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10月28日深夜,美股科技板块迎来历史性一刻——微软、英伟达、苹果三家科技巨头曾在开盘后短暂齐聚“4万亿俱乐部”。
![]()
微软、英伟达、苹果三家科技巨头曾在开盘后短暂齐聚“4万亿俱乐部” 资料图
截至当日美股收盘,英伟达以4.89万亿美元市值领跑,距离5万亿美元大关仅一步之遥;苹果市值定格在3.99万亿美元,与4万亿关口仅差 “临门一脚”;微软成功冲破4万亿美元市值门槛,最终收于4.03万亿美元。
科技巨头市值飙涨的背后,是全球人工智能浪潮的持续驱动:从算力基础设施到终端应用场景,AI 技术的突破不仅重塑了产业格局,更点燃了市场对科技巨头增长潜力的超高预期。
与此同时,市场对增长动能的担忧并未消散。经历了一轮估值快速抬升后,这些 “科技巨无霸” 是否还能延续此前的强劲势头,持续交出匹配市场期待的成绩单?
本周,美股市场迎来最关键的风向标——“美股七姐妹”中微软、谷歌、亚马逊、meta、苹果五大科技巨头财报密集发布。接下来,这些科技巨头需要用业绩直面三个关键问题:AI投资的边际效益是否开始递减?云业务增长能否消化持续高昂的资本支出?AI产品的商业化表现究竟如何?问题的答案不仅关乎科技巨头的估值逻辑,更将深刻影响美股科技板块乃至整个市场的后续走向。
市值跃升背后:AI需求爆表了
三家巨头的市值突破,本质上是 AI 产业链价值重构的缩影:英伟达掌握上游算力核心,微软主导中游生态赋能,苹果抢占下游终端入口,三者形成的竞合博弈,共同推动全球科技产业向 AI 时代加速演进。
其中,英伟达从今年7月市值突破4万亿美元,到如今市值逼近5万亿美元,只花了约3个月的时间。 在这段时间里,英伟达最受外界瞩目的动作,一是推动芯片架构迭代,二是密集对外投资如OpenAI、英特尔、诺基亚等,巩固AI生态,三是拓展新产品线。支撑其业绩的底盘,则是芯片出货量的稳步增长。
昨日的GTC大会成为英伟达新一轮上涨最直接的催化剂。“目前已经可以看到,今年及2026年(自然年),Blackwell和Rubin可带来的收入超5000亿美元,这个收入将来自2000万颗GPU。5000亿美元收入将是2023年~2025年Hopper架构芯片所带来收入的5倍。”黄仁勋说。
芯片架构迭代同步推进。黄仁勋展示了采用下一代架构Rubin的超级芯片,并透露将在明年这个时候或更早进入生产。
密集的投资则在背后支撑英伟达的芯片出货,并为其产品线拓展带来更多可能。
宣布入股诺基亚前,9月,英伟达宣布50亿美元入股CPU厂商英特尔,并宣布将向OpenAI投资最多1000亿美元,10月还证实将投资特斯拉CEO马斯克旗下的大模型公司xAI。伴随着投资,英伟达与OpenAI合作,计划助力OpenAI部署至少10吉瓦的AI数据中心,这些数据中心包含数百万块英伟达GPU。对xAI的投资,也有消息称这些资金将最终用来购买或租赁英伟达GPU。
注资英特尔和诺基亚的背后,CPU巨头英特尔将为英伟达定制x86处理器,借由与诺基亚的合作,英伟达则切入电信领域。用黄仁勋的话说,这是英伟达第一次能用AI技术使无线通信更高效,使云计算能直接到达数据中心不能到达的边缘场景。
更多新产品显露了英伟达在单纯的GPU供应商之外的更大野心。GTC DC上,黄仁勋还宣布推出NVQlink互联系统和新自动驾驶开发平台DRIVE Hyperion,这些产品使英伟达得以与自动驾驶、量子计算这些场景深度绑定。
微软市值站上4万亿美元,背后的驱动因素包括与OpenAI合作的战略红利、Azure和AI业务带来的业务增长空间等。
10月28日,微软宣布与OpenAI签订最新的合作协议,并支持了该公司的资本重组。重组后微软持有OpenAI的营利部门PBC 价值约1350亿美元的投资,按稀释后股权结构计算,约占27%。
微软和OpenAI对过去双方在合作方面的协议进行了更新。根据最新的协议,微软对OpenAI模型和产品的知识产权使用权将延长至2032年,即使OpenAI实现了通用人工智能(AGI)也依然有效。此外,OpenAI 已签约购买价值2500亿美元的 Azure 服务。
此外,受益于持续投资AI业务,机构预计微软最新一季财报将有良好的表现。
而苹果的持续走高主要有新系列iPhone销售较为强劲的因素。
iPhone 17系列开售当天,第一财经记者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的苹果门店都看到有不少人在排队,一些黄牛在门口加价收货、转手卖货。当天清晨5、6点,已有用户在北京一家门店外排队取货。
市场研究机构Counterpoint数据显示,iPhone 17系列开售前10天,在中国和美国的销量比iPhone 16系列高出14%。中国消费者对标准版iPhone 17的接受度明显提升,iPhone 17的销量几乎是iPhone 16的两倍。而在美国,随着新一轮换机需求的来临,iPhone 17 Pro Max在开售的前两个周末的需求最强。
苹果最新季度财报将于北京时间10月31日公布,新系列手机销量增长将如何反映在业绩上备受外界关注。
挑战接踵而至
站在逼近5万亿的顶峰,英伟达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95%降到0%。黄仁勋认为中国AI市场的规模可能在未来两到三年内达到约500亿美元,他此前多次提及,无法进入这一市场是巨大的损失。
此外,即便黄仁勋在释放AI需求依然强烈的信号,但最终如何体现在业绩上仍需观察。今年8月,英伟达发布2026财年第二季度财报,该季度营收增长超市场预期,但数据中心收入略低于市场预期,当日盘后英伟达股价一度跌超5%。
