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 » 新科技 » 正文

首位华人科学家斩获医学影像AI“诺奖”,48岁作出惊人决定如今又有新目标

IP属地 中国·北京 文汇报 时间:2025-10-28 18:18:07


“走下台后,有学生悄悄告诉我,发言时我的声音微微有些颤抖。”不久前,在2025年国际医学影像计算与计算机辅助介入协会(MICCAI)年会现场,摘获“持久影响力奖”荣誉的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创始院长、联影智能联席CEO沈定刚难掩内心激动。

这也是华人科学家首次摘获这一医学影像AI领域的至高殊荣。


从孤身一人在美国实验室“熬”论文,到带领数百人团队将算法转化为惠及千万患者的临床成果;从企业一线攻坚技术落地,到高校讲台培育科研后浪……沈定刚用近三十载的坚守证明,科研的真正价值并非论文上的铅字与舞台上的荣誉,而是凭着热爱坚持下去,把好理念变成好技术、好产品,为社会创造更多价值。

“少数派”的冒险

时光倒回到本世纪初,彼时,人工智能技术还不算“热”,多数医学影像研究者仍坚守传统研究方法。

尚在宾夕法尼亚大学担任助理教授的沈定刚,却已敏锐捕捉到技术变革的信号,决心开辟以机器学习赋能医学影像分析的新路径——这在当时,无疑是“少数派”的冒险。

“当时如果告诉别人,扫个核磁共振就能诊断阿尔茨海默病,别人肯定觉得我是在开玩笑。” 回忆起那段岁月,沈定刚感慨良多:在美国顶尖医学院,实验室经费乃至个人薪水都高度依赖NIH(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项目,可他的研究申请在当时甚至难以进入评审会讨论环节,同行的质疑也从未停歇。

支撑沈定刚闯过难关的,是近乎苛刻的自律与对科研的极致热爱。“别人周一到周五一天工作8小时,我能周一到周日每天可以工作15小时。”凭着这份“高投入”,他的研究也维持着“高产出”。

2002年,沈定刚在论文中首次将特征学习方法引入脑影像分析,这项看似“非主流”的研究,不仅斩获IEEE信号处理学会2006年度最佳论文奖,更成为医学影像弹性配准领域的标杆,至今仍被广泛引用。


在此后人生中的几次关键决策中,沈定刚也都遵循着同样的原则——“喜欢与坚持”的双重驱动。

当年在美国做博士后,曾有两所美国大学向他抛出橄榄枝。一所学校给出的年薪更高,但提供的研究方向偏离了他的“喜欢”。最终,他选择了年薪更低的学校。“要知道,27年前,近2万美元的年薪差距足以让人犹豫。”

后来,他创下了一个NIH的历史纪录——同时主持8个R01项目。要知道,在美国,能拿到一个R01项目,基本就可以拿到终身教职了。

2008年加盟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后,沈定刚又瞄准更具挑战性的婴幼儿脑发育研究。UNC已坚持采集0岁至5岁儿童脑影像10年,却因该年龄段的大脑发育迅速、6月龄时白质与灰质难以区分,始终缺乏有效分析方法。沈定刚团队凭借机器学习技术成功攻克这一难题,其方法被NIH列为金标准,拿下美国0岁至5岁婴幼儿脑计划项目。

医学影像AI的“黄埔军校”

在海外深耕的岁月里,沈定刚不仅实现了个人科研生涯的跨越式突破,更以“帮助他人”的信念,成为中国医学影像AI人才培养的“播种者”。

沈定刚在UNC创办的医学图像分析实验室,因其采取“毫无保留的培养模式”,被学界誉为中国医学影像AI领域的“黄埔军校”。

这份“毫无保留”,藏在每一个科研细节中:即便实验室常年承载五六十人的研究规模,他仍坚持与每位学生进行一对一每周面谈;无论学生何时发来论文初稿,总能在当天收到沈定刚逐字逐句的批注修改。

彼时的国际学术圈,欧美科学家还占据着主导话语权,华人学者虽被认可“勤奋聪慧、能出顶尖成果”,却始终难以突破“无法胜任领导者”的刻板印象,职业“天花板”清晰可见。


2025MICS大会上,沈定刚与年轻学者交谈。

“在我看来,领导力从不是对功利的追逐,而是发自内心地为他人提供机会与平台,助力他人成长。”沈定刚不甘当“独行侠”,在美国任教期间,他累计为中国培育200多名医学影像AI核心人才。

不仅如此,他还积极搭建学术平台,为华人学者争取更多发声机会。“我希望在医学影像AI这条航道上能听到更多来自中国的声音。”凭借这份执着,2012年沈定刚成为首位通过公开选举进入MICCAI理事会的华人学者。

