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微信公众号
老年人使用手机,每一步可能都需要从头学习。遇到困难除了“麻烦子女”,他们也期待有“明白人”能问问。一份《移动互联网应用(App)适老化改造调研报告》显示,中老年人对App适老模式主要需求之一即是人工客服。但记者发现,寻找人工客服,如今在相当程度上仍是一种对耐心的考验。
急人:问题没发完,对方已“断联”
65岁的康阿姨,付费158元购买了某平台的年度会员。最近不时出现“掉线”情况,重新登录很麻烦,康阿姨决定找客服问问。找遍会员中心、订单、设置……康阿姨许久才在“帮助与反馈”里找到“在线客服”。
点击进入后,一个带着笑脸的“专属智能客服”弹窗跳了出来,列了一串“猜你想问”的问题。康阿姨只好打字输入“账号经常掉线,视频看不了”。等待数秒,智能客服回复了一段模板文字:若您遇到账号使用问题,可尝试以下操作……这样的回复看得康阿姨云里雾里,想找位人工客服直接帮忙。
连续输入2次“转人工”后,终于接通“专享人工客服”,康阿姨赶紧开始打字。但还没描述完,页面就弹出提示:因您长时间未咨询问题,对话已经自动断开。
“我还没问完呢!怎么就断了?”康阿姨又气又急,“这到底是真人还是机器人啊?我们老人打字慢,就不能多等两分钟吗!”
记者调查发现,不少视频网站都存在类似情况。开通会员、续费等标识十分明显,“客服”入口却相当难找;部分平台的智能客服只能识别预设问题,若用户描述超出模板范围,仅能机械回复“请描述您的问题,我们好为你提供对应服务”,既不转接人工,也不提供其他解决方案。
绕晕:客服“藏”得深,有话难直说
相较对着屏幕点点点,老年人更倾向“有话直说”。“还是打电话吧!”线上折腾了半个多小时,康阿姨实在不耐烦。但通过“智能客服”问到的客服电话,拨通后传来的也是机器女声:“您好,请简单描述相关问题。”
康阿姨描述一番后,对方却显然无法理解,继续播报“购买会员未生效请按1,观看提示付费请按2,会员还有广告请按3……”
康阿姨十分无语,“就想直接问问真人,一步步教我怎么弄,有这么复杂吗?”
无独有偶,68岁的李阿姨有一次联系物流网点,咨询自己的包裹有无派送的经历。按照物流显示电话拨打过去,耳边响起机器播报,“上门揽收请按1,业务咨询请按2,邮件查询请按3……”
李阿姨说:“我按了3后,发现无法接入人工服务。又返回上一层,从头听到尾,最后听到了人工服务。按键进入后,告诉了我一串数字,拨打了没人接。我就又重新听了一遍,换成了业务咨询,这才有人接电话。”
缺位:多“回合”召唤,还得排长队
目前还有一些平台,在经历一连串的播报和跳转后,依然无法接入人工客服。例如,微店平台的售后模块,完全采用自助服务模式。无论点击什么问题,弹出来的都是更多问题的咨询列表。点击“在线客服”,弹出来的也是“智能助手”。
记者尝试对着智能助手输入“人工客服”,对方竟“劝说”起来:
“亲,您先和我说说具体情况,说不定不需要进入人工客服啦”;
“别着急转人工,我可是经过精心训练的”;
“理解您的心情,但我真的有实力帮您”……
足足三次“人工客服”的召唤下,对方才弹出转人工的链接,并称“前面还有40人排队,是否确认”?
智库点评:合理分配“智能”“人工”占比
互联网产业时评人张书乐认为,技术的使用不能失去人文关怀。企业降本增效的同时,不能牺牲消费者的消费体验。“企业在使用客服系统时,应合理分配智能客服和人工客服的占比,像‘一键转人工’等服务选项是必不可少的,让客服系统真正成为服务的工具,而不是为使用者添堵。”
北京晚报记者 魏婧 徐英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