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最戏剧性的场面,可能就在A股市场上演。
最近,上市公司*ST立航发布了一则引人关注的公告——公司实际控制人刘随阳,在被监察委留置一段时间后,终于解除限制、恢复自由,并且已经回到公司正常上班。
人虽然恢复了自由,可公司的危机却丝毫未减。
头顶着证监会的退市警告,*ST立航正站在悬崖边缘。如果2025年全年营收无法突破3亿元,这家曾经的军工概念股就将被终止上市。而从现在算起,留给刘随阳和他的公司的时间,只剩下最后一百天。
刘随阳是*ST立航的实控人,持股比例高达63.35%,按当前股价估算,这笔股权价值约11亿元。但这一切的前提是公司必须留在A股市场。
一旦退市,这些账面上的财富恐怕就要大幅缩水,甚至化为泡影。
更让人唏嘘的是,刘随阳和立航科技的故事,几乎是一部“凭运气赚来的钱,能不能靠实力留住”的现实商战片。
这家公司在2022年3月才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结果上市第二年业绩就“变脸”,亏损不断扩大,营收也迅速跌穿3亿元警戒线,最终被冠上*ST的帽子,进入退市风险警示名单。
说来也巧,立航科技是一家地地道道的四川企业,而“变脸”正是川剧的绝活。没想到,这家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表现,也把这门艺术演绎得淋漓尽致。
熟悉川剧的人都知道,“变脸”虽精彩,但“回脸”(从真脸变回脸谱)才是真正考验功力的环节。现在,刘随阳面临的,正是如何把公司的脸谱重新戴回去,保住上市资格这场大考。
立航科技到底是一家做什么的公司?它主营两大块业务:一是飞机零部件,二是飞机地面保障设备。
后者听起来有点专业,其实说白了,就是包括挂弹车在内的各种地面支援装备,负责给战斗机挂载或拆卸导弹、发动机、油箱等等。
它的客户主要来自航空工业体系,最终用户是军方。按理说,军工订单一向稳定,供应商也不轻易更换,那立航科技怎么就走到今天这一步?
这一切,或许还要从刘随阳的个人经历说起。
上世纪80年代初,刘随阳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学习飞行器自动控制专业。1984年大学毕业后,他被分配回到家乡成都,进入成飞集团工作,从此跟航空事业结下不解之缘。
他在成飞干了15年,从一名普通工程师逐渐晋升为高级工程师,但始终没有进入管理干部序列。
转机出现在2000年。北京一家仪器仪表企业向他抛出橄榄枝,邀请他担任成都分公司的总经理。优厚的待遇和新的平台打动了他,也正是在这段时间,刘随阳积累了技术、人脉和行业洞察。
2001年,他决定不再为别人打工,开始自主创业,注册了一家公司专门代理销售航空类零部件。
到2003年,立航科技的前身正式成立,业务模式也逐渐从代理转向自主研发和生产。起初,公司只是制造一些航空测试设备和小型试验装置,直到2005年才正式切入飞机地面保障设备这个细分赛道。
这个行业规模不大,竞争者也少,刘随阳靠着这一冷门业务快速站稳脚跟。2010年,立航科技进一步拓展至飞机零部件制造领域。虽然业务范围不断扩大,但公司营收规模始终没有突破亿元大关,一直在几千万元级别徘徊。
真正的转折发生在2013年底。那一年,军队体制编制改革方向明确,提出要“优化规模结构,调整改善军兵种比例”,国防经费开始向海军、空军等重点领域倾斜。我国空海军主力战机、轰炸机、运输机陆续进入升级换代周期,与之配套的地面保障设备、零部件等需求快速释放。
立航科技恰好处在这波需求的中心地带,订单迅速增长,公司营收也一举突破亿元。借助行业东风,立航科技终于在2022年成功登陆上交所主板,当年创下历史最高的3.7亿元营收。
可惜的是,高光并没有持续太久。也正是从上市这一年开始,立航科技的业绩开始反转。军工行业虽然不像周期性行业那样大起大落,但仍受国防投入节奏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波动。
2022年后,航空装备采购进入调整阶段,整体需求收缩,市场竞争陡然加剧,企业之间纷纷打起了价格战,立航科技就此陷入亏损。
表面看,立航科技是“运气不好”,撞上了行业低谷。但往深层看,公司在顺境中的准备明显不足。
比如在2017–2019这三年,立航科技的研发费用率平均只有1.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
说白了,就是风来了能起飞,风一停就直接摔了下来。
如今,单靠主业翻盘,立航科技想要在100天内摘掉*ST的帽子,难度极大。业内普遍认为,重组可能是唯一出路。
但重组又谈何容易?涉及多方谈判、方案制定、监管审批,短短百天时间极其紧张。
刘随阳刚刚经历了人生的一道坎,从监察委留置中走出,恢复了自由身。但现在,他和他一手创立的立航科技,正面临更大的考验。
这一次,没有运气可言,只能靠实力和决断说话。
结局到底会怎样?所有人都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