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多年,波士顿动力似乎始终没走出MIT校园。人形机器人之争,已经跳过了概念阶段,进入到全面商业化阶段,波士顿动力快要连网红都当不了了。
作者 | 卢 梭
编辑 | 王金晓
波士顿动力账号的最新一期视频,观看量只有67万次。
最近三个月,账号观看量最多也不过百万次。
而在7年前,黄色机器狗Spot的视频观看量高达1.7亿次,全网轰动。
“网红”陨落,这家人形机器人“灯塔”,起了个大早,赶了个晚集。
2
卖身
在那个人形机器人尚处萌芽期的阶段,波士顿动力极其超前,并不缺少关注度。
终止与军方合作后,谷歌递来橄榄枝,两家充满未来感的科技公司一拍即合。谷歌以30亿美元的价格高调收购波士顿动力。
这一年Petman 迭代而成的Altas原型机正式亮相。波士顿动力已经打造出了四足和人形机器人。
与军方合作,卖身谷歌,这一系列的举措为波士顿动力奠定了发展基调:学院派,是To G、To VC思维。
这种思维主导下,波士顿动力依然像搞学术研究一般,是申请经费模式。专心搞研发,专心做宣传拿“经费”,不顾及商业化。
2015年,Spot 的概念介绍视频走红。一年后正式问世。
这只黄色四足狗在此后多年一直是外网的“网红”。2018年,Spot开门的切片视频病毒式传播,再度火爆一时。
在社交媒体的经营方面,波士顿动力可谓颇有心得。
但投资人并不是慈善家,投资是为了回本,无法忍受一个持续亏损且看不到盈利希望的公司。谷歌最终放弃掉了波士顿动力。
孙正义成为新的买家。2017年,软银以当年的价格获得波士顿动力的控制权。
在软银的控制下,波士顿动力开始迅速商业化。
2019年,波士顿动力面向特定客户推出Spot租赁服务,每月租金最高2000 美元。
2020年,开启售卖服务,单机售价高达74500美元。
然而,波士顿动力似乎更擅长做网红,擅长做技术,却并没有去思考机器人的作用是什么。消费者不是买不起就是买不到,好不容易拿到手了还没有合适的使用场景。
Spot销量惨淡,只卖了不到400台。
彼时,软银面临巨额亏损,不得不甩卖资产自救,长期亏损的波士顿动力再次被卖身。
这一次的买家是韩国现代集团,收购价只有9.21亿美元,给到的估值是11亿。算下来,在这笔交易中,软银损失了约150亿人民币。不考虑通货膨胀因素,估值比当年谷歌收购时缩水了63%。
现代集团的这笔收购另有深意,因为此时,新能源汽车市场点燃,具身智能与新能源汽车开始融合。
机器人市场变天,波士顿动力的地位一落千丈。
4
卷王
从马斯克与Figure AI开始,机器人的进化速度陡然加快。
市场已经进入商业化、AI能力、成本控制的全面比拼。
波士顿动力在自主进化能力、成本控制、商业化等方面都上有明显欠缺。
此时,中国企业开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给波士顿动力身上的稻草又增加了一颗。
2021年12月,工信部等十五部门将人形机器人明确纳入未来产业重点发展方向,支持建设国家级创新平台,加速产业升级。
2023年10月,工信部印发《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三步走”目标。
2025年央视春晚上,宇树科技的人形机器人“扭秧歌”,惊艳全球。揭开了中国企业在人形机器人市场的面纱。
中国企业虽然在AI能力上尚有差距,但是强大而完善的供应链能力却让成本控制的长板充分发挥。
当马斯克还在宣扬1万美元的价格时,宇树的第三款机器人已经做到了3.99万元。
更为关键的是,宇树已经做到了盈亏平衡,自2020年起持续盈利,媒体报道,2024年宇树净利润接近一个亿。这在全球范围内都是绝无仅有。
宇树正在进入技术与业绩的齐头前进,日前,宇树发布了新一代仿生人形机器人——Unitree H2。整体形态更加接近真人的状态,可以从容的进行舞蹈、武术展示,各关节的活动十分丝滑。
中国企业更加务实,从一开始就与产业紧密绑定。
优必选中标觅亿汽车9051万元订单,与居然之家签订500台仿真人形机器人采购协议,2025 年计划交付数百台,2026 年目标数千台。今年全年,优必选Walker人形机器人获超6.3亿元订单。
智元机器人和宇树科技中标中国移动1.24 亿元人形机器人代工订单,其中智元机器人中标7800万元的全尺寸人形标包。
除了上述企业,乐聚、傅利叶、普渡科技、银河通用、众擎机器人等企业登上舞台,这些企业有着清晰的使用场景,如工业制造、家庭服务、医疗、科研教育、配送等等。
目前,人形机器人之争,已经跳过了概念阶段,进入到全面商业化阶段。
与之相比,波士顿动力除了做网红,依然没有找到方向,商业化竟然依赖股东。今年4月,波士顿动力公司和现代汽车集团宣布深化合作计划,现代汽车集团在未来几年将购买“数万台”机器人。
去年,波士顿动力迎来了又一次重大更新。液压版Altas宣布退役,电驱版 Altas上线。
波士顿动力揭示了Atlas的六项重大技术更新。
这款机器人身价约为15万美元,折合人民币107万元。不但无法跟中国企业的性价比对比,连与Figure AI等美国企业都没有可比性。
发展多年,波士顿动力似乎始终没走出MIT校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