2019年,他把MICCAI年会带到中国,创造多项行业纪录:投稿量较上一年激增63%,华人学者担任领域主席的比例从2018年的13.8%跃升至2019年的43.5%,“他们很多都是第一次担任领域主席,这对青年学者以后的成长非常有用。”


此外,沈定刚还发起医学影像计算研讨会(MICS),秉持“青年优先、免费开放、产学医同台”的原则,让缺乏经费支持的青年学者也能站上学术舞台,手握“麦克风”。

从“论文”到“临床”的实践

2017年,48岁的沈定刚做出了一个令不少同行意外的抉择:放弃美国深耕多年的终身教职,应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之邀回国,出任联影智能联合创始人兼联席CEO。

这一转身,源于他对医学影像AI产业的洞察。“当时技术已逼近落地临界点,而我始终是应用研究的践行者,如果不能把技术解决方案推向临床真实场景,文章发得越多,我越有愧疚感。”

回国后,沈定刚将过往二十多年的科研积累系统性拆解、重构,在联影智能搭建起“全栈全谱”技术框架,主导研发百余款AI临床应用。他带领团队深入临床一线,构建集医生、科学家、工程师等于一体的跨学科协同模式,重塑放疗流程:过去直肠癌患者从扫描到首次治疗需等待23天(含排期),如今通过AI自动勾画靶区、规划治疗路径,两三分钟即可完成建模,23分钟就能启动首次放疗。从“23天”到“23分钟”的跨越,堪称医疗效率的“时间重构”。

“看着医生用我们的产品解决临床难题,那种成就感远胜发表顶刊论文。”沈定刚说,如今,联影智能AI产品已覆盖全国4000余家医院,成为临床诊疗的重要助力。

如今,身兼多职的沈定刚仍倾向于将近一半的时间投入“一老一小”脑科学研究,并力推国产医疗设备升级。参与国家“脑科学与类脑研究”重大专项时,他力主采用联影国产磁共振系统,“以影像为核心的国家脑计划,既要产出顶尖科研成果,也应给国产设备打磨迭代的机会。”

当看到联影医疗全球装机量突破3.6万台/套,覆盖90多个国家,万千患者因此受益时,他的成就感格外真切,“当家人朋友说‘做检查用的就是你们联影的机器’,当患者因国产设备实现更快检查、更准诊断、更及时治疗时,这份被现实世界验证的价值,远比论文引用量更让我欣慰。”

精准培育产业急需人才

在产业深耕的这段时间,上海张江这片创业热土也纳入沈定刚的视野。此后,他做出人生中又一个关键决定——在选址张江的上海科技大学创立生物医学工程学院。

“正如国际高端医疗企业与欧美高校的深度协同,国内高端医疗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须与大学建立紧密合作。”沈定刚直言,之所以考虑回归大学,是因为上科大恰好能提供理想的合作土壤。这所新型的研究型大学不仅有宽松的氛围、灵活的机制,集聚了一批顶尖人才,更重要的是,学校能为教授们搭建与企业协同创新的平台,精准培育产业急需人才。

谈及眼下在上科大的教学工作,沈定刚告诉记者,他不仅坚持站上讲台授课,深度参与核心课程的内容设计,还饱含热情地应对一次次来自招生领域的“挑战”。

原来,上科大每年招收约500名本科生,且采用不分专业的招生模式。入学后,学生可依据兴趣与能力自主选择方向。对出任院长的沈定刚而言,要争取优质生源,必须要有所作为。“有时,为了打动一名有潜力的学生,我会亲自给家长打电话沟通,一聊就是一两个小时,就是想让他们看到学院的诚意与潜力。”

这份努力也换来了显著成果:从2022年第一次招生,招到21名本科生,到今年有53名学生选择,生源数量的提升与学生认可度的增长,从侧面印证了学院的核心竞争力正在逐步凸显。


沈定刚与上海科技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同学合影。

“做研究要源于内心的坚信与热爱,不为外界干扰所动,在困难与功利面前保持定力。”这是沈定刚常对师生说的话,他也将海外“黄埔军校”的育人经验平移至学院,全力为学生与同事搭建成长阶梯:不仅推荐学生在国际顶刊发表研究成果,还积极推动深度校企合作,让学生能全程参与真实产业项目,实现理论学习与实践应用的无缝衔接。

这一系列举措,也正让沈定刚所期待的“产学研完整生态”从构想逐步变为现实:为中国医学影像AI领域的长远发展筑牢人才与创新根基。

免责声明:本网信息来自于互联网,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其内容真实性、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如若本网有任何内容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联系我们,本站将会在24小时内处理完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