社交 集团 用户 资本 财务 投资者 咖啡 餐饮 业务 股权 线下 资金 产品 赛道 成本 本土化 蜜雪 核心 凯雷 创业 租金 商业 全球 本土 舞蹈 交易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