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中旬,在2025湾区半导体产业生态博览会(以下简称"湾芯展")6万平方米的展厅里,最热闹的角落属于一家成立仅四年的半导体制造企业,新凯来。
"新凯来包含了几个子公司,每个子公司都将在这次展会中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10月10日上午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郭子平如是说。
这份惊喜,来自新凯来旗下子公司发布的两款产品,超高速示波器与高端EDA设计软件——前者打破欧美封锁,后者填补国产空白,二者都是"自主可控"概念下与芯片、先进制程密切关联的项目。
国内某电子产品供应链企业相关人士告诉北京商报记者,在全球供应链环境愈发复杂难测的背景下,企业对供应链稳定的重视程度显著提高。因为对他们而言,这是当下十分关键的"确定性"。
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何新凯来在自身完全没有产品发布,也没有提及流言中的光刻机——同在深圳的华为遭到芯片领域封锁后,"光刻机"一词成为外界认知里科技领域"卡脖子"的代表——的情况下,仅凭母公司的两个"惊喜",就能赢得产业链上下高度关注:看似辅助的设备,其实是芯片自主的"隐形基建",就像摩天大楼离不开图纸与卷尺,芯片从设计到量产,也需要一套完整的、复杂的系统。现在看到的软硬件落地,是芯片自主可控进程中体系化突围的阶段性成果。
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高政扬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产业只有同步提升设计、验证、制造等核心环节的国产化水平,才能构建起真正的自主可控产业生态。
随着芯片研发体系与产业链的完善,更大的惊喜或许已在路上。
01.星光熠熠国家队
新凯来从诞生起就自带光环。
公司前身是华为2012实验室的星光工程部,这个曾负责华为精密装备研发的团队,在2022年带着数千名顶尖专家进入新凯来,成为深圳国资应对海外芯片限制的关键落子——作为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核心成员,新凯来现已凭借工业制造业务斩获数百亿估值,堪称行业"黑马"。
天眼查数据显示,新凯来技术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由深圳市深芯恒科技投资有限公司100%持股。经股权穿透,背后是由实控人为深圳市国资委的深圳市重大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全资控股。
这份成长速度,离不开技术和资源的双重加持。技术上,华为基因让它快速突破高端设备研发。据报道,在2025年3月的SEMICON China展上,首次亮相的新凯来就一次性发布了覆盖刻蚀产品、扩散产品、薄膜产品及物理量测产品、X射线量测产品、光学量检测产品等在内的多款半导体领域装备,手握订单规模据称已超百亿。
新凯来子公司万里眼CEO刘桑在本次湾芯展期间对外透露,公司的示波器产品已通过华为、上海交大等客户的测试验证。
华为前董事徐文伟,展会期间就曾被拍到在新凯来展位参观。
北京商报记者尝试多种渠道联系新凯来,并未获得回复。而向官方邮箱发送邮件后,系统显示收件人的邮箱现在已满。
02."隐形基建"
新凯来的"惊喜"虽非公众最为期待的光刻机等设备,却也都是芯片自主可控进程必需的"隐形基建"。
旗下万里眼公司发布的90GHz超高速示波器,将国产设备性能拉到了新高度。示波器是电子产业的基础测量工具,能够绘制电信号图,帮助工程师或研发人员了解信号状态。刘桑在展会期间介绍称,该产品的应用包括半导体全链路及IP开发、芯片设计、封装测试、单板调试、系统及应用端等多个环节。
公开资料显示,国产示波器此前的最高带宽仅为8—18GHz,属于中低端市场且与头部玩家存在代际差距(国际市场领先的高端示波器带宽达到60GHz以上,最高可达110GHz)。新产品的带宽则突破了90GHz,将国产示波器性能提升500%,关键指标位居全球第二,已经能够为5nm、3nm等先进制程芯片的研发提供支持。
另一子公司启云方发布的高端EDA软件,则填补了国产高端电子设计工业软件的空白,为芯片设计环节提供"国产蓝图"。
据启云方方面介绍,软件较行业标杆产品提升了30%,并能够将设计首版成功率提升30%、硬件开发周期压缩40%。同时,公司还同步构建了软件与国产底座的兼容适配生态,避免对海外平台的依赖,为国内企业提供全链路国产化的设计环境。软件已正式投入市场,实际应用中已有超2万名工程师使用且反馈良好,或成为国产EDA工具从"可用"向"好用"进阶的重要案例。
北京社科院副研究员王鹏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此次突破标志着中国在高频测试仪器和芯片设计工具领域实现自主可控,削弱了外部技术钳制能力;同时,也完善了产业链生态,为上下游协同创新提供了基础条件、增强了产业抗风险能力。
芯片从设计到量产,既需要EDA软件搭建研发框架,也需要示波器校准信号精度。辅助的设备亦是产业链不可或缺的一环,没有这些"隐形基建",再先进的芯片设计也难以走入落地量产环节。
03.慢变量里的惊喜
据SEMI统计,2016—2023年,中国大陆的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从64.6亿美元增长至366亿美元,近七年来年均复合增长率达到28.11%,远高于全球市场增速。
2024年中国大陆半导体设备市场规模已经超过495亿美元,同比增长35.25%,连续五年居全球首位并创下历史纪录。
但与此同时,国内半导体检测和量测设备国产化率不到10%、7nm及以下制程国产化率极低等数据,也反映出现有产业链体系依然呈现中低端份额大、尖端技术不足的金字塔状结构。先进制造业自主可控、国产替代的浪潮由此而发。
东海证券研报指出,受益于国产替代浪潮,国内晶圆厂产能持续扩张,2024年12英寸晶圆月产能预计达885万片,2025年将增至1010万片(约占全球1/3),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企业还在持续扩大28/40nm等成熟制程产能;全球2025年预计新建18座晶圆厂,其中3座位于国内,将于2026—2027年陆续量产。同时,先进制程迭代正在推高设备需求,长期来看,晶圆厂产能扩张与先进制程迭代将支撑半导体设备市场需求,相关公司有望实现订单与业绩的强劲增长。
企业实践证明,中国芯的惊喜未见得是某个单点迎来颠覆性突破,更可行的路径是让基建逐步完善,配合产业链协同成长。这些"慢变量"积累起来,铺就核心设备的攻坚之路。当然,这种技术预期的兑现、企业估值的兑现,都尚需时日。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一批批曾经的"卡脖子"技术正在被破解,转化为自主可控的科技力量。于无声处,市场期待着下一道惊雷。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王天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