英伟达的竞争者也在行动。另一家GPU厂商AMD在本月早些时候宣布,OpenAI可以每股0.01美元的价格购买公司至多1.6亿股普通股,前提是OpenAI要在数据中心大规模部署AMD芯片。ASIC(专用集成电路)的竞争者博通也在与大模型厂商达成深入合作,将为OpenAI开发加速器,提供GPU之外的选择。另一家大模型厂商Anthropic近日则选择与自研ASIC的谷歌合作,相关交易价值数百亿美元,谷歌的TPU芯片计划于2026年部署,带来超1吉瓦的算力。一系列动作意味着,英伟达后续面临的行业竞争还将十分激烈。
在股价走高之际,微软同时面临来自成本、市场监管、投资回报等方面的挑战。
今年以来,微软开启了多次裁员。今年5月,微软宣布裁员6000人;7月,微软宣布将裁员9000人,将近总员工数的4%,裁员范围覆盖各个级别、团队和地区。微软发言人在一份声明中表示,公司将继续实施必要的组织变革,以使公司在动态市场中取得成功。同时公司计划减少组织层级和管理人员,提高效率。
今年10月,部分微软员工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优化邮件,主要为Azure部门。
这一定程度上受云业务增长不及预期的影响。此前,微软CEO萨蒂亚·纳德拉表示,由于公司与人工智能无关的Azure云收入增长低于预期,公司将对销售执行情况进行调整,但人工智能云业务的增长表现超出了内部预期。
微软在投入上也变得更加谨慎。今年4月,微软宣布将“放缓或暂停”一些数据中心建设,其中包括在俄亥俄州投资10亿美元的项目。
不同于其他巨头,苹果的AI 布局相对滞后。尤其是,目前苹果Apple Intelligence尚未在中国市场推出,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中国手机厂商在AI方面正在积极部署。
Counterpoint数据显示,2024年有20%的智能手机支持GenAI,这一比例2029年将跃升至57%,其中,中国品牌是推动GenAI智能手机普及的重要力量。
Omdia手机行业研究负责人刘艺璇(Amber Liu)对记者表示,尽管当前国内高端手机市场仍由苹果、华为主导,但AI赛道或成为改变市场格局的关键变量。
此外,苹果在手机形态上的革新尚未带动大范围的购买潮。使用eSIM卡的iPhone Air中国开售当天,第一财经记者在苹果旗舰店看到购买人数远少于iPhone 17系列其他机型开售当天。
Counterpoint高级分析师Ivan Lam预计iPhone Air早期仍会保持相对小众的定位。天风国际证券分析师郭明錤则表示,iPhone Air需求低于预期,导致供应链开始降低出货与产能。
总体来看,三家巨头的挑战虽各有不同,但都指向 AI 时代的核心命题:如何在技术迭代、市场竞争与盈利增长之间找到平衡,以及如何突破对既有业务的路径依赖,这将决定能否在4万亿市值的基础上实现持续突破。
AI泡沫要破裂了吗?
科技巨头市值水涨船高,关于AI泡沫的争论越发激烈。
这场围绕人才、AI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多链条展开“军备竞赛”,英伟达、亚马逊、meta、微软等巨头资本开支动辄百亿、千亿。初创公司中,OpenAI也在着眼建设数据中心。据瑞银报告,今年全球AI支出总额预计达到3750亿美元。这些支出能否转化为足够的收入,是AI泡沫是否存在的争论焦点之一。
初创公司的估值还在走高。据市场研究机构CB Insights数据,已有1300家以上的AI初创公司的估值过亿美元,其中498家独角兽的估值超过10亿美元。如此高的估值是否能维持,也是市场关注的焦点。
不过,昨日黄仁勋明确反驳了AI泡沫说,他认为AI模型现在已经足够强大,客户愿意为其付费,这反过来将证明昂贵的计算基础设施建设是合理的。他还透露,英伟达最快的AI芯片Blackwell GPU已在亚利桑那州实现全面生产。
Ark投资公司CEO“木头姐”凯西·伍德(Cathie Wood)周二也表示,她不认为AI正处于泡沫中,而是认为大型企业需要一段时间来做好转型的准备。从长远来看,大型科技公司的估值是合理的。未来市场将会出现调整,但如果对AI的预期是正确的,那么目前正处于一场技术革命的开端。
贝莱德集团CEO拉里·芬克(Larry Fink)则认为,大量资金流入人工智能不是泡沫的迹象,投资人工智能不仅意味着投资GPU,还意味着投资IT、能源等,这些巨额的赌注最终将导致一些失败案例,但一些大型企业将借此处于有利的竞争位置并成为赢家。
仍有投资者担忧AI存在泡沫。
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欧周二警告称,在当前的AI热潮中,美国大型科技股可能正在形成泡沫。他表示,目前市场80%的涨幅集中在大型科技股,除了与AI相关的股票,整个市场表现相对较差,并呈现出高度集中化的特征。但达里奥也表示,在美联储扭转目前的宽松政策之前,泡沫可能不会破裂。
ING私人银行、财富管理和投资全球主管安妮卡·特雷昂(Anneka Treon)近日则表示,人工智能巨额支出是否真的会产生预期的资本回报,至少要一年后才清楚。
一位长期关注AI的投资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AI 叙事不能只看短期利润增速的数字,更重要的是看资本支出的投向是否清晰、商业化路径是否明确、技术落地是否加速。“本质上,这是一场关于‘耐心与回报’的市场投票。”





京公网安备 11011402013531号