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联通、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并在全国上线eSIM手机办理业务。
在eSIM商用提速的同时,eSIM的安全问题也同样值得我们关注和重视。2024年公安部数据显示,全国利用eSIM远程制卡的诈骗案同比激增37%,这成为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暂停eSIM业务办理的主要原因。
民生证券分析认为,eSIM推出早期确实存在一些安全隐患,不法分子通过虚假身份信息批量注册eSIM号码,用于电信诈骗和垃圾短信群发。据通信产业报报道,eSIM推广与实名制、反电诈等问题相关联,需要积极稳妥开展。同时,也有不少用户对eSIM商用可能引发新安全问题的担忧。
eSIM易被不法分子钻漏洞
eSIM被称为嵌入式SIM卡,它将传统的SIM卡功能电子化并直接集成到设备芯片中,无需物理卡槽,用户可通过远程配置实现运营商切换和管理。
9月,iPhone Air全球发布后,中国大陆市场因eSIM手机业务商用许可尚未落地等关键条件制约,未能同步开启发售。这一局面在10月13日迎来转折,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三大运营商先后官宣,已正式获得开展eSIM手机运营服务商用试验的批复。国产手机阵营也已迅速布局,10月14日,江苏电信发文称,华为、OPPO等国内厂商也将陆续上市eSIM手机。这意味着,国内手机市场“无卡化”进程进入集体推进阶段。
事实上,早在2020年前后,华为、小米、苹果等品牌已陆续上线支持eSIM的智能设备,但因管理机制与安全体系尚不健全,eSIM迅速成为部分电信诈骗案件的“温床”。分析指出,eSIM“‘一卡多号’+远程配置”的设计,易被不法分子钻漏洞。
如,某国曾发生大规模“养号”案件,犯罪集团租用云服务器批量生成虚拟eSIM身份,每个主账号下挂载数十个子号码,用于群发刷单返利类诈骗信息。另外,eSIM技术的跨区域远程配置功能,使得诈骗分子可以轻松地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切换号码,增加了追踪和打击的难度。
例如,诈骗分子可以利用eSIM技术,在中国配置一个虚拟号码,然后在东南亚等地区进行诈骗活动。后来,国内部分二手交易平台出现“代激活eSIM”灰色服务,卖家声称能绕过运营商审核为用户开通境外号码,实则将这些号码打包卖给电信诈骗团伙用于跨境作案。
传统SIM卡被盗,至少还需要物理接触和更换,而eSIM的远程配置特性,一旦遭遇数字身份盗用,不法分子可能无需接触设备,便能远程劫持用户的通信服务,甚至进行监听与设备劫持。德国安全研究人员就曾指出eSIM系统存在长达六年的Oracle漏洞,可能影响全球数亿设备。
如,某些智能家居设备厂商为降低成本预装通用型eSIM模块,若硬件存在漏洞,黑客可远程篡改设备绑定的手机号,将其变为监听或拨号工具,严重侵犯用户隐私。还曾有案例显示,诈骗团伙偷偷为用户设备植入非法eSIM配置文件,进而冒用其身份发送诈骗短信。更有甚者,犯罪团伙通过改装路由器,拦截未加密的eSIM激活请求包,窃取用户真实号码用于仿冒公检法机关实施精准诈骗。
利用eSIM,不法分子还将魔爪伸向了未成年人。据报道,国内儿童手表SIM卡被“盯上”的案例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利用“手机没电”等借口骗取电话手表,在家长不知情的情况下,陌生号码接管设备并诱导孩子进行转账操作。
根据国家反诈中心2024年最新数据,我国每年因电信诈骗损失超3000亿元,受骗人群覆盖从 18 岁到 70 岁的全年龄段。公安部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通过eSIM技术进行远程制卡、群发诈骗短信的案件同比增长高达37%,安全隐患成为压倒eSIM业务的“最后一根稻草”。2023年7月,三大运营商相继宣布暂停手机eSIM新用户办理。
关键是监管和技术的协同升级
实际上,eSIM本身并非诈骗工具,其风险源于“一号双终端”等服务的业务漏洞及远程管理特性,通过安全升级(如银行级硬件加密、人脸认证、禁用跨境写卡等),利用eSIM实施诈骗的犯罪率有望下降近六成。
因此,eSIM的风险并非不可控,关键在于监管与技术的协同升级。专家指出,eSIM数据存储于手机安全芯片中,物理防护不弱于实体卡,真正的安全,取决于运营商对“写卡、激活、注销”全流程的严密管控。
运营商作为eSIM服务的提供者,责任尤为重大,必须加强eSIM身份验证的加密标准。可喜的是,过去两年,eSIM在身份认证、密钥分发、加密存储、远程管控等关键技术上迎来系统性升级,运营商和产业链协同攻克了多项难点,技术门槛持续提高。
针对eSIM合规安全问题,监管部门也应制定严格的实名制法规,要求eSIM激活时必须通过生物识别或多因素身份验证,确保用户身份真实可溯。此外,建立跨部门信息共享平台,与执法机构合作快速响应诈骗事件,并定期对eSIM服务进行安全审计。
同时,对公众的安全意识教育也至关重要,运营商应通过宣传提高用户对eSIM风险的认知,例如避免扫描不明来源的二维码、拒接来历不明的电话等。此外,还要推动国际合作,制定全球eSIM标准,防止诈骗分子利用监管差异跨境作案。
在eSIM运营经验方面,国外已有许多成熟实践可供借鉴。例如,欧盟通过《电子通信法规》强化了eSIM的用户身份验证,要求运营商在激活时进行严格核查,减少了虚假注册。美国运营商Verizon和AT&T则采用了先进的欺诈检测系统,结合大数据分析识别可疑eSIM活动,并及时冻结账户。
在亚洲,新加坡的监管部门与运营商合作,建立了eSIM黑名单机制,共享诈骗号码信息,有效遏制了重复犯罪。此外,日本在推广eSIM时注重公众教育,通过媒体宣传安全使用指南,提升了用户防范意识。这些经验表明,结合技术、法规和公众参与,可以有效平衡eSIM的创新与安全。
事实上,eSIM 在全球市场早已应用较多,但国内市场一直持谨慎态度,其应用长期局限于智能手表、智能眼镜、平板电脑等穿戴设备。对于消费者而言,我们应持理性、包容的态度,既不能因eSIM早期存在的安全问题而“谈虎色变”,也不能对之放松警惕,更不能以安全为代价换取设备“轻薄”的便利。
当前,eSIM的普及是通信基础设施数字化革命的大势,全面拥抱eSIM技术也是当前发展的必然。据中国信通院泰尔终端实验室发布的《eSIM产业热点问题研究报告(2025年)》显示,目前全球已有240个国家和地区提供eSIM手机服务,相关运营商数量也从2018年的45家飙升至2024年的441家,包括美国的AT&T、欧洲的Vodafone和T-Mobile等大型运营商。
在产业端,随着5G-A网络部署和AI终端爆发,eSIM在中国正迎来战略机遇期。GSMA(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协会)预测,中国将在2025年底成为全球最大eSIM物联网市场,连接数将突破2亿。目前,eSIM的应用场景也在打开新空间,如在车联网领域,万马科技的“揽海”平台通过eSIM实现全球自动联网,帮助比亚迪等车企降低30%的海外运维成本;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广和通的eSIM模组支持设备在-40℃至85℃极端环境下稳定工作,成为三一重工等企业的标配。
(经济观察网 李强/文)
免责声明: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供参考、交流,不构成